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歐體不「入展」何來仍有多人喜歡?

既然歐體不「入展」何來仍有多人喜歡?

來自專欄 書法的姿態

01 歐陽詢和「歐體」

歐陽詢楷書碑版傳世的較多,主要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

歐陽詢(557年-641年),初唐著名書法家,與當時書法家虞世南並稱「歐虞」,唐初也是楷書書體日臻成熟的時期,後人又稱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初唐四大書家」。歐陽詢的書法藝術成就非常高,是「唐人楷書第一」,也是元朝後被稱「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之首。

歐體最初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也刻苦研習過索靖的章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清代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

歐體骨氣勁峭,法度森嚴,乍看中規中矩、平平常常,實則平正中見奇崛、規矩中見險絕。力透紙背,世無所匹。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02 歐體中看不中學

常常有學員問我,他(她)就是喜歡歐陽詢的書法,喜歡的不僅僅是歐體楷書,還喜歡歐體的行書。

歐陽詢《九成宮碑》、《歐陽詢行書千字文》都寫得非常棒,楷書被稱為「楷則」,想想就明白,這是萬世受敬仰的作品,怎麼可能不好呢?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但我還是不建議他們學歐體,倒不是因為歐體不好。

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學習大書法家的作品,需要研習和理解歐陽詢其人其書,而初學「歐體」的人,領會不了歐體森嚴險絕的書風,常常寫得呆板纖弱,只得其「形」而寫不出「神」。 歐體線條結實有力,骨氣內斂;既不過於瘦勁,又不寫得豐腴。 如果沒有一定的學養和功夫,再去汲取歐體營養,很容易練成「書奴」。

這恐怕也是很少有人學寫歐體而選入「國展」、「省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近現代研習歐體的書家也不乏其人。比如康殷先生:

康殷(1926.4—1999.6),別署大康,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書畫家,北師大教授,對甲骨文、鐘鼎文、碑石、秦篆等古文字均有研究,著作等身。楷書取法歐體。

康殷先生楷書作品

再譬如當代田英章、田蘊章先生:

田英章先生楷書作品

田蘊章先生楷書作品

學歐體到這境界,已實屬不易。學書一定要學歐體,值得借鑒以上「名家」,就基本可以看出自己一生的學書前景。

常人學歐,也只能亦步亦趨,逃不出歐體的「手掌心」,難有更高的建樹和成就。這說明學習歐體,路子偏窄,拓展不易。

03 能不能入展與那麼多人喜不喜歡學歐並無必然聯繫

社會上,不少人喜歡學習歐體,可能是受到「楷書四大家」這個定義的影響。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輸入「楷書四大家」五個字,就會出現大量介紹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生平簡介、藝術特色、筆法字法等內容。這是信息發達帶來的便捷,也使得這個「定義」更加深入人心。

再加上民間幾十年的書法教學實踐,初學楷書要從「歐顏柳趙」的某一家入手,幾乎成為學書「定勢」。

還有就是更多的人認為歐體「好看」,所以願意花精力臨習歐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麼多人學歐體的出發點,與能不能通過創作歐體「入展」,並無必然聯繫。

當然,也有的成人學員練習了不少楷書,還是「無感」,後來試試「歐體」,倒也略有體悟。如果是這種情況,當然還是值得提倡和鼓勵,至少能把字練得端正秀美,這也跟參不參展的目的更是大相徑庭了。

-END-


推薦閱讀:

當代著名書法篆刻藝術家 王景武
文徵明師徒是如何「劃清界限」的?
「書法孔見」LOGO里的書法元素
柳體口訣

TAG:歐體 | 書法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