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經濟(二):增長是硬道理
來自專欄 白話經濟
IMF認為,南非經濟陷入了低增長陷阱。
其實,不僅南非。全世界都陷入了低增長陷阱。IMF剛剛卸任的副總裁朱民說,當下是一個低的時代。什麼都低,增長低、就業低、通脹低、收益低。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事之理也。同樣,一低,則俱低。
野村證券有位經濟學家辜朝明。此人對2008年以後的世界經濟有句精闢的總結。他說,這是一場資產負債表衰退。
什麼意思呢?就是經濟好的時候,企業加杠杠投資,負債、資產同時擴張;家庭消費信心上揚,加槓桿消費,在負債端膨脹的同時,資產端也隨著股市、債市、樓市和工資收入、獎金花紅的增加而擴張。你擴張、我擴張、大家都擴張。你看我、我看你,原本沉靜的人也耐不住寂寞,加入了擴張的大軍。這是一種相互強化的加槓桿過程,是一種滾雪球似的上升(英文叫Spiralling Down,螺旋式上升)。
反之亦然,經濟不好,企業、個人,大家都去槓桿。看到別人去槓桿,原本還想投資的也猶豫了,進入緊縮模式(Recession Mode)。這也是一種相互強化的過程,只不過是掉頭向下。
這很有意思。所有的個體都是理性的,在做理性的選擇。但加起來,整體經濟就變得不理性。或加速上行,或加速下跌。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順周期。個體因為理性而順周期,導致經濟整體不理性。那麼,解決之道只能是有足夠強大的個體站出來,逆周期或反周期而動,才能使經濟恢復理性。
私營企業、家庭顯然不行,它們是唯利、短視的。唯一的選擇是政府和政府控制的國營企業。它們應該也可以唯義、著眼經濟的整體和長遠。所以,在眾皆去槓桿時,政府加槓桿:企業不投資,政府投;家庭不消費,政府花錢。
如果政府手裡控制了龐大的國營經濟,它的手段就更多、更直接、效果更明顯。比如中國的「四萬億」,中央政府出手不過萬億,但經過地方政府和國企放大,最終催生了十幾萬億的信貸,形成了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產能。幾年後,終於撐不住了,在資產端是嚴重過剩的產能;在負債端是現金流無法覆蓋的呆壞帳。國企的風險變成銀行的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得不提出,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說的就是這事兒。
逆周期而動是有風險的,而且高風險。不然的話,私營企業和家庭不會避而遠之。對政府而言,風險在於赤字和債務過快增長,出現希臘、西班牙這樣的歐債危機。對國企而言,風險更大,前文已提及,不再贅述。
有一種降低風險的辦法,政府不是自身加桿桿,而是通過稅收減免等手段,激勵私營部門加桿桿。牛頓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桿桿,我可以撬動月球。政府如果能找到這樣一種撬槓桿的辦法,就可以用四兩的力,撥動經濟這千斤之軀。
回到南非。如前文分析,要破解低增長的非理性局面,需要政府逆勢加槓桿。這對南非確是難事,因為它的財政狀況很糟糕,花錢的空間有限。再透支財政,標普就要調它到垃圾級了,借貸成本會即刻飆升,令財政再添不可承受之重負。
那只有四兩撥千斤。
可以學學特朗普,看他怎麼做。
喜歡不喜歡特朗普,市場對他上台的反應還是頗為正面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會減稅(而且他說不會增加美國的債務,不知道怎麼做到);二是他承諾1萬億美元的基建。
1萬億美元基建,是中國四萬億那年的一倍半。不進一步透支財政,錢從而何來?南非可以盯緊了特朗普,看他出什麼招,看看能不能學來用於南非的基建。
據說特朗普的辦法就是出台稅收減免(tax credit,具體怎麼做還不清楚),刺激私營企業去搞基建,而不是主要依靠政府,所以有別於羅斯福的新政。
這不就是PPP嗎?如果特朗普真做成了,那不僅南非可以學習,中國也可以從中獲得啟迪。財政部搞了這麼多年的PPP,還是沒摸著太多的門道。
最後說說為什麼非得要增長,低增長為什麼就不行?
這個問題現在聽起來似乎有點滑稽,但確有一段時間,人們在很認真地問並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中國經濟不錯的時候。本屆政府剛上台的時候,曾經提出,只要百姓基本有就業、收入有增長、財政有增收、金融不出事、環境不惡化,對增長率本身不必太糾結什麼7呀8的。
現在看來,還是要增長。因為沒有增長,不知道哪個環節就會出問題。本屆政府列的那個單子還是比較全的。但是不是考慮全了,所有風險都涵蓋了,政府心裡其實是沒底的。既使是單子上的,如果增長持續低迷,也不能保證就一直沒事。比如現在,就業沒太大問題、收入也在增長,似乎在低增長情況下經濟也穩得住。但經濟中也有「奇點」現象,就是到了某個關鍵點,因為一個突發事件,突然坍塌,羊群效應、踩踏、彼此強化、自我加速式下跌。
股市有所謂盤久必跌的說法,很象是目前的經濟。低增長久了,經濟也可能「盤久必跌」。
所以,還是必須增長,要有一定的增速。增長也有過熱的風險,但增長的風險要遠遠少於、小於不增長和低增長的風險。當下世界的許多問題,比如逆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民粹得勢、歐元區面臨解體的風險,都可以從低增長中找到根源。
這些問題反證了增長的必要性。增長是硬道理。南非需要擺脫目前近乎停滯的低增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90後不想加班和買房?
※房價暴跌會讓更多的人買的起房嗎?
※星巴克傳奇CEO即將卸任帶來哪些影響?
※經濟科普(7):大城市本地人收房租都能月入過萬, 感覺很不公平, 怎樣正確看待?│脫苦海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