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金剛型戰列艦 艦政篇
說起舊日本帝國海軍,往往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諸如超級戰列艦大和武藏如同黑鐵之城般的剛毅穩重,抑或是扶桑山城如同違章建築般的逗逼艦橋,然而這一切的出現,則需歸功於引進自英國的日本首型超無畏艦金剛型以及附贈的全套技術。
其一 生於對世界一流戰艦的嚮往——金剛型建造經緯
自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成功的擠上列強的末班車。在世界上取得話語權的日本在戰後的艦艇建設中卻顯得頗為混亂,不僅大力修復戰爭中繳獲來的俄國軍艦,還新建了一批落後於時代的前無畏與准無畏艦。然而這並不能怪日本海軍眼界低下,因為那時的人並不像我們這樣佔據時代的制高點,但是對比同期的英美海軍,英國於1906年建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畏號,美國也於同年開工了南卡羅來納級,而日本海軍卻受限技術水平低下,海軍發展徘徊不前。
於是乎當時間的車輪滾滾碾到1910年,美國擁有4級8艘12寸炮戰列艦,英國擁有5級10艘12寸炮戰列艦並同時擁有6艘12寸炮戰巡,擁有13.5寸主炮的鐵公爵級戰列艦與獅級戰巡正在船廠施工。而同期的日本海軍所能拿出的最好的戰艦河內型僅僅作為準無畏艦,就算拉上前無畏的薩摩型,也只不過擁有2級4艘戰列艦,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與同時期大洋彼岸的美國海軍相抗衡。
在面臨多種壓力下,在建成河內型後計劃建造戰列巡洋艦時的日本海軍,決定在停止外購主力艦多年後,再次向英國訂購一級戰列巡洋艦,也就是本文所講述的金剛型。
原先的金剛型四艦則是作為日本1907年海軍規劃中的四艘裝甲巡洋艦添置,但由於日俄戰爭後的造艦混亂與資金技術的雙重匱乏導致遲遲未能開工,因此日本海軍便以此為契機,大幅修改原設計,加大艦體與主炮,將其建設為日本首型超無畏艦(超弩型),同時為獲取新技術與設計建造經驗,採用技術引進的方式,在英國訂造一艘,由英國船廠指導日本試造一艘,並為扶持日本國內民間造船廠力量,在三菱長崎船廠與川崎神戶船廠分別建造三四號艦,並且值得一提的是,金剛型的藍本並非大名鼎鼎的獅級戰巡,而是維克斯公司給土耳其建設的戰列艦瑞薩迪赫號(一戰中被徵用後改名愛爾蘭號),在改良中撤除射界不良的中部炮塔,增設鍋爐和輪機,將其戰巡化。總體設計負責人是當時擔任維克斯船廠設計主任的喬治瑟斯頓爵士(後曾擔任戰巡胡德的設計師)而日本方面則派出曾設計薩摩型和筑波型的近藤基樹出任設計負責人。
最初的金剛級計劃搭載10門12寸主炮,不過於1909年日本駐英武官加藤寬治得到英國最新式13.5寸海軍炮的射擊實驗數據表,經過論證得出對於英國新戰巡上採用45倍徑13.5寸主炮相比50倍徑12寸主炮擁有極大優勢,同時英國專家也強烈推薦採用新型14寸炮,因此加藤便委託在英的日本海軍監督官武藤返回日本進行遊說,希望將原計劃的12寸50倍徑主炮(約305mm)更換為新式的14寸45倍徑主炮(約356mm)
而日本國內則以此為契機,經多方奔走與討論,最終由海軍大臣齋藤實下令將主炮口徑改為14英寸,數量可考慮減少到8門,並委託維克斯公司進行14寸炮的設計實驗,並且得益於調整主炮口徑的果斷和堅決,及時開工的金剛號也因此擺脫了一戰中被英國強行接收的命運。
在幾經調整和修改後,最終定型的金剛號設計指標為標準排水量25000噸,航速27節,搭載8門14寸主炮和16門6寸副炮。1910年11月,艦政本部與維克斯公司交換建造契約書,根據契約書內容,維克斯公司除建造金剛號外,還將同步向日本提供全套技術圖紙,包括日本急需的14寸主炮炮身、主機以及電氣艤裝技術,並幫助培訓日本派遣的考察進修人員。在這批進修人員中,擔任比睿艦建造的海軍橫須賀工廠抽調船體、動力、武器等技術部門的骨幹人員赴英學習,而兩大民間船廠也派出相應人員前往學習技術。
1911年1月17日,金剛號於維克斯公司巴羅造船廠開工,工期兩年零七個月。同年11月4日,比睿艦於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工期兩年零九個月。次年3月16日,霧島艦於川崎神戶工廠開工,3月17日榛名艦於三菱長崎工廠開工,兩艦工期均為三年零一個月。由金剛型的引入所帶來的技術衝擊一掃舊日本海軍於前無畏准無畏時代的徘徊不前,一舉進入超無畏艦時代。可以說金剛型對於舊日本海軍的價值,不亞於當代遼寧艦對於現代中國海軍的價值。
建成之初的金剛型,標準排水量26330t,最高航速27節,在艦體設計上採用長艏樓艦型,外觀上則是採用高大的英式三角桅與三煙囪設計。不過艦首取消英國戰列艦上流行的沖角首,改為防浪性能較佳的飛剪首,不過又相異於攝津號戰列艦上採用的飛剪首,金剛型四艦在水線以下的部分並非垂直,而是圓滑的向後過渡,形成具有舊日本海軍特色的雙曲線艏。
在動力方面金剛型中金剛、比睿、霧島艦採用兩組改良型帕森斯式輪機,每組分別擁有一套高低壓汽輪機組,通過減速齒輪帶動四具螺旋槳,每舷的外軸由高壓輪機驅動,內軸由低壓輪機驅動,單組功率32000馬力,合計64000馬力,而作為三號艦的榛名則採用引進授權生產的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與美國柯蒂斯船用汽輪機公司聯合開發的柯蒂斯式輪機,同樣由高壓輪機驅動外軸,低壓輪機驅動內軸,合計輸出功率也為64000馬力。
除輪機外,金剛型還配置了七組德國西門子製造的發電機,依靠蒸汽輪機為原動機,輸出功率1118千瓦,用於滿足艦內日常電力需求與炮塔迴旋,揚彈、水泵,以及彈藥庫和鍋爐艙的強制通風。
為驅動這些蒸汽輪機,金剛號設置了36台維克斯公司製造的亞羅式三筒水管鍋爐,而比睿艦採用吳海軍工廠仿製的亞羅式鍋爐,並定名為伊號艦本式鍋爐,至於榛名和霧島艦,則是使用將伊號艦本式鍋爐進行改進後的呂號鍋爐,而以上提到所有鍋爐,均是以煤為主燃料輔以重油噴淋於煤炭上充當助燃劑的煤油混燒鍋爐。36個鍋爐的煙道分別由三個煙囪承擔,前部煙囪有12個鍋爐的煙道,中部煙囪8個,後部煙囪16個,因此中部煙囪較為細小也成了一個戰巡時代金剛型的特點。
在防護方面金剛型擁有8寸主裝甲帶和6寸炮廓裝甲以及3寸下裝,並擁有19mm穹甲保護核心區,9寸裝甲保護司令塔,165mm裝甲保護煙道,水平裝甲則是1.5寸裝甲,上部覆蓋約60mm柚木甲板,以上裝甲材料均為VC鋼(維克斯滲碳鋼),其中金剛號於比睿號的大部分側舷裝甲為維克斯下屬工廠生產,比睿號的剩餘部分和榛名霧島艦的所有裝甲均為在維克斯公司技術支持下於吳海軍工廠甲鐵鍛煉工廠製造。
相較於類似定位獅級戰巡,金剛型相較獅級側裝略弱,但炮塔防護更強,總體而言沒有特別大的改觀,依舊防禦不足。倘若金剛號建造進度延誤至一戰爆發被皇家海軍徵用後參加日德蘭海戰,很可能像獅級戰巡一樣,在日德蘭海戰中遭受慘重損失。好在金剛型還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通過兩次大改裝和數不清的小改造來填補設計上的不足。
在武備方面,金剛型採用英國維克斯公司開發的14寸主炮與相應的6寸副炮,另外包括數門打擊魚雷艇的小炮。而該款14寸主炮作為維克斯公司的良心之作,也的確做到了性能壓制同期各國艦炮的目標,不過由於主炮的制退復進機採用水壓動力,假如主炮齊射時艦上無法給與足夠的蒸汽壓力,則會讓制退機制退過遲。另外作為當時各類大型軍艦的標配,金剛型也搭載了8具533mm水下魚雷管。
其二 無所事事的一戰時光——金剛型四姐妹於一戰中的表現
正當金剛號與比睿號相繼入列,榛名號霧島號正在加班加點大搞造艦速度比賽的時候,伴隨著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給整個世界帶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日本於1914年8月23日對德宣戰,在前幾天完成編組的第一艦隊第三戰隊隨即出港執行太平洋地區搜索打擊德國艦艇,保護貿易航路的任務,然而並無所獲。同時伴隨著德國遠東艦隊從開戰之初就在南美洲慘遭皇家海軍毆打,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再無重大戰鬥任務,日本海軍因此於1915年12月13日恢復平時編製,而新銳的金剛型四艦就此便進入了無所事事的看熱鬧時光。
伴隨著1915年4月19日,榛名、霧島艦完工,兩艦首先加入第一艦隊,隨後與比睿艦一同編入第二艦隊第三戰隊,後完成小改裝的金剛型加入編隊。至此,由四艘金剛型組成,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隊誕生了。
在無所事事的一戰時光中,也並非沒有人窺伺這批最新銳的一流戰艦,在日德蘭海戰中把公海艦隊摁回港里蹲的皇家海軍就提出希望租借或購買其中的兩艘金剛型,以加強本土艦隊實力,補充在日德蘭海戰中損傷慘重的戰巡編隊。不過日本政府倒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購買或租借金剛四姐妹的請求,但是向英國人表示可以派遣分艦隊前往地中海支援作戰。當然,金剛型是不會跟隨其中的,四艘金剛型在一戰的後半段中進行了幾次小改裝,拆掉了賣萌的小炮,增設數門防空炮以應對早期飛機的威脅,在前部桅杆設置觀測所以彌補後桅杆受煙囪影響導致觀測能力的不足。在美國參戰後,美日之間簽訂協議,將太平洋地區的全部大中型美國軍艦轉移至大西洋地區,由日本海軍擔負航路保護任務,因此金剛型四艦也隨即於太平洋地區飛馳,霧島更是訪問了加拿大溫哥華,成為參加二戰的日本軍艦中唯一在戰前訪問過歐美國家的戰艦。
隨著1918年德國基爾港水兵暴動,隨即掀起的起義蔓延全國,第二帝國隨即土崩瓦解,隨後建立的魏瑪共和國向協約國投降,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慘遭分屍,威風凜凜的海軍艦隊被迫開往斯卡帕灣等待處分,作為戰勝國的英美日等國的海軍專家隨即得以同時對英德兩國的戰艦進行分析,日後成為海軍造船界一派巨頭的藤本喜久雄也向艦政本部遞交了關於日德蘭海戰的報告,分析日德蘭海戰中暴露出英式傳統無畏艦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和防護缺失,而金剛型作為標準的英式戰艦,而英國戰巡在日德蘭海戰中相較於德國戰巡,雙方中彈位置與數量幾乎相同,但英國付出了三死一大破的慘重損失,而德國雖然同樣損傷慘重但無一沉沒。同時在這份報告中藤本認為英國戰艦裝甲防護十分低劣,主張根據日德蘭海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本國軍艦實行改造。
其三 海軍假日中忙碌的改修作業——金剛型的兩次大改裝
在日德蘭海戰中除了英式戰艦防護不足的問題,還著重表現了雙方交戰距離的拉長導致炮彈落角的增大,致使水平防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在一戰中飛機的廣泛運用也使得各國海軍部門同時加大了對天空的關注。
隨後,以金剛號為首,於1918-1920年期間四艦都進行了增設彈藥庫和炮彈輸送通道的防焰隔扉與緊急注水裝置的改裝,而提升主炮仰角與加厚炮塔頂蓋的作業則是由1920年於北海射擊訓練時主炮炸膛的榛名號率先開始,依次為榛名,比睿,霧島,金剛,在1925年之前全部完成,而非一些材料中提到於第一次大改裝中一併實行,而且在這次小改進中,在改良主炮的同時各艦又追加空氣復進機以彌補大仰角射擊復進力不足的問題。
在隨後的第一次大改裝中,依然以榛名艦率先開始,自從1923年12月進入橫須賀工廠後,一直呆到1928年7月,以長達56個月的工期創造日本改裝戰列艦最長時間記錄,隨後的霧島,金剛,比睿依次入渠接受改造,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誕生於1915年的老艦,就算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20年不得更新的限制,到了1935年也能建設新艦來取代,因此是否需要在即將建造新艦前花費巨資改造這批最老的超無畏艦,在海軍省內部也是引起了一番爭論的。不過隨著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代替艦的計劃被迫擱置,這種爭論也就消停了下來,而且由於新條約中要求日本海軍廢棄比睿艦以提前實現華盛頓海軍條約所約定的各國戰艦數目比例,因此比睿艦實際上並未完成第一次大改裝,而是根據條約限制改為訓練艦。
在金剛型的第一次改造中,首要強化的就是防護性能,尤其以水平防護能力為重,除了將原先的穹甲加強到100mm左右,並將最上甲板裝甲增加到2.5寸,另外還額外加強了炮座與彈藥庫的裝甲厚度,由於新的魚雷與水中彈威脅,因此在艦體外部增設防雷突出部,長度達到了艦體全長的80%,通過增加防雷隔艙以提升對魚雷的抵抗力,並且將裝甲帶延伸至艦底。
除此之外金剛型還拆除了老舊的燃煤鍋爐,除最早改進的榛名艦採用10台油煤混燒鍋爐,6台重油專燒鍋爐外,金剛與霧島皆選擇了16台全燃油鍋爐配置,相應的由於鍋爐數量大大減少,長期困擾艦橋和前主桅觀測所的前煙囪也得以去除,但相應的放大了中部煙囪,另外由於防雷突出部得以增加燃油儲備量,金剛型的續航力也得以提升約2000海里。
同時為應對新形勢下的遠程炮擊戰,在第一次改造中各艦均在前桅前部增設艦橋建築,更換主炮方位盤,測距儀等射擊指揮儀器,並且相應的調整了艦內空間的布局,在艦橋旁補充設立3.5m與4.5m測距儀,並且在二號和三號主炮上增設8m測距儀,同時正式在三號主炮塔後部增設水上飛機庫,搭載水偵3架,並且配置了吳二號三型水上飛機彈射器,然而水上飛機實際上尚不成熟,實際運用上也是頗多限制。(實際上金剛號早在1917年就進行了水上飛機搭載實驗,但第一次改造後才正式確立為隨艦兵器)
在武備方面沒有進行大改裝,只是單純的增加主炮備彈,加快主炮發射速度。並得益於先前主炮仰角的提升作業使得14寸主炮射程提升至26800m。
第一次大改裝中大約增設了4000噸左右的裝甲以彌補原先設計上的側舷裝甲帶薄弱所造成的防護缺陷,使金剛型擁有與扶桑型近似的防護性能,不過這實際上是違反了條約的規定。同時由於改裝後噸位上升至近三萬噸,防護增強,航速下降到26節,在完成改裝後艦種也相應改變為戰列艦,同時由於日本海軍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因此在1934年5月31日頒布《軍海令四號》中取消了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
而由於倫敦海軍條約限制導致被迫中止了比睿艦的現代化改進計劃,並依照倫敦海軍條約的訓練艦標準拆除了四號主炮塔和所有魚雷管,鍋爐數目下降至11台使得最大航速下降至18節,並隨條約要求相應的撤除了主裝甲帶,噸位下降至19500噸,並且增設了學員居住設施。這些改造在1932年12月1日完工,艦種也相應調整為練習戰艦。
在隨後的海軍假日期間,日本海軍以中國海軍為目標對手,由於實力存在懸殊差異,在幾次有限衝突中金剛型並沒有發揮出什麼作用,無非就是在中國的領海上巡弋顯示存在,最多就是派出水上飛機進行拍照偵查或丟幾枚小炸彈,至於兩國海軍間的衝突,要鬧到需要戰列艦出動的,自然是不存在的。
隨後在金剛型第二次改進前夕,比睿艦作為訓練艦再次進入橫須賀船渠接受天皇御召艦的改裝作業,除了將一部分房間改造為天皇和侍從官員住艙,還將原先拆除的四號炮塔基座改為觀禮台,完成改造後作為裁判艦參加了昭和八年位於南洋特魯克群島附近舉行的海軍特別大演習,隨後作為天皇御召艦參加了舊日本海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閱艦式。
值得一提的是比睿艦不僅多次擔當昭和天皇的御召艦,還當過偽滿皇帝的御召艦,1935年4月2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大連乘著比睿艦前往東京,還很有興緻的做了兩首詩。
當溥儀在海上飄的時候,榛名艦已經完成了第二次大改裝,霧島艦正在進行第二次大改裝,而金剛艦也即將開始改裝工作。
而第二次大改裝的主要目的是應對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後對中小型艦艇的限制加強,導致對美決戰的戰術改變,而九段作戰中第七段的決戰前夜舊日本海軍計劃利用自身引以為傲的夜戰部隊,採用積極的夜戰削弱敵軍,為次日白天的決戰換取有利態勢,為了在夜間撕開美國巡洋艦編隊的防護,則需要一型能夠壓制美國條約巡洋艦,並掩護水雷戰隊抵近雷擊的艦艇,同時希望利用其高速機動性,在白天能夠脫離本隊率先打擊敵前衛艦隊,使得主力艦隊能夠獲得相對有利的陣位優勢。因此在第二次改造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提升輪機功率,加強高速性能。
為加強高速性能,金剛型全體換裝艦本式重油鍋爐,同時將老舊的蒸汽輪機更換成艦本式高中低壓蒸汽輪機,輸出功率一舉由64000馬力增加至136000馬力,在完成改裝後,除最早改造的榛名艦選用3小3中5大的燃油專燒鍋爐配置外,其餘三艦均為8台大型燃油專燒鍋爐。在更換鍋爐後騰出的空間則用於改裝為油艙以提升續航能力至10000海里,並且對水線線型進行了修改,加長了艦尾約8米,艦首也修正的更加鋒利,加強破浪能力。
在武備方面則是進一步提升主炮仰角至43°,並且更換主炮為四一式三號三型,主要增加了防止大仰角裝彈時炮彈滑落的裝置,並且進一步增加備彈至150發,同時也將6寸副炮的仰角增加到30°,為了補償加高艦橋所增加的重量,兩舷最前部的副炮也被拆除,副炮總數下降至14門,在第一次改造中配置的7門3寸高炮被撤除,增設了艦橋附近的4門89式127mm聯裝高角炮,同時增設了25mm機槍若干。所有的魚雷管都被撤除,騰出來的空間則改為油艙與儲物間。
在防護上第二次改裝並沒有做特別大的改變,僅僅將炮座裝甲再度略微加強,
但是艦橋卻進行了更加大刀闊斧的改造,伴隨主炮仰角增大,射程再次提升,艦橋上被要求設立更大型測距儀器與新式指揮裝置,僅改裝後的榛名艦,艦橋就達到了十層,自上而下塞滿了測距儀,主炮、副炮射擊所,防空指揮所,觀測所,測距室,戰鬥艦橋,羅經艦橋,觀測指揮所以及裝甲司令塔,機槍台,高射裝置等等,整個艦橋依託三角桅杆為結構核心,體現出舊日本海軍特色的寶塔型艦橋(違章建築),而後部艦橋也加以改造,拆除原有後部艦橋和後桅杆,利用原有結構增設了五層樓高的後艦橋,同樣塞滿了諸如測距儀和預備射擊所等設施,還硬生生的塞進去了全套飛行科事物室倉庫休息室等,而原先的後桅杆則被拆到陸地上當旗杆使用。
航空兵裝方面則是將第一次大改裝中配備的吳二號三型火藥彈射器更換為吳二號五型,以適應新型水上飛機增重後的彈射需要。
而缺席第一次改造的比睿艦,在第二次改造中則沒有缺席,在依託前面三艘艦艇的改造經驗和運用中所暴露出的不足後,比睿艦在倫敦海軍條約即將到期之時,就公然違約的開進了吳海軍工廠,成為最後一艘接受現代化大改裝的舊型號戰列艦,而比睿艦在改造中也承擔了為後來的超級戰列艦大和型執行技術驗證的工作,不但徹底拆除了舊式艦橋,連司令塔都被拆除了重修,真可謂不惜工本,在改造中的比睿艦繼承了先前金剛型第二次大改裝中的配置,加長船體,恢復主裝甲帶,增設裝甲板,恢復四號炮塔,並改造另外三個炮塔,安裝防雷突出部。
而為大和型進行技術驗證的艦橋則是完全的按照未來一年後才開始建造的大和號來設置功能區劃,除了外形和尺寸不同之外,完全就是大和號艦橋的翻版,而相比於另外三艘金剛型而言,比睿的艦橋更加細窄,投影面積更小,布局也相對合理,並且搭載了九五式方位盤照準裝置,而該型裝置日後的改進版便是大和型戰艦上搭載的九八式方位盤照準裝置。
在完成了第二次改造後的金剛型,標準排水量上升至32000噸左右,航速提升到30節,成為高速戰列艦,但防禦能力仍舊是第一次改造後的水平,雖說第一次改裝為全面實施的防禦增強作業,但由於先天底子不足,經過兩次改裝後也很難讓人滿意,而且對於該型戰艦最為致命的水下威脅,只有最後完成改裝的比睿艦比其他三艘同型艦增大了防雷突出部寬度約1米,提升浮力與防護能力。
至此,作為一型已經服役接近30年的老艦,四艘金剛型將在未來發生的太平洋海戰中作為聯合艦隊的急先鋒與機動艦隊的貼身護衛,伴隨著一個島國的野心而奔走與碧海藍天之上。
推薦閱讀: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九——1940.12.9
※女神節!你追尋多年的「列太太」又回來了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十七—1941.7.17
※鋼鐵雄心4各國領導人簡介(歐洲)
※建立功勛的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