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問題,各個國家該如何站隊?

敘利亞問題,各個國家該如何站隊?

【先天而來的內戰憂患】

如今的敘利亞內戰,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的法國殖民時期。而除此之外,敘利亞獨特的地緣環境,某種程度上也註定了這個國家天生就存在隱患。

敘利亞地形示意圖

敘利亞地處著名的「新月沃地」,大致也就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就是安納托利亞高原、伊朗高原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平原地帶,在它周圍分別是土耳其人、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三個不同的民族;從宗教角度來說,因為伊朗可以被視作是「什葉派」的大本營,因此這一區域還可以視作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交界地區——地處「新月沃土」伊拉克和敘利亞都是處於兩個教派混居的狀態,敘利亞國內11%-12%的國民屬於「阿拉維派」,另有約10%的國民信仰基督教,其餘國民則屬於「遜尼」派(關於阿拉維派的歸屬歷來存在幾種說法,不過我們在這裡只需要知道,這個教派和遜尼派不對付就足夠了)。

中東地區宗教派別分布示意圖

從地緣政治的一般規律上說,地處多方勢力或多處複雜地形之間的平原地帶,通常都會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而敘利亞顯然也沒有跑出這個宿命。

除此以外,當初法國人的殖民統治,進一步給敘利亞埋下了內戰的隱患:法國人在敘利亞採取的是一種「扶少抑多」、「以夷制夷」的統治模式。即大力扶持人數較少的阿拉維派,將大量的政府即軍隊崗位都交給他們。

一方面手裡一下子獲得了眾多的利益,另一方面自己又居於少數,這種局面下,任誰都必然會選擇和外部勢力合作,以此來維護自己到手的好處——這樣正是法國人想看到的局面。在敘利亞最終獲得獨立之後,由於這層歷史原因,敘利亞大部分的政治資源和軍隊關鍵崗位,都掌握在阿拉維派手裡。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便來自阿拉維派,雖然後來為了維護團結,敘利亞高層刻意在政府中為遜尼派留出了不少位置,但這並無法從根本上化解這一矛盾。

這種以少治多的模式,其實是殖民時代歐洲殖民者慣用的手段,譬如英國人在印度扶持錫克族、比利時人在盧安達扶持圖西族……如今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的內戰或是內亂,究其根由,最終都能追到這個問題上。

此外,敘利亞本身的地形,也讓她天然就帶有「分裂基因」:敘利亞的大部分國土都屬於荒漠,水分充沛的「濕潤地帶」一共只有兩塊:一塊是濱臨地中海的沿海地區,另一塊則是幼發拉底河沿岸地區,敘利亞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於這兩處狹長區域。

這兩塊狹長區域,彼此組成了一個略帶傾斜的「倒V字」,而這個倒V字的」頂點」就是如今新聞里經常會提到的城市——「阿勒頗」。顯然,這兩處人口聚居區彼此間相互獨立,日久天長,在經濟和心理歸屬感上,必然會產生疏離,這是人之常情。而從目前來看,敘利亞政府軍的基本盤基本都位於沿海一線,而反對派的基本盤則分布於幼發拉底河沿岸一線。

而且這兩塊區域僅有的陸上交通聯繫也非常「脆弱」——只要控制住阿勒頗,整個國家事實上就等於是被一分為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地名在最近兩年的「上鏡率」會這麼高。

敘利亞勢力範圍變化

貼士tips

通常認為,敘利亞所處新月地帶,是人類文明最早的一塊起源地之一,這裡先後產生了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古以色列王國等文明。

這一區域分所分布的原生植物,不少品種都很容易改良為農作物(譬如小麥)加上鬆軟的土地,足夠的水源,使得這裡在一萬多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農業定居點,而農業恰恰是一切文明的起始點。

這一地區地勢平坦,是使得不同農業定居點間的交流相對來說非常容易,而交流又進一步促成了文明的進化,這之後,文明的「種子」以這裡為起點,通過小亞細亞和愛琴海,逐步傳播到了南歐地區,由此最終演化出了如今的歐洲文明。

在蠻荒時代,剛剛崛起的文明,必然會受到周邊蠻族的覬覦,而同樣是拜地形所賜,從軍事角度說這一區域缺乏地理屏障,這就導致這地區的文明發展,一直是處於這種狀態:「格式化→重裝系統→再格式化→再重裝系統……」


【輸油管之戰】

要捋清楚敘利亞內戰,我們這裡準備先從沙烏地阿拉伯說起——眾所周知,敘利亞反對派背後最大的金主就是沙特和卡達。

「地緣」、「國際政治」這些辭彙,往往會讓人們往「宏大的」「歷史性」的方向去聯想,進而想當然的認為政治家們是在「以地為盤,以人為子」下一盤「大棋」。而在實際操作層面,能最終促使一個政治家下決心開啟戰爭機器的,往往都是一些非常具體和現實的理由。

敘利亞的內部動蕩大致是始於2011年,那我們就先從2010年開始,看一下沙烏地阿拉伯歷年來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率。

從表格上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一個問題——最近幾年,沙特這個「土豪」的日子其實一點也不好過。沙特的經濟結構極為單一,就是「靠油吃飯」。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油價高漲的好日子就基本結束了,這裡面有製造業萎縮進而對石油的需求減小的問題,也有新能源崛起的因素。而在油價下跌的同時,沙特在東亞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市場所佔的份額也在不斷下降。中、日、韓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都在不約而同地尋求石油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俄羅斯、委內瑞拉乃至伊朗等石油輸出國,又分走沙特一大塊市場份額。

總而言之,沙特這個「土豪」也開始感受到缺錢了,目前已經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前一階段連一些清真寺都開放給旅遊者,可見他們也是真的缺錢了。在2016年,為了彌補低油價帶來的財政赤字,沙特罕見地宣布向非穆斯林開放拉赫曼等四座清真寺,以發展旅遊業。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貼士tips

通常人們印象中的沙特,往往與「土豪」、「揮金如土」這類詞聯繫在一起的。可是如果看統計數字的話,很多人恐怕會大跌眼鏡。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17年中國台灣地區人均GDP是24226.79美元,沙烏地阿拉伯是20957.21美元,中國大陸是8582.94多美元——論人均GDP,沙特其實比中國台灣地區還要低一截。而以總量來說,2017年沙烏地阿拉伯GDP總量為4156.81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第23——排在波蘭後面,中國台灣地區前面。

那沙特為什麼會給世人留下一個揮金如土的印象呢?

首先,在沙烏地阿拉伯所有的石油資源都是直接歸王室所有,這就讓大筆財富集中在王室成員手裡。

除此以外,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多數海灣國家,產業結構都異常單一,除了與石油開採相關的產業之外,基本再找不出別的製造業,即便是最基本的日用品,他們也都是習慣用進口來解決。這麼一來,大筆的石油美元就不可能通過廠房、設備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固化下來。這麼一來,這些石油財富,就只能以現金的形式掌握在王室手裡,於是就讓世人有了「不差錢」的印象。

這就好比很多大型製造業企業,賬面上的流動資金往往不如體量遠小於他們的地產和金融機構。再進一步說,也就不難理解埃及、利比亞等原本由「軍官團」掌權的國家,最後都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因為他們的精英層想的是要快點變現,讓自己也能像海灣國家的王室那樣揮金如土,而不是把財富「浪費」在一堆機器設備和培養工科人才上。

在這種情況下,拓展新的市場對沙特而言就成了當務之急。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市場是歐盟地區。截止到目前為止,歐盟已經包括28個成員國(包括英國),他們的能源消費佔到全世界總消費量的14%-15%,而且對能源進口依存度高——石油進口率達到81%,天然氣進口率是54%。顯然這是一個極其誘人的市場,可偏偏對沙烏地阿拉伯而言,卻有點可望不可及的意思。這其中的問題並非出在市場或者政治層面,而是出在地緣上。

沙特的石油如果要輸送到歐盟地區,理論上說只有如下幾條路線——

?A選項:從紅海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但問題在於蘇伊士運河無法通過25萬噸以上的油輪——而如今的大型油輪動輒噸位就能達到三、四十萬甚至50多萬噸,噸位過小會提高物流成本。而如果油輪選擇從非洲好望角繞行過去,物流成本同樣會因為急劇升高。

因此直到現在,歐盟國家都依然更傾向於購買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雖然他們對普京「各種不爽」,但政治賬最終還是要讓位於經濟賬。 

?B選項:通過輸油管線,從沙特經約旦,再經巴勒斯坦到的黎巴嫩或以色列裝船運往西歐。考慮到幾乎從沒消停過巴以局勢,這個玩笑顯然開的太大了。

貼士tips:凡是護照上有以色列的入境戳,都無法再進入沙烏地阿拉伯等多數阿拉伯國家,入境馬來西亞也會非常困難。

除此兩者之外,其實沙特還有C選項:依舊是借道約旦修建輸油管線,進入敘利亞,最終讓石油從拉塔基亞港裝船,運往西歐。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在巴以局勢始終無法穩定的情況下,敘利亞其實是中東地區石油進入西歐市場的唯一通道。

貼士tips: 中東地區,在歷史上有兩個進入地中海的傳統港口——黎巴嫩和拉塔基亞。了解了這一點,或許你對關於敘利亞或是巴以局勢的新聞,就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而沙特的這個計劃,敘利亞的巴沙爾政府是絕對不可能同意的:前文提到過,敘利亞的高層多數來自人口數量居於劣勢阿拉維派,這導致敘利亞國內的政治穩定性原本就不牢靠。如果讓遜尼派背景沙特資本進入敘利亞,那麼後面會發生什麼想必就不難猜到。

2008年之後,隨著油價的下跌,沙特對於打通敘利亞這條通道的訴求開始日益迫切,以此同時,俄羅斯與歐盟國家間的關係,因為歐盟及北約東擴、烏克蘭等問題,開始急劇趨冷,這又給了沙特高層不小的「信心」,他們的目標是最早在敘利亞建立一個由遜尼派掌權的新國。於是乎,在沙特、卡達等金主的支持下,敘利亞境內的各派勢力開始迅速壯大,原本活躍於伊拉克地區的ISIS,也進入到了敘利亞。再後來,就有了如今鋪天蓋地的以敘利亞為標題的各種新聞。

沙特輸出石油通道假想示意圖


【既「複雜」也「簡單」的「棋局」】

簡單的說,圍繞著敘利亞,的確可以說存在著一個「棋局」,這個「局」說小不小,但說大也不算特別大。說白了就是一堆能源輸出國想方設法要把自己的資源出口到發達的工業國,以獲得更多的財富。而反過來說,只要你的工業、科技足夠發達,人民消費能力足夠旺盛,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會有一堆原料出口國為了爭奪和你做生意的機會,彼此打的頭破血流,而這恰恰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文明強大的標誌。雖然如今的歐盟國家經常爆出各種「奇葩」的新聞,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在這個「局」里他們依然居於食物鏈的上層。

這裡我們不妨以輸油管道為抓手,逐個分析一下這個「局」中的幾個國家。

伊朗、伊拉克:伊朗可以視作是什葉派的大本營,而伊拉克同樣是以什葉派居多數,且掌握這國家政權。因此,即便僅僅出於地緣安全考慮,這兩個國家也很自然會站在巴沙爾政權一邊。

貼士tips

與敘利亞的情況類似,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同樣是佔少數的遜尼派在掌權。在當時伊拉克一直以遜尼派對抗什葉派的橋頭堡自居,當初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雖然在軍事上雙方的表現都乏善可陳,但是卻讓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二、三十年,大部分城市中產階層因此跌入到了底層。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後,伊拉克國內這個原本根基不穩的政治局面很自然就被打碎了,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順勢掌握了大部分政權。這麼一來,反倒是讓伊朗稀里糊塗的成了地緣上的最大受益者,現在伊拉克和伊朗的關係遠要比薩達姆時代要密切的多。

而從經濟利益來說,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產油國,而且他們要想把石油出口到西歐,同樣也需要借道敘利亞。顯然,沙烏地阿拉伯想要做的事情,和他們的利益是相悖的,因此這兩個國家也就更有理由站在俄羅斯和敘政府一邊。

俄羅斯:普京早在第一次就任俄羅斯總統的時候,就已經把全球能源戰略,作為俄羅斯對外戰略的核心。簡單說就是石油+地緣=定價權=發言權。當初普京敢收回克里米亞,他的底氣與其說是核武器,倒不如說是歐盟國家30%的天然氣和35%的石油進口都來自俄羅斯——作為歐盟經濟動力核心的德國,這個比例更是分別達到36%和39%,此外德國每年消耗的精煤中,有1/3同樣需要需要從俄羅斯進口。

顯然,誰也不敢真的拿自己的經濟命脈開玩笑,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是資源出口生意,放在一個工業國手裡和放在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手裡,所產生的意義會有天壤之別。

在俄羅斯的全球能源戰略布局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東西平衡」。東亞和西歐是全球最大的兩個進口能源場,而俄羅斯人的原則是,永遠都不能讓能源出口單獨依賴任何一個市場。在西歐與東亞之間,他們要保持一個平衡狀態。而在各國之間,他們同樣要保持一個「圍觀平衡」。當初在遠東油氣管線,即「安大線」(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油田至中國大慶輸油管線)和「安納線」(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線,最終目的地為日本)問題上,俄羅斯始終在中日之間來回搖擺,這其實也反應出了這一心態。

假使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真的通過敘利亞進入歐洲市場,那麼對俄羅斯而言,所損失將不止是貿易份額,它的「東西平衡」戰略也將變得難以為繼,這進而會使得俄羅斯的地緣環境面臨一系列難以預知的變數。因此,俄羅斯自然要盡一切可能保住巴沙爾政權。

土耳其:土耳其自身缺乏石油資源,目前最大的兩個石油來源,偏偏就是俄羅斯和伊朗,這使得土耳其不太可能徹底和這兩個國家決裂,而且俄羅斯為了繞開烏克蘭,修建了途徑土耳其的天然氣管線,因此雙方還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如果能夠和沙烏地阿拉伯合作,打通阿拉伯半島到敘利亞的石油通道,對土耳其同樣大有益處,最起碼在能源問題上無需再顧及俄羅斯和伊朗。如此一來,土耳其的立場就變得非常微妙,任何相關局勢的改變,都將會促使它的態度迅速出現大幅度的轉變。

歐盟:歐盟顯然想讓巴沙爾下台,讓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目的。這麼多年以來,他們一直在被普京用石油和天然氣反覆「拿捏」。如果敘利亞通道打通,不但沙烏地阿拉伯等海外國家得償所願,歐盟同樣可以擺脫俄羅斯的能源戰略控制。

但問題是這個好日子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來,可由敘利亞內戰所產生的難民潮卻是實實在在地到了,如今「難民危機」已經代替了「歐債危機」,成了歐盟眼下最棘手的問題。以德國為例,在難民危機爆發前的2015年,德國共有14萬人移居海外,而伴隨著難民的湧入,這個數字在2016年迅速增長到28.1萬,整整翻了一番,這背後的原因不言自明。當然好消息是現在誰也不記得「歐豬五國」究竟是怎麼回事了【PIIGS,即:葡萄牙(Portugal)、義大利(Italy)、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

美國:特朗普就任美國新一屆總統以後,最初是想從中東抽身,並且與俄羅斯緩和關係。此外從利益角度來說,扳倒巴沙爾政權,獲利最大的顯然是歐盟,而歐洲經濟一旦因此重新復甦,對於亟待恢復實體經濟的美國來說顯然不是好事,這種事完全就是「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而如今,美國大舉介入敘利亞戰爭,連最先進的F-22、F-35戰鬥機都派進去,究其根本其實很可能是美國內政鬧的。自特朗普上台之後,「通俄門」始終是他的一個麻煩,如今大張旗鼓的介入敘利亞戰事,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表明和俄羅斯「劃清界限」。而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角度說,讓俄羅斯在中東地區佔據地緣優勢,確實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而在特朗普解除能源出口禁令之後,未來美國也會成為新的能源出口大國,屆時無論是沙特還是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又會多了一層競爭者的關係,到時候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態度,極可能也會處於一種「隨行就市」式的搖擺狀態。

站在中國的立場來說

如果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一方站了上風,對我國的好處就是,威脅我國邊疆地區穩定的「三股勢力」會得到遏制;我們與海灣國家的石油貿易談判會獲得更多主動。除此以外,俄羅斯如果在敘利亞佔得上風,美俄之間的距離,就很難走得太近,這對於我們同樣是有利的。

此外,對於時不時就要在貿易等問題上找中國晦氣的特朗普來說,假如能在中東給他找點事去處理,至少不是一件壞事。

而反之,假設俄羅斯、敘利亞政府一方居於下風,對於中國來講,好處自然是,中俄之間的能源貿易,中方可以掌握更多的議價權。而這種情況下的危險之處則在於,假如俄羅斯承受不足壓力,選擇放低身段向美國靠攏,那麼屆時的國際格局可能會不利於中方。

因此,即便不考慮國際道義問題,僅僅從國家的利益角度來判斷,如果算「大賬」,中方也還是應該站在敘利亞與俄羅斯一邊。

本篇作者:王偉 著有《一本書看懂地緣世界》


weixin.qq.com/r/4Sj74y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高德地圖+藍牙耳機
這才是純粹的地圖控:大衛拉姆齊地圖
MapSCII:在終端顯示世界地圖
中國姓氏分布圖在這裡,快找找你的根在哪裡
不可不知的織夢網站地圖Sitemap製作方法

TAG:地緣政治 | 敘利亞戰局 | 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