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曝光美國害怕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原因 任正非也談了人工智慧
來自專欄 我為科技狂
目前,國內有的業內人士看來,華為的通信設備之所以至今都難以全面地進入美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美國試圖採取多種手段來阻礙中國發展先進的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技術。
『Deeptech深科技』近期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華為的手機產品在過去並不是沒有在美國的市場上銷售過,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都是如此。就以華為為例來說,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智能手機便在2017年里全面地進入了美國。但為何榮耀品牌手機得以進入美國,Mate 10手機卻被美國拒在門外?當時,許多的人將此視為美國一貫對中國的產品進行抵制。但事實上,有一個沒有被人特別提及的點在於,華為的Mate 10手機是全球第一款融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的手機。而人工智慧,才是真正地挑動了美國的神經。2018年3月22日,百思買向外宣布,該公司開始停售華為的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和筆記本電腦等設備,這即是美國又一次在對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等新興的高科技說「不」。
更有來自美國的媒體報道,美國的本意是要阻止中國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5G等新興的技術。這家媒體引述美國的一名官員的話稱:「如果中國在未來取得了能夠支配世界的技術,美國就將沒有未來。」
日前,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國內的媒體採訪時,談到了關於技術研發、人工智慧和5G等話題。
從2007年到2016年,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在這10年里的研發投入累計達到了3430億元人民幣。到了2017年,華為的研發投入便逼近900億元人民幣。據此可以不難想見,隨著華為的收入持續的增長,未來華為一年下來的研發投入將極有可能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末,華為積累的專利總量已達74307件,其中有90%的專利是發明專利。
記者問到,今後華為的研發會投向哪些創新的領域?任正非這樣回答:「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慧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工智慧的突破主要是演算法、算力和數據,這些都是很難突破的。我們跟隨世界的投入前進,同步世界的發展。在人工智慧領域,目前我們主要做基礎研究,用於改進內部管理,如果要運用到產品上,還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和距離。對於前沿科學,研發實行先『開一槍』,『讓子彈飛一會兒』;看到線索再『打一炮』,只需要小範圍研究討論就能決定;如果攻『城牆口』需要投入『范弗里特彈藥量』(意指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由管理層集體決策。」
記者又問,華為針對5G有什麼樣的布局?任正非則表示,當前5G可能被業界過渡地炒作了。任正非說:「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像的程度,我們投入進去意義就沒有那麼大,因此,5G可能被炒作過熱,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麼大的市場空間,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如果說無人駕駛需要5G,現在能有幾台車在無人駕駛?其實輪船、飛機等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如果飛行員不上飛機,乘客敢上飛機嗎?就是這個道理。系統工程不是有一個喇叭口就能解決的問題。」
記者再問到,華為在技術上亟待補齊的短板有哪些?任正非則再一次提到了人工智慧和5G。任正非講:「搞製造業要扎紮實實,靠炒炒股、炒炒房不行,數學不是能『炒』出來的,需要數十年的努力。人工智慧不可建造在沙灘上,這個『房子』遲早是會坍塌的。人工智慧的基礎演算法、算力、數據,目前我們前兩項研究還是弱的,光有數據強還不行。比如,5G有兩個關鍵技術,長碼和短碼。長碼是1964年美國一個教授寫的編碼方式,短碼是2008年土耳其一個教授寫的編碼方式。圍繞這兩個方程,數十年來幾十個公司上萬人在追隨研究,變成了標準,做過就知道有多難。」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任正非亦提到:華為發展雲計算業務,根本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基礎性的平台,且並沒有發展內容業務。華為永遠不會朝著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會永遠聚焦在自己的主航道上。華為的總部會永遠留在深圳。
微信公眾號:我為科技狂Tech
推薦閱讀:
※銀行走向全聯接平台背後 華為的定力、能力與合力
※個人對華為麒麟Kirin 970的小評
※華為榮耀7x使用需要注意什麼?
※華為老總任正非身價徹底曝光, 全世界感到害怕!
※手機行情調查:華為手機為何能夠成為國際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