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聊聊《道德經》——第八回 上善若水
來自專欄 咱也聊聊《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五千言的《道德經》中,本章恐怕是傳唱度最高,同時也是把『道』的妙用演繹得最為精彩的章節之一。
而老子之所以以『水』為例,則是為了將上一章所提出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進一步引申到人效法於天地自然的行為當中去。
第一段淺析:在老子的辯證思想中,『有無』、『善惡』、『公私』、『動靜』等都是對立而又同體的存在。但倘若非要去尋找一種善的榜樣去效仿,那麼流通於天地自然間的水恐怕再合適不過。
但辯證的講,水養育萬物、周遊八荒,但和而不雜、不依不附。以絕對的『善』或者『惡』來形容它,其實都為徒勞。可既然有了『善』這個概念,就證明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價值。
那麼加之推演,以水通於自然的善行來規劃人的行為,並由此再合於天地,這便有了「上善若水」概念的產生。倘若當時老子把辯證法再推得極致一些,提出一個「下惡若水」,其實也可以說得通的。一如其在第五章所說的「天地不仁」。因此,各位看官切不可拘泥於絕對主、客觀等辯證角度的極端視角來看待問題。
而水之所以為『上善』,是因為它沒有為利相爭的心,卻養育了萬物。也就是說,它在萬物生長時,無私的奉獻萬物所需求的利益,可從不會因此有任何利益上的相爭。說的通俗一些,我們把水喝了也好,洗澡也好,煮飯也好,放在蒸汽機里提供動力也好。這些都是水帶給我們的利益,而它卻從不會因此而要求我們反饋任何利益。
水之所以能海納百川,恰恰是因為它可以甘居下池,大度能容。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反『人』道而行之,甘願自居下流,即使藏污納垢包容一切也無所顧忌。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廣闊的胸襟,水在莫種意義上來說,其實也就成了萬物的主宰,基本上絕大部分生物都無法脫離它而存在。
因此,我們再結合上一章的「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生先」,來看待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這種上善德行,也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倘若我們通於自然,也如這水一般無私、能容,那麼做事情也會如行雲流水似的無拘無束卻合於天地。那麼『為而無為』的境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也許是老子也擔心人們針對水的德行,又會過分偏重拘泥於「善」或「不善」的範疇,所以在最後又加了四個字——「故幾於道」。一來是告訴我們,真正的『道』體與水一樣源遠流長,卻無法被物化衡量。二來是告訴我們,即使水無限接近於『道』,卻又不合於『道』。這只不過是拿水『善性』的一面來舉例罷了。
一如佛家以水為例,所提出的「大海不容死屍」,由此來形容水的柔中帶剛,至凈至純。它所表達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不拘泥於形而下,對於形而上的聖凈追求。
例如:古時,人們依託於『水』篇,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它同樣形容的是人生修為的至高境界。其實不管是山川也好,河海也罷,哪怕是地球自轉,月球公轉,它們都蘊含著極為深邃的奧秘在裡面。只不過古時我們把它稱作為『道體』,現代把它稱為『科學』罷了。
因此,我們可以由本段提出諸多個『上善』:『上善若水』、『上善若山』、『上善若地球』等等都不為過。假如除了日常接觸的水,其餘這些都太過寬泛,那麼以『上善若空氣』來加以引申也沒有任何問題。
我們所呼吸著的空氣,從來都是無私的奉獻著萬物生養所需要的氧氣、二氧化碳等等成分。不管是『好』的物種,還是『壞』的物種,都同等的享受著空氣的饋贈,從未被有失偏頗的厚此薄彼過。
而我們人類為了生存、生活、研發科技等所排出的大量廢氣,即使污染度再高,空氣也是照單全收,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就好似某電影里的台詞:「你給我什麼,我就要什麼。」而人類因為這些廢氣,又自食其果被其致疾,也斷不是空氣因有了相爭的心而有意為之。
正是因為空氣有了這樣的『上善』德行,我們所有的生物反而無法擺脫其而存在。因此更加敬畏於空氣,並加倍珍惜它的至清至純,這樣才能與空氣互通一體,更為長久的生存繁衍於天地間。
第二段淺析:本段以水為鑒,依託於水的種種『善』性,將其進一步引申到人的日常行為當中。同時,這也是老子提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之後,將這種行為法則演繹的更活靈活現的一段。
「居善池」:人要如同流動的水一般自居下流,謙下自處,甘居下池。
「心善淵」:人要如同匯聚的水一般海納百川,心胸廣闊,寬厚大度。「與善仁」:人要如同水的生養功能一般善待萬物,無私奉獻,不思回報。「言善信」:人要如同水的準時潮起潮落一般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言行必果。「正善治」:人要如同水永遠都保持著齊整平面一般平中準定上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方能行事持平持正。「事善能」:人要如同水的功用一般盡善盡能,力所能及,為所應為。「動善時」:人要如同水化成四季往複的雨雪霧霜一般隨依時而動,依勢而動,依天地而動。
倘若一個人能夠真正掌握水的『善』道,並且合理的將這些行為法則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習、磨鍊、行事等各個方面。那麼「後其身而生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功效,自然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他最為寶貴的饋贈。
例如:就如同上一回,鄙人淺析完「後其身而生先,外其身而身存」無法舉例一樣。針對於這一套行為準則,是極難尋找到能夠把這二十一個字全都占完的『完人』,乃至於『聖人』用於例證。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堯舜禹、老子、孔子、釋迦摩尼、耶穌等從古至今、被萬眾所敬仰的聖人們,或許已經完全達到了這樣的級別。但鄙人還是那句話,年代太為久遠,流傳的故事也難以見其真章。因此,倒不如學著道教把老子供奉為『太上老君』一樣,將這些人做為一個美好的榜樣去學習和體悟,並將之引申到自己的行為準則上。
而這二十一個字,古往今來的各路英豪往往只佔其中兩三條,便可以受用無窮,甚至於流芳百世。比如近代「居善池,心善淵,與善仁」的宋慶齡女士和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師),比如「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居里夫人和周恩來先生。各位看官如果感興趣,可以自行尋找資料加以感悟。對於這幾位尊者的人生履歷,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了。
第三段淺析:字面意思非常簡單,人如果同水的『善』性一樣,無私奉獻、毫不為己、為所當為、言行一致,那麼自然不會起相爭的心。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物、還是物與物,倘若沒有了相爭的心,便可以無憂無慮的暢遊於天地宇宙之間。同時,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與天地共呼吸,與萬物共生養」的至高境界了。
針對本段,我想也就沒什麼好舉例的了。也許有人會問,競爭算不算相爭?那我也要問了,是良性競爭,還是惡性競爭?不管是什麼性的競爭,它最主要目的,向來只是為了精進和提高對某樣事物的了解和掌控度。但這個事物所依託的道體,或者說內涵,或者說科學奧秘,從來都不左右於人為的良性或者惡性競爭而改變。
就如同在國內的體育比賽里,「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和理念一直都沒變過。切磋本是好事,用於交流和成長。但總會有別有用心的人起歪主意,他為什麼會起歪主意?無非就是相爭的心太嚴重,進而走火入魔罷了。
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再聯想一下我們日常所涉及的生活、工作、商業等等範疇。倘若人人都如同水一樣做好自己,又怎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興師動眾的玩什麼『成功學』、『洗腦』、『輿論』等折騰的暈頭轉向。其實擺脫這些的方法很簡單,效法天地自然,體同水的『善』性,做好自己(『小』我),再一點點超越自己(『大』我)即可。
針對於《道德經》的『水』篇,鄙人在本月初,碰巧由此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簡書里。雖然裡面糅合了一些佛家思想,但同樣是由『水』所衍生的自我感悟。既然因緣至此,鄙人就厚著臉皮,一併把它放在這裡,供各位看官當個消遣。其中有瑕疵之處,還望大家能夠海涵。
《水中雲》
乘一葉扁舟,悠然於江河之上。隨浪而或行或止,隨風而似飄似盪,偏偏搖搖。形動而心不動,自若浮萍。采一縷浮雲,浸於水中,輕輕洗上一洗,澄澄湛湛;再置於暖陽之下,柔柔焙上一焙,純純白白;而後泡入茶壺之內,稍稍待上一待,清清醇醇。一杯入口,似春風拂面,喜不自勝。古人常道上善若水,怎奈雲亦為水,卻是觸也觸不得,抓也抓不著,躊躇百思而不得其解。既然虔心求之而不得,何不平心而視之?正所謂念由心起、相由心生,得與不得全在一念之間,其中的輾轉難捱,也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一心空明近而傍之,兩手相捧探而迎之,三昧之境已有所成。難得之物,竟不請自來。無它,萬道之自然法爾。兩杯入懷,似跳脫輪迴,戰戰兢兢。天地之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六道輪迴,因果相扣,報應不爽。恰若這杯里的水中雲,似有似無,若存若亡。然雲之為雲,於天地間和而不雜;水之為水,於六道中和而不流。由此思己,卑微之感油然而生。常念生而為人,定當有志於四方,以圖揚名立萬之謂;堅心守志,定當威震於江湖,以期功德無量之稱。怎料世事無常,知易卻行難,行易怎奈知又化成了難,若無盡之輪迴反反覆復。一路狼狽走來,不禁身心交瘁,進而嗟嘆生不逢時、天不佑我。再看這杯中的水中雲,天上的雲中水,船下的水中水。看似平常,卻通於四海八荒,源遠流長;聞若無味,卻乃五味之源,不依不附;觸似空無,卻育有萬物生靈,至善至臻。細思至此,不免誠惶誠恐,遂五體投地,拜於此水。一叩首,拜其養育之恩情;二叩首,拜其功德之無量;三叩首,拜其大智慧之浩瀚。三杯入心,似天地自有,意氣風發。浮世一生,不過一夢;浮生三世,不過泡影。天地未因有我而大不同,我卻因有了天地而大不同。所謂浩然之氣,即可存於天地之間,也可駐於胸懷之內。進而虛心求索,養氣修心,明辨於懷,寓之於行,增益我所不能,終通透於天地之間,喜哉!快哉!然此生漂泊,若這孤舟一般,踽踽獨行於江面之上,飄飄搖搖;水波蕩漾,卻似那人間一般,庸庸擾擾。幸得這一壺水中雲聊以自慰,方能不亂了陣腳。倘若把這珍茶藏於身內,日夜悉心守護,卻仍免不了水枯茶干,如之奈何?莫怕莫怕!天地還在我心間!四杯入身,似仙人附體,逍遙自在。人間是何?空無;仙界是何?空無;地獄是何?空無;我又是何?空無。依此言看來,倒是應了那四大皆空之妙。可何又為空?且捧起那江河水看上一看;空又為何?且喝了那水中雲品上一品。正所謂真如無我,無我一切皆真如。空我方能神清,神清方能自明,自明方能正心,正心方能慎行,進而無愧於天地。好似那風過,而樹不留聲;也似那雁過,而長空不留痕。自在於天地之間,逍遙於宇宙之巔,妙哉!妙哉!五杯入魂,似陳年佳釀,心神俱醉。古人有言,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情此景,已分不清是醉是醒。孤舟搖曳,若嬰兒時之搖籃,輕歌慢搖;清風拂面,若少年時之輕暢,不知愁味;水波蕩漾,若成人時之漂泊,無邊無涯。既已至此,何不及時行樂,與天地共飲此杯?飲畢,遂大笑於江面之上,縱歌于山谷之間。其中的暢快淋漓之情,是何等的不拘一格!又是何等的豪氣雲天!來、來、來!幹了這杯水中雲!六杯入神,似終得禪心,萬籟俱寂。靜坐於江面之上,聚氣凝神,采天地之精華。呼吸間,一吐一納皆為自然。吸,便如拿起一般,心有一物;呼,便如放下一般,心無一物。如此往複,連綿不止,循環不絕,似與天地共呼吸,與萬物同生養。恍惚間,彷彿與自然互通一體。天地如我,我如天地;若水無形,若水無物。殘陽鋪水,半江瑟瑟半江紅。似夢似醒間,扁舟不知何時已靠於江畔,晃晃蕩盪如欲走還留一般。清醒過後,天地還是那個天地,山河還是那個山河,世間還是那個世間,我也還是那個我,似變而非變。再看那壺裡的雲中水,也已喝盡了……
以上所有論點皆是鄙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異議實屬尋常,還望各位看官海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