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 el tiempo

Contra el tiempo

來自專欄 馬雞講聲色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我從前是個每小時碼字600-1000的人。

不是吹牛,真的這樣。寫完頂多再看半個鐘,稍作修改,然後發布,一氣呵成。中間如無意外連廁所都不會上。

但是,今晚:打開空白的文檔,足足呆坐十分鐘,隻字不出。也不是思緒太多了,我就是喪失了起標題的能力!

而此刻距離一刷《消失的客人》已三天零三個小時。除了對中譯片名不甚喜愛,其他所有,堪稱無與倫比的震撼同滿足。

世上本無十全十美。但點贊的人多了,慕名去看而並不失望歸來,那麼「佳片」的名號,越發固若金湯,牢固不可破。

有多好看呢。根據網上「好事者」的統計,全片總共出現43次劇情反轉,自然流暢,沒有尿點。入場有點俗套的海報,既不是音譯也不算意譯的中文片名,開場提前抵達太久的「知名律師」,情緒波動導致的人為車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似乎極易讓人先入為主「這將是全程狗血的懸疑拼湊」。然而隨著懷錶不停息地翻轉,故事的人情世故也不斷推倒重來,一遍又一遍進行360度讓人瞠目結舌的結局逆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以為你以為的,當真是你以為的嗎。環環相扣,臨「刑」密密縫。演員搭配老中青默契合作,誰才是那個看不見的不速之客?人心叵測,峰迴路轉。就算看過簡介的我們,也沒辦法篤定阿德里安抑或勞拉就是那個殘忍變態的罪魁禍首。有意思,電影的誘人之處,正在於可聆聽可觀賞甚至可觸摸可聞嗅,而無法徹底讀懂真實的內核,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刻。

願意把「目前為止年度最佳懸疑片」皇冠恭敬獻上的緣由,大概首先是被整個故事的感情所打動。律師與罪犯的虛實較量,即便我們事先並不知曉人物面具背後的真實,也難以自制完全不為喪子夫婦的悲慘所難過。這是多麼與世無爭、平靜恬淡的一對老夫老妻呀,遠離塵世的喧囂,愛親愛業,自樂自足,沒有人能想到任何理由讓天災人禍打破這一段祥和的家庭關係。尤其當女主等車救援,死者父親機緣巧合路過,二話不說主動提供幫助,死者母親也熱情邀請幫凶共度晚餐。天哪,當真是一對可憐人兒!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可憐之人絲毫沒有可恨之處。戲劇矛盾的張力從一開始就被推到至高的位置,觀眾只得一邊繼續燒腦,一遍忍不住嘆息,怎麼就天妒英才了。直到後來,陰謀詭計輪番上演,為保存名利雙收而隨意處置消費他人性命的惡行,將極善同極惡的衝突推向一個又一個新高。嚴謹、巧妙,不熱鬧,但看得過癮、看得快活。

與往常相異的是,這一次的大好人設不再是傻呆濫弱的形象存在。作為前寶馬公司工程設計師的死者父親,同身為前劇團演員的死者母親,熱心善良,剛正不阿,且極具忍耐和慧根。都說關己則亂,可這對老父老母,卻強行地成功地忍住了喪子的巨大悲痛及求生無門的窘迫無奈,化悲憤為機智,讓觀眾不得不感嘆父母之愛的偉岸,竟能抵達如此無邊無際前所未有的高度。

細節,數不勝數的細節。疑惑,眼花繚亂的開放提問。究竟有沒有目擊證人存在,情婦的手機是怎樣到了情夫的手裡,母親是否真的曾中風……看罷的人們意猶未盡。抽絲起繭,細剝洋蔥,在有限的空間(對話的房間)、有限的時間(180分鐘的計時器)當中,無限延伸事情的千百種可能,然後從蛛絲馬跡的前言後語精選出最貼近事實的那一段經歷。我喜歡囿於公司房間內的探討,華麗身份包裝中慢慢露出逼仄的壓抑。有點像《十二怒漢》,原本定局的情緒和輿論,最終因為時空的凝重集結走向未曾期許的爆發極端----

終於,他說了:我承認。

消失的客人,太多太多了。婚姻中不請自來的第三者勞拉,似知所蹤又揮之不去的所謂目擊者,莫名其妙殺人得手行跡全無的「真兇」,作為超級大狀依約赴會的「古德曼夫人」,不斷用新鮮謊言掩蓋從前最終把自己徹底埋葬的阿德里安本人……

從這個角度看,中譯名作「消失的客人」,彷彿是有跡可循。相比歐美地區的「The Invisible Guest」,台灣地區的《怖局》,好像《消失的客人》這個名字看到最後,也算是八九不離十地較為貼近故事的情節。有人建議這基調太像《消失的子彈》、《消失的愛人》,不如改成《不速之客》吧。我反倒覺得,用回其本名,Contratiempo豈非更好?

知乎上,導演曾經就片名的問題,做出了相當詳盡的解釋。

但願有朝一日我們引進的外國片不再強制擁有中文譯名吧。回歸其最本原的創作,保留藝術鑒賞與評價的初始狀態,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但絕不能因為困難便不去嘗試。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沒有加工,直達人心。

(圖片來自網路)

(轉載請聯繫6208topig.mag33@163.com)


推薦閱讀:

TAG:影視評論 | 看不見的客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