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夏王國

華夏王國

來自專欄 中國古代思想邏輯整理

其實在部落聯盟後期,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宣傳神秘主義和訴諸宗教的方式實現對強大起來的周邊部落的精神控制,這也是一種不用非常依賴自身壓倒性的實力優勢就能確保服從的方法,本來占卜權就早已收入部落聯盟首領手中,利用這種實際權力去控制其餘部落不會很難。我們的確沒有完全放棄宗教控制的方案,但就像前面說過的,我們只是把宗教當成了一種輔助性的說法,針對那些愚昧少思之人才使用這種方法。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因為我們的原始宗教發展不完善,加上各部落原本的宗教信仰就有所區別,長期的交流融合使他們中的多數人宗教意識淡薄,寧願相信族長或智者的話也很少認真地進行神靈崇拜,突然要讓他們相信某種即便有著嚴密體系的宗教說辭也是很難的,何況我們當時還沒有那種說服力很強的宗教體系。其二則是我們的哲學思考起步太早,傳說在比炎黃二帝還早的時候,中原某部落的首領伏羲便領悟到了陰陽八卦之理,在此基礎上任何實體論都無法成立,宗教——尤其是對政治統一有利的一神論宗教——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不過事實上我們並未等到超級部落徹底失去節制力的那一刻,隨著禹王的禪位,伯益繼承了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可是禹的親生兒子啟卻違背了部落聯盟的傳統,使伯益退位,自己取而代之,建立了咱們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政權——夏王朝。不管啟在取代伯益地位的時候是否動用了強迫性方法或武力手段,還是伯益確實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啟而主動讓位,也不論這一違背當時傳統的事件是純粹偶然發生的,還是有某種必然性或是有一群人支持、策劃的,這都是一件改變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仔細追究起來,禹王在位的時候,地處中原腹地的超級部落連同聯盟的幾個核心部族早已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分化出了權貴和平民兩個社會階層,權貴主要通過向偏遠部落教授生產方式和主管聯盟行政、工程、軍事等事務獲利,平民則主要負責部落的生產勞動和給權貴家屬提供一些照顧、服務,與其說他們還處在部落時期,不如說他們正在孕育著未來的王國。在夏啟成功繼位的那一刻,其他發展較快、階層分化趨於成熟的強大部落中的權貴階層自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們出於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考慮,紛紛拋開基於地域差異導致的政治分歧,表示支持夏啟建立王國的舉動。其餘發展較慢、階層分化不完全的部落成員等於永遠失去了成為聯盟首領和進入部落聯盟核心的機會,然而他們的反叛註定是無力的,很快就被啟率領的大軍擊敗了。

王國的建立永久避免了因地域差異導致政治分裂的可能,專職統治階層的出現雖鞏固了我們建設統一的王道大家族的努力成果,卻是對王道理想本身的背離。但無論如何,我們促進血緣融合、加強婚姻交流、教授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組織大規模工程建設,以尋求避免戰亂和災荒的政治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文明的發展進步,使我們順利地完成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儘管這跟我們想要的結果不一樣。現實多少令人失望,可我們並未放棄信念和追求,哪怕是在階級壁壘代替了部落間的壁壘、來自權貴的奴役代替了部落間的戰爭、政治利益代替了地域差異的情況下,只要人們仍然不能親如一家,我們就不會停止求索。

傳說夏啟本人很難算是個賢明的君王,他貪圖美色、沉迷於享樂,唯一值得稱道的作為大概就是騎乘雙龍將天界的美妙樂舞引下凡間這件事了。傳說總免不了帶有虛幻的色彩,無論夏啟是個怎樣的人,他顯然都不可能騎著兩條現實中沒有的龍上到不存在的天界去學到美妙的音樂和舞蹈。其實只需稍微想想就能明白,此條傳說無非是想說明以啟為代表的當時的首代權貴們整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欣賞和評價音樂舞蹈,甚至可能還親自參與了大型樂舞的創作,專供有閑階層消遣的文化藝術作品開始出現,高雅的享受首先作為一種政治特權誕生了。勞心者與勞力者分化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這一方面說明生產力的提升已經不需要所有人必須終日從事體力勞動或者要依靠暴力搶奪才能勉強果腹,另一方面也表明文明開始深化,從物質領域到精神領域,逐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代價便是等級制的確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按你們的說法,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會改變,不管我們的追求是什麼,文明之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可是,我們不至於因此而悲觀失望到要放棄王道理想,儘管受不了挫折的人隨時都有。向好的方面看,我們很清楚地意識到王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避免普遍性戰亂的發生,雖然它同時也使原來聯盟對各部族相對寬鬆的節制,變得更加近似於主人對僕人的奴役,或者依你們的觀點,那根本就是個奴隸的時代。彼時期特權階層確實已經產生,但這種特權與原始時期部落間通過戰爭俘獲奴隸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部落戰爭中對戰敗方的奴役是全無條件的,其對奴隸的取得方式是赤裸裸的暴力,即「只要能打得過對手,無論對對手做什麼都行」。並且原始時期的戰亂多數只是為了奪取領地和糧食,淪為奴隸者基本只有死路一條,區別只在於是否會被馬上殺死,以及死後是否會被吃掉。而到了王國時代,除被抓住的少數遊盪的蠻族人之外,大多數平民百姓都已經在部落聯盟時期的婚姻交流中與特權階層存在著血緣關係,原則上不會受到像原始部落時期的奴隸那樣的畜牲般的對待。即使在部落時期,同一部族的人們也不會彼此奴役。

王國中的權貴階層對普通百姓擁有管轄和驅役的權力,這種權力受到王國政權轄下各地權貴勢力及其所屬軍事力量的保護,可以在家族中代代相傳。這樣一來,所有權貴階層就形成了政治同盟,此同盟的成員遍布全國各地,國王便是同盟的領袖,藉助政治同盟的力量控制全國各個地區,王國因此成為了超越地域分歧的政治存在。王國在保護各地權貴的同時也要求各地權貴們上繳一些供奉,在沒有貨幣發行的年代裡,這些供奉可以是糧食、物產,也可以是勞役、美女,應該說這算是最早期的稅負,不過那時一般叫「進貢」。名子不一樣,實質上是一回事,給國王上貢是各地權貴和百姓的法定義務——法定的強制義務只在有實際控制能力的前提下方可確保被履行。貢品一般用於國家行政開支、災情救助、建設重大工程等。除非有特殊情況(例如發生戰事或嚴重災害),各地進貢的數量在早期通常是沒有規定的,貢品數量較少或長期不進貢的地區則會遭到詰難甚至討伐,被討伐地區的權貴們和百姓都將被罰作苦役,淪為國王和參與討伐的權貴們的僕從。不難想像,在當時,國王是否對貢品貪得無厭直接決定了百姓們是不是會大量淪落成苦役,可是過於貪婪的國王對地方權貴也同樣是一種威脅,當某個國王被所有人唾棄之時,其下場便註定如夏桀、商紂一樣了。瑤台瓊室、肉林酒池,奢靡的追求鐵定不會長久,肆無忌憚地奴役百姓者必遭天譴,非王道不能平定國家。

權貴同盟象徵著王國的統一意志,同盟中的每一成員都是從血緣家族中繼承得來的權貴身份,其血緣家族與家族所在的地方上的百姓家族之間是必須通婚的(也可以與別的地方的異姓權貴通婚,只是如果連續幾代完全斷了血緣紐帶,地方百姓恐怕不會再認可其對當地的管轄權),這樣既保證了權貴同盟內部的穩定(不會因為成員經常出現變動致使同盟解體),又保證了權貴階層無法經過長期的血緣隔離後,倚仗血統將自己變成所謂的「貴族」。儘管我們的確會把權貴階層的人士稱為貴族,但這個貴族只是「權貴家族」的意思,我們從來不承認在華夏的土地上存在著血統意義上的「貴族」,就算是後來我們被迫接受外來少數民族統治,事實上已經生活在了種族歧視的政策之下,我們也依然沒有認可「貴族血統」的說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地域觀念確實很重,重到外來者可能時常遭到當地人排擠的地步,哪怕那個外來者很久以前就是在當地出生的,只要他已然在外地成家立業,再想搬回來就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排斥,這是常態。可另一方面,即便有一個其他民族的外來者,只要肯踏踏實實地在當地安家立事,並且與當地居民融洽相處,我們甚至可能會聯合那個外族人共同排擠那個離開很久的本族人。不管你們把這看成是喜歡內鬥的表現還是什麼,在自炎黃二帝以來的主流思想中,我們對個人品質的判斷始終最多關注的是其生活環境、德行表現、知識禮儀、家族和社會關係、以及人情交往,唯獨很少重視其血統或是民族屬性,還是那句話,人最重要的是品行而非品種。在一國之內區分種族和血統,無異於是對國家的分裂和顛覆,我們自古就堅決拒絕種族主義思想,即使有時我們就生活在種族主義的政策之下,你們覺得這是自欺欺人也好,是信念堅定也罷,這是我們的堅持。王者自當不分高低貴賤,對所有百姓一視同仁——當然,對非王道治下的「蠻夷」地區之人,由於其生活環境的迥然不同,有必要另加審視。

家族由天然血緣來維繫,國家靠百姓的意志統合,王國的建立代表著血緣的家族和意志的國家作為兩個事物合二為一,國家的意志從權貴們組成的政治同盟組織中得到了強化,文明的程度自然相應加深。傳說中夏啟座下的雙龍,分別代表著家族和國家,是啟將二者有機結合了起來,自此我們就成為了所謂「龍的傳人」,龍即中原華夏王國的圖騰。沒錯,華夏才是我們國家的真名,意味著繁榮和廣闊,也寄寓著炎黃二帝聯手時對於創造王道樂土的理想,「夏、商、周……」只是不同時期坐鎮中原王朝的政權名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朝代可以更替,王室可以輪換,但國家的文明宗旨不變、王道信仰不變、天下大同的追求不變,一如中原大地上的河流山川,千古不變。

至於有些文獻中記載的華夏代表著華美的服飾和熱情好客的禮節,也不能算錯,只不過是站在周邊其他國家人們的立場上就表面印象給出的說法,就像西方語言中一直稱呼咱們國家為「瓷國」,中國的陶瓷產品確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舉世聞名。你們知道,我們從很早以前就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相對於當時其他地方只能以樹葉和獸皮蔽體的人們來說,我們的服飾的確當得起「華美」二字,加上我們對接人待物方面的禮法規定得比較全面,倡導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所以別國人從表面看來對我們留下那些印象毫不奇怪。不過,表面畢竟只是表面,華夏的真諦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那是我們代代傳承的名字,也是我們對自己所追求的文明精神的稱謂。華夏絕非禮節和服飾那麼簡單的事物,它是一個精神上的民族,一個永恆的國度——好吧,這只是我們的願望。我們就是華夏民族,但華夏民族卻不只有我們,因為華夏民族從不包含血統方面的定義和限制,凡中華之百姓皆屬華夏族人。在漢朝以前,我們的國家裡基本沒有常規意義上的民族差異,直到三國時代,西南和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群眾開始進入我國,表示願意成為我國百姓,可是他們還希望能夠保有自身先前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婚姻習俗,不想與外族通婚,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統治機制已經比較成熟,不再需要用血緣紐帶輔助治理,便答應了那些少數民族群眾的請求。這樣一來,國家內部就存在了不容忽視的民族差異,我們只好用先前那個朝代的名字為國內原本的主體民族命名,從此,中華大家族裡就有了漢族和一干少數民族成員。


推薦閱讀:

許多O3高頻族不是華夏殷周 漢族人口中原初華夏族血統比例很低 四夷原住民融於漢族人口大增 近代統治者蒙滿

TAG: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