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
來自專欄 牧野繁花
對現在的寶寶來講,玩具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有些家長認為玩具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當然是多多益善;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玩具少,現在有條件了能補償就得多補償孩子。
每到兒童節或新年,商店的玩具櫃檯前總是擠滿了前來為孩子購買玩具的家長。玩具成為了父母或長輩表達對於孩子愛心的特殊的象徵物。在這個時候,似乎越多、越貴的玩具越能表達父母的愛心,玩具的消費和父母親的愛心之間被畫上了等號。
給孩子的玩具是不是越多越好?越貴越好?越新穎、精巧越好呢?
玩具過多有害無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孩子隨意分成A、B兩組,然後進行兩輪實驗:
第一輪,讓孩子們選擇畫筆畫畫
A組:從3支畫筆中選擇1支;
B組:從24支畫筆中選擇1支;
孩子們畫好後,實驗人員安排一位不知情的老師對孩子們的繪畫情況進行評分,結果B組孩子的情況比A組差。
第二輪,讓孩子們選擇畫筆當禮物
A組3選1,B組24選1,孩子們選擇好後,實驗人員讓孩子換禮物,結果大多數B組的孩子更願意換禮物。
施瓦茨認為,選擇更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更容易放棄。
過多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易讓孩子養成「三分鐘熱度」的不良習慣,如果玩具太多,就會刺激得孩子不知所措,只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丟一個,玩一樣、扔一樣,結果什麼也沒玩成,一直處於簡單的擺弄階段。
學者克萊爾勒納說:「給孩子們過多的玩具或不適當的玩具會損害他們的認知能力,因為他們會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顯得無所適從,無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並從中學到知識。」
來自美國「0~3歲項目」的兒童教育學者發表研究報告認為:玩具過多容易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茜·茜爾娃所做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她歷時數年,對3000名年齡在3~5歲之間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於父母與他們一起閱讀、唱歌和遊戲的時間更多,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爾娃認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而當他們精力不集中時,就不能更好地學或玩。」
相反的,如果玩具數量少,孩子玩膩厭倦了,同時他們又不能得到新的玩具,無聊的孩子們就會創造出新玩法。就這樣,孩子在折騰中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所以喜歡倒騰鑽研的孩子,智力往往會比較高;玩具少的孩子,他們會更專註。
開放式玩具更益智
一個家長曾分享過的真實經歷:
雙十一的時候,她在網上為孩子挑選了一款最新式的軌道賽車玩具,做為新年禮物。她本來期待孩子們打開包裝後興奮的尖叫,沒想到孩子們打開禮物後顯得異常平靜。
一分鐘後,他們把賽道組件扔在了一邊,卻興奮地把包裝盒舉過頭頂。「我知道了!」一個兒子叫到,「這是飛機!」「不,」另一個喊道,「這是宇宙飛船!」「對,是宇宙飛船!」他們很快就達成了共識,並用蠟筆在玩具包裝盒上畫各種神秘的圓圈、線條和方塊,全然不顧躺在一邊的玩具組件。
後來孩子們在廚房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空紙板箱,這個箱子原本是用來裝新買的椅子的。
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兩個小傢伙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把各種圖案畫在紙箱上,並用膠帶把玩具包裝盒綁在紙箱上。孩子們假想「這是關押外星人的地方。」他們還在紙板上畫了儀錶盤,把紙筒當成激光炮。
此外,還畫了一個可以用來炸雞翅的廚房。在剩下的時間裡,他們一直駕駛著自己的宇宙飛船在太空穿梭,還編造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假想敵,比如邪惡的怪獸和食肉恐龍。
孩子們的真實表現說明,相比各種看起來高大上的電子益智玩具,他們更喜歡自己「創造」的玩具。
科學家們的研究也表明,開放式、低結構的玩具材料和開放性遊戲活動對兒童智力發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極大的益處,給兒童的探究與想像留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孩子年齡越大,越適合玩逼真性程度較低,開放性程度較高的玩具或遊戲材料。
經常進行開放性活動的孩子具有下列優勢:
1、更有創造力。對於特定物體,他們能夠想出更多非常規的使用方法。
2、語言能力更強。說話更流暢,辭彙量更大。
3、更善於解決問題。
4、更善於排解壓力。
5、記憶力更好。
6、更善於社交。
真正適合孩子的開放式、低結構玩具材料,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
來自真實生活的玩具材料
觀察、測量用具——放大鏡、雙筒望遠鏡、尺子等
廚房用具——木匙、篩子、鏟子、餐具、水壺、杯子、鍋碗瓢盆、水桶等
生活用品——舊電話、舊電視遙控器、計算器、舊電腦鍵盤、彈簧、管道、盒子、大紙箱、手電筒、紐扣、串珠、編織繩等
繪畫用具——顏料、畫筆、油畫棒等
廢舊衣物、碎布片等
利用真實的工具,孩子們可以正確鑽研自己的興趣愛好,專註於提高自己的技能或建立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受到質量低劣的「孩子」版本塑料玩具工具的阻礙。
來自真實生活的道具,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用來發明和玩裝扮遊戲的材料。
來自自然的玩具材料
玩沙、玩水、岩石、貝殼等
多用途的、開放性的自然材料,可以促進幼兒在遊戲中的想像和發散性思維。孩子的大腦發育會因為這種開放的玩耍而得益。
好的玩具應讓孩子更樂群
常和小夥伴們回憶起小時候玩兒泥巴的歡樂時光,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一起共同經歷的種種「探險」旅程。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泥巴都適合玩泥的要求,找到合適的「泥」是玩泥的第一個重要的環節。為了尋找玩泥所需要的土質純凈、柔軟的黏泥,關於泥源的信息往往作為一種「秘密」在小夥伴之間相互傳遞分享。
能夠參與同伴集體去挖泥巴的行動,是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它意味著小夥伴們的接納和共同秘密的分享。在挖泥的過程中,懂得辨別土質的孩子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崇拜。
泥巴挖回來之後,大家一起激烈討論,共同協商用它來做什麼?怎麼做?捏好以後,怎樣讓它變「干」?是放在爐子邊上烤乾,還是讓它放在陰涼的地方晾乾?還是放在陽光下晒乾?對於童年的我們來說,玩泥巴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玩」,真正的樂趣在於參與社會生活,分享友誼和交流經驗。
當更安全、衛生的「泥」代替了原始的「臟泥巴」。玩兒泥的過程就被大大簡化了,也簡化掉了最激動人心的探險、社交過程,這時候的「玩泥」更多地變成了孩子一個人獨自待在家中擺弄玩具。
幸福的童年固然需要玩具,但更需要和人一起遊戲。玩具和遊戲之所以能給童年以快樂,是因為它意味著人的關注、熱愛、接納、友誼、參與和分享。
孩子們是通過跟小夥伴們共同遊戲的社交過程獲得對於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和發展依戀感、歸屬感和自信心的。
玩具歸根到底僅僅是「物」而不是「人」,它可以豐富幼兒與人的交往活動但不能取代人的作用。
只給孩子玩具,不給孩子「人的遊戲」,即便玩具堆滿房間,孩子看到的只是「物品」,所體驗和品嘗的只是「孤獨」。
推薦閱讀:
※玩轉箴言挖掘孩子的創意
※孩子刷題,你刷存在感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8
※【雪球自然觀察】觀頂的雪!
※自閉症語言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