標籤:

看了下《雨屋》這個作品的訪客參觀TIPS,其實存在大量的改進升級空間。

看了下《雨屋》這個作品的訪客參觀TIPS,其實存在大量的改進升級空間。

來自專欄 A17演算法實驗室

「雨屋」是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生態主題展覽的一部分,設在館中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昏暗房間里。屋內,大雨持續不斷,但是屋中的雨和屋外的雨卻完全不同,因為不管人走到哪裡,都不會被淋濕,就好像是雨在躲著人一樣。

《雨屋》的創作歷經4年時間,2012年在倫敦首次展出,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相。

其他具體可以看百度百科。

看了下《雨屋》這個作品的訪客參觀TIPS,其實存在大量的改進升級空間,我們逐條來看看,到底主辦方為什麼對訪客行為做了限制:

第一條限制:不要穿黑色 或 深色衣服入內,否則系統將把你定義為背景,無法識別,全程被淋。

這是很難做到的,難道我唱這小歌哼著小曲拉著黑衣服的姑娘去觀雨,就不行了?有點兒反人性。

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主辦方採用的是可見光攝像頭來識別景物。

人暴露在一個巨大的光源下產生的剪影,可以被系統識別,但是黑色容易導致誤判。

在這樣的情況下,比較合理的方案是使用紅外波段攝像頭。要知道,任何溫度大於絕對零度(-273.15℃)都會輻射紅外線,而人體的體溫通常會高於環境溫度,而且因為降水系統的降溫作品,《雨室》這個作品的環境溫度通常並不高,人體在紅外波段的特徵是比較明顯的。

這樣,只要識別紅外波段,就會有更好的識別效果,對訪客衣物顏色的限制,就可以比較容易解決。

第二條限制:進入雨區,先伸出雙手,然後全程緩行漫步,千萬不能跑,否則一定落湯雞。

首先,為什麼要伸手?我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主辦者降低訪客淋雨率的一個障眼法,主要是為了:更好的識別出訪客行為特徵,判斷其坐標,並且更好的劃分出訪客的預期行進方向,這樣可以更好的調節程序,對未來行走預期做一個判斷,避免被淋濕。

其實提升主控計算機的計算性能,就可以比較輕鬆的解決這個問題。並且採用紅外波段,也可以有更高的信噪比,誤判率會降低。也可以同樣減少淋雨概率。

其實這個限制,最難以解決的是「訪客緩步」的麻煩。

因為,《雨室》這個作品的雨水是從上至下噴洒的,按照主辦方文案中提到的「層高5米」來計算,默認雨水的初速度為0m/s無壓力噴出,自由落體下墜,忽略空氣阻力(當然,這不太可能,先聽我慢慢道來)。

這樣的理想情況下,水滴從5米高自由落體的時間約為:

H=?gt2

可以得出,下落時間大致在1秒。

也就是說,在簡單的理想情況下,雨水有1秒的延遲,而人的移動速度乘以1秒,就是大概的不淋雨緩衝範圍,這是一個圓形區域。

這個圓形區域越大,訪客臨場感越弱,體會不到即將淋雨的緊迫感。

問題的核心就在於:縮短延遲時間,比如從1秒,降低到0.5秒,訪客體驗就會有很大的提升,甚至可以支持小跑。

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主要方向:

第一、增大變頻水泵的壓力,提高雨水的噴射初速

不要認為這有悖於浪漫的雨水環境,實際上自然界的雨水是有極限速度的,大約是7~9m/s。提高初速,可以模擬大中型暴雨的效果。

第二、提高計算能力,減少圖像處理定位時間

通用的CPU計算,是相當緩慢的。這樣一類簡單的應用,可以直接啟用FPGA電路來定製化實現。可以將延遲大大降低,也就可以減少「不淋雨緩衝圓的直徑」了。

A17演算法實驗室

轉載請保留作者名並告知,項目合作、技術交流添加作者微信:289997972,為新媒體藝術提供專業技術支持,關注互動藝術裝置、三維精準投影、機械點陣翻轉屏等。


推薦閱讀:

「雨屋2.0」?這是一個可以讓你擁有「控制」雨水這項超能力的空間
由5台3D印表機工作2160多小時精心打造而成的互動影像裝置
日本前衛女藝術家鹽田千春最新藝術裝置:Beyond Time
picture+cell=Pixel?|圖像細胞的造物主 名和晃平
本年度裝置藝術Top 10,看看藝術家如何用實物解釋抽象的奧秘

TAG:裝置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