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646歲的「曇華林」,正在「復興」
初次聽聞「曇華林」時,就這個名字反覆琢磨半天,坊間傳說有很多:
一說古時此地人家庭院多植曇花。當曇花盛開,踏著石板拾階而上,陣陣芬芳襲來。古時因「花」與「華」通假,故而街名被稱為「曇華林」;
又說「曇華」出自佛經《妙法蓮華》中的如來語:「優曇缽花,時以現耳」。當年老武漢佛教四大叢林(歸元禪寺、寶通禪寺、正覺律寺、蓮溪寺)之一的正覺律寺就曾位於其境內南麓。從考據來看,似乎寺院的可靠性更高,經過歲月的揉捏打磨後,人們關注已不再是歷史本身,反倒是某些歷史碎片所散發出來的韻味,這一路曇花的盛景顯然更引人入勝些。
圖1-2:圖1曇華林位於武漢的區位,以及其他幾個同等級別的歷史街區(大部分位於漢口)。
圖2曇華林的範圍以及幾個重點區域及標識
1、曇華林的底色
這條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南抵糧道街,北含東西城壕的狹長街道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古城的擴建中形成雛形。如果從這一年開始計算,那麼曇華林已有646歲了。後隨在漢口開埠後,傳教士進入曇華林一帶,形成「文化殖民」,包括義大利、英國、美國和瑞士的傳教士依次來到這裡傳教、辦學、施醫,逐漸形成了義大利教區、英國教區、瑞典教區以及美國教區。眾多教會在曇華林「駐紮」,使得這裡出現了大量「中西交融」的宗教建築,也是當時中國近代史的佐證。
不同於漢口的黎黃陂路(《不是新天地,不是田子坊,武漢黎黃陂路刷新舊城改造新面孔》),漢口向來是西方文明「挑戰」的前陣,武昌就是中華文明「應戰」的堡壘。武昌並不是「租界」而是「華界」,在曇華林這片不大的街區內,曾經林立著中外各個流派的宗教建築,而街巷浸泡的則是武昌古城幽遠的歷史氣息,這樣中西雜糅的文化積澱,產生出一種難以言傳的奇妙韻味。
曇華林可以說是武漢近代歷史及文化的一個縮影,其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武漢開埠以來的文化歷程。從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對武漢的滲透開始-武昌第一座基督教教堂(1865),包括之後辛亥革命、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都在曇華林留下了深刻印記。
圖:3:歷年大事件
除此之外,曇華林擁有豐富的科教文化資源,湖北美院正位於片區核心區域內,在浩渺如海的歷史長河中,也曾是現代教育的搖籃。
圖5:近代創辦學校的歷史
然而近百年曇華林的歷史幾乎不被人知曉,歷史發生了「斷裂」。原駐華的天主教、基督教教士陸續回國後,教堂及其附屬建築收歸國有,民宅由房管部門按「一戶一間」方式租給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居住。同時隨著「武鋼」、「武重」、「武船」、「武鍋」等大項目高歌猛進,這些居民成了曇華林的新主人。他們是經濟建設的一磚一瓦,但他們並不了解曾經的曇華林,看一看瑞典教區中歐建築師為適應華中炎熱氣候而修建的迴廊被封裝為曬台以增加面積,就能理解,對於居住在這裡的居民而言,居住條件的改善是首要訴求。人口在增加、年齡在老化、租客的數量在增加,曇華林的老房子在日趨破敗,環境品質日趨下降。
2、曇華林改造史
2005年,曇華林街區首次啟動改造動工,定位為「曇華林藝術村」,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總面積104公頃,分布優秀歷史建築和遺迹52處;一期除主道路改造外,主要針對8處歷史建築進行修繕,並拆遷居民及企事業單位142戶(面積10824平米);
2006年,二期主要針對曇華林正街西段以及胭脂路進行道路整治;
2008年,針對三處歷史建築進行保護修繕;
2009年,武昌文產辦與博華林公司簽訂《關於合作打造曇華林藝術村的合作協議書》,約定將部分優秀歷史文化建築交付博華林公司用於引進創意企業打造藝術村;
2011年,三期啟動曇華林正街東段道路整治;
2016年,重點推進瑞典教區3.7公頃範圍內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
如果僅僅將曇華林定位為「藝術村」的話,可能同類的有很多,但曇華林的特色並不只是某一產業類別的物理彙集,更多的是歷史給予的故事想像力,這個故事講好了才能讓曇華林走出武昌,代表武漢、代表城市。就像上海有田子坊、成都有寬窄巷,他們都代表了某一個城市的特性。城市性格的賦予是所有歷史進程雜糅而成的,並非某一階段的歷史。
3、646年雜糅薈萃的精彩
-緣何無力興起
自2004年陸續開始的改造,均是基於藝術村的定位,方向上不無道理,但在實施過程中卻略為單一。對比上海田子坊,在文化產業及企業引入時,多採取結合時代背景的先鋒文化或當代文化切入,企業間交流也多有橫向溝通。而曇華林細分的定位顯然有些過於單一,導致後期後勁不足。曇華林本身的定位應當是囊括了藝術、旅遊、商業結合的文化街區,但藝術產業的發展薄弱導致內核不足,旅遊及商業也無法形成自我成長及更新。
不管是現代的、當代的還是傳統的文化,對於一個區域的風貌改造幾乎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很多案例證明在相對發展空間較低、地價或租金較低廉的區域可以孕育文化產業,也就是說要培育這樣的文化街區,需要兩個先決條件,一是較大的發展空間腹地/餘地;二是擁有較為豐富的創作者基礎,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原有的,多元化的組合有利於互相交流形成聚落,這兩點是目前曇華林較為欠缺的。在僅有的空間內,文化產業活力不足是後續發展最大的掣肘。
圖6-8:曇華林網紅店「融園」、「大水的店」,融園改自教士公寓,楊曉婷漢綉工作室改自花園山牧師樓,交由博華林文化公司運營。
這就導致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問題,包括業態單一;整體片區品牌沒有形成,僅僅依託於周邊人群;商業部分的租金水平普遍較弱;街區內三類人群遊客、藝術創作者/商業經營戶,以及居民三者之間橫向溝通較弱等問題亟待解決。
圖9-10:社區內以老年人居多,雖能和平共處,但有效互動少;
採取靜態的、博物館式的保護,並不能將曇華林有效地「活化」更新,呈現的可能僅僅是靜態的、物化的城市社區及建築,容易將一個生活型城區變為觀光型城區,而喪失了生活氣息的街區又很難形成自我生長的機制。因此在這樣的改造過程中,需要保留原有的部分,同時再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促進自發的經濟增長源泉,才能將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使得歷史街區成為現代城市有機的組成部分。
而最為核心的是,如今我們對曇華林的文化意向幾乎都從歷史教科書、以及當下對武漢歷史的隻字片語中想像得來。所有留下來的建築,以它們優美的造型、高超的工藝足以引發我們的好奇心,但似乎拼接不出那段缺失的歷史面貌。這片曾經位於武昌古城邊緣、既非政治中心又非金融中心的地帶,當年是怎樣一個充滿書卷氣和宗教情感的生活區。而這生活區竟然還是當時政府管轄下的,當年的國際社區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我們大致能猜測到曇華林之所以有當年的輝煌因於其開放程度,但猜測不到當時更多的景象。研究、了解曇華林的過往,那麼「復興」才有了起跑點。
-如何復興
怎樣能讓未來的曇華林「不糾結歷史」,不屈從於現在,創造一種優雅復興的新模式,成為聚集活力,起航夢想的地方?
曇華林很難成為一個封閉運作的文創園區,可騰挪的產業空間本來不多,又是個高度成熟的生活社區,因此大規模引入文創企業,統一規劃、統一運營形成規模效應這樣的模式在曇華林無從談起。
曇華林的區位也使其很難打造為一條商業街,也很難成為單一文化領域的創意園區,他更像一個保留著原生態的城市生活樣本;街邊打麻將的老人、買菜歸來的婦人、放學回家的孩子,曇華林是武昌觸手可及的真實的城市生活。這會是個系統工程,但一定也需要政府做強力介入,只是這個過程可能緩慢而艱難。
曇華林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旅遊景點。他有很多優秀建築,但文物建築少,全區59處文物中曇華林佔5處,但優秀歷史建築,全武漢139處,曇華林佔了27處。曇華林並不是宏大歷史中的節點,沒有太多經典橋段,少了些紀念性、儀式感,更多的是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就學、求醫、居家的場景,他就是武漢的日常生活。正是這樣的氣質,無形中成了文藝青年「探幽之旅」的好去處,令人禁不住地回味、親近。
圖11:街邊的麻將
也正是如此,曇華林的改造異常艱辛,不似江灘,按照紀念性、儀式感的要求把道路整治好、景觀營造好,再引入幾個重點企業就圓滿了。而曇華林所要做的保護與原住民生活的改善綁在了一起,這就給政府出了個兩難的問題:街區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財力又有限,一旦肌理破壞就損失了全貌,如何保護?;另一方面過於商業性改造的「士紳化」做法又只能局部改善,對整個片區未必有利甚至更糟。台灣的寶藏岩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寶藏岩-違章建築如何變身「藝術桃源」?》),雖然沒有歷史保護的諸多考慮,但與原住民生活的改善捆綁在了一起,政府原意要拆除,但禁不住社會人士對該區域的呼籲與保護,最終逐漸形成了台北最有活力的藝文社區。
以此為鑒,在系統性的工作中,可能在現有「活化」曇華林的過程轉變一個思路,還原曇華林的底色,藉由當代或先鋒文化這類強勢文化重現武漢印象。總體來說,建立較為完整的、多元的文化產業引進機制,不僅僅引入已成名的大家,而需要更多年輕的血液進入,並形成輪換機制,增加產業活力,形成藝術文化產業自我生長內核;其次將文化產業做區分,從高到低依次來說:藝術、文化、民俗,民俗部分與社區組織有更深層次的橫向溝通,藉由當代文化及先鋒文化這類強勢文化表現在中間層聚集力量,最後在最頂端引入藝術部分。
同時,在機制處理上,將輪換以及節慶活動相融合,形成機制後保留聚落,在此基礎上升發,進而帶動文化衍生品、餐飲經營等衍生旅遊業態。
而對於政府而言,該騰退的做騰退,疏通完善片區道路、景觀以及完善公共服務是必須的,不完全將現有社區原住民趕跑,但也需要引入更多外來的創作者進入,社區才能融合,而不是各自割裂生長。在現有的空間上做更經濟及靈活的分割,在有限的建築空間中「扒」出發展空間。
相信,曇華林在接下來的改造中,會讓人們看待她的眼光有所改變,也從單純的「歷史街區」、「文化產業園區」,回歸到一個有完整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城市社會,曇華林正在「復興」。
上海孚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於城市更新及小鎮產業運營的綜合服務商,公司致力於提供創新型資產增值方案,集合城市更新及小鎮產業運營服務兩大平台,專註於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城市更新及產業小鎮項目,為合作夥伴及投資者創造長遠價值,業務主要涵蓋項目整體策劃、招商及運營,專長於城市更新及產業小鎮的運營服務,尤以標杆型商業項目及文旅複合型項目為重,實現整合策劃-招商-穩健運營-實現增值的目標。
文章由上海孚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掃碼查詢往期文章。
孚園(二維碼自動識別)
商業洞見 | 資產「換倉」的背後,看凱德如何拉開商業資產管理專業化分組賽的序幕
2017砥礪而行,2018迎來最好的時代
城市更新 | 重讀成都綠城多利桃花源
商業洞見 | 來福士「樂享之城」 變身術
城市更新|「新天地」是用來接待朋友的,「幸福里」們才是「屋裡廂」
城市更新|士紳化推動城市「不死」還是走向「分裂」?
城市更新|「可持續性」才是城市更新的核心,運動式清理不是
城市更新|實現「不可能三角」平衡(以恩寧路改造為例)
城市更新|同樣的字眼,不同的內涵
城市更新|來不及嚮往的緬懷
後工業化時代的鄉愁,一邊逃離一邊眷戀
良好經營的社區商業是個超級印鈔機
REITs大風將起,誰是最先被吹起的「豬」
不是新天地,不是田子坊,武漢黎黃陂路刷新舊城改造新面孔
集體建設用地即將入市,樓市王炸還是政策鏈條下的最後一環
好奇嗎?大IP《黑皮筆記本》筆下銀座50年來的變化
農業產業小鎮傳奇-格拉斯小鎮(GRASSE)
聖誕老人的故鄉,北極小鎮露雲娜美
商業開啟「都市微旅遊」時代
http://weixin.qq.com/r/UiiDmwzEw1G8rUj4931A
(二維碼自動識別)推薦閱讀:
※城市更新:同樣的字眼,不同的內涵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三十二 梓潼寺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十六 大東碼頭
※上海和巴黎有哪些相似之處,巴黎有哪些地方值得上海繼續學習?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二十六 石達開及其事迹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