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爾經濟學體系(草稿)

曼德爾經濟學體系(草稿)

本文與應試無關。備考相關專業的人士請看官方指定或所列參考教材。


初學者如果直接閱讀《資本論》,並非不可,但是可能事倍功半。雖說科學無坦途,但也不意味著愛走彎路。目前的教材編排,普遍參照《資本論》三卷的目錄結構,把《資本論》的內容壓縮為一本教材的厚度,但是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參考《資本論》的目錄結構,那為何不直接閱讀《資本論》呢?《資本論》的目錄結構和語言風格絕對不是一個僅僅歸結為「文學性觀賞」的特點。更準確地說,《資本論》的理論威力的展現離不開它的語言風格。

「完全由於偶然的機會——弗萊里格拉特發現了幾卷原為巴枯寧所有的黑格爾著作,並把它們當做禮物送給了我,——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自學《資本論》的人想必會有這樣的體驗:在剛接觸它時,即使是某個觀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很不難理解的,但也會由於語言風格的不適應而要反覆讀幾次方可在腦海里將思路理順。這種語言風格雖說會加大閱讀難度,但在讀進去以後,會發現這是《資本論》的獨到之處。

所以,這種參照《資本論》目錄結構進行壓縮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不僅破壞了它特有的語言風格從而它的論述思路,並且更為重要的是,如今中國誰又有足夠的資本說他/她能夠在《資本論》中取捨出相對重要和不重要的,相對核心和非核心的內容呢!那些被認為是重複的或是冗餘的句段,那些被認為是刪了也不足以影響原文表意的句段,卻是本就對「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有極高領悟的卡爾·馬克思所要保留下來並且出版的內容。

我們不妨稍作停頓,讀下馬克思的學生兼女婿保爾·拉法格在馬克思逝世後所寫的回憶文(黑體是我加上去的):

「 馬克思對工作永遠是非常認真慎重的。他所引證的任何一件事實或任何一個數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權威人士的證實的。他從不滿足於第二手材料,總要找原著核對,不管這樣做有多麻煩。即令是為了證實一個不重要的事實,他也要特意到英國博物館去查閱書籍。反對馬克思的人從來也不能證明他有一點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論證是建立在經不起嚴格考核的事實上的

  參考原始材料的習慣使他連最不知名的作家都讀到了,只有他才引用這些作家。《資本論》里引證了那麼多無名作家的話,人們也許會以為這是要炫耀自己的學識淵博。但馬克思卻決不是出於這種動機。他說:「我執行歷史的裁判,給每個人以應得的獎勵。」他覺得,一個作家即使毫不重要,毫無名氣,只要這個作家第一個提出某種思想,或作出精確的表達,他就有責任指出這一作家的姓名。

馬克思對待著作的責任心,並不亞於他對待科學那樣嚴格。他不僅從不引證一件他尚未十分確信的事實,而且未經徹底研究的問題他決不隨便談論。凡是沒有經過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的作品,他決不出版。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東西公之於眾的這種思想。要把他沒有作最後校正的手稿拿給別人看,對他是最痛苦的事情。他的這種感情非常強烈,有一天他向我說,他寧願把自己的手稿燒掉,也不願半生不熟地遺留於身後。」

以《資本論》目錄結構作為底本,還有一個重要缺陷,就是忽略了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史,特別是有助於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的產生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社會關係的歷史性(而非永恆性)的歷史——這裡指的是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前夕。對此《資本論》由於其主題限制,是不完全敘述的(也不是完全沒有:如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第三卷第二十章《關於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第三卷恩格斯寫的增補部分)。

所以,我們不應該放棄《資本論》的語言特色,而唯一能夠確保這點的,就是不去 「參考」(幾乎是照搬)它的目錄結構,而是把《資本論》本身作為「中級教材」。問題就在於如何編寫一面向有志於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面下功夫學習與思考的同志、可以通向《資本論》的「初級教材」。

這樣的一本「初級教材」,必須在材料上做到與時俱進。

「初級教材」(入門):

1.入門意味著要把讀者假設為從前沒怎麼接觸,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涉及到的社會現實比較陌生,特別在懂事以後一直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在這種情況下,入門教程至少要達到以下要求:

(1)要準確表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本來面目,準確表達所引用的經典著作的原意;

(2)理論解釋要清晰易懂,抽象的句段不能占太大篇幅,拒絕「哲學裝逼」;

(3)(!!!)在每一章、節都要給出最新的有說服力的現實材料作為分析案例或腳註,支撐理論觀點。這種材料可以是包括考古成果在內的歷史學材料、對立經濟學陣營里的確優秀的著作(參考借鑒並非拿人家的理論做基礎,貼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標籤招搖撞騙)、近年來有分析價值的相關經濟事件。

(4)(!)不要照搬《資本論》的目錄。這幾乎是國內政經教材的通病。照搬還不如直接看《資本論》。

(5)(!!!!)接第(4)點,要把教材內容寫成一本歷史書,從前資本主義一直講到教材成書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說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一直到它的最新階段。

最能滿足上述要求的入門書籍莫過於的厄內斯特·曼德爾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1962年)。為了更清晰地表明我的看法,不妨先看下該書的目錄: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浮躁驕狂之心是最大禁忌。連這門學科的內容都沒了解透就要開始寫批判是非常可笑的。這裡我們不去管這號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但另一方面,在那些認真負責的讀者中,的確會出現對例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概念的疑慮,例如「商品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的二重性」、「價值與使用價值」、「價值、生產價格與市場價格」、「一般等價物」、「科學技術」、「剩餘價值」、「壟斷資本」。要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這些概念的界定(從而才有可能說去贊成或者批判它們),必須了解這些概念所分析的對象的歷史。例如為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價值量是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規律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這種規律是否僅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在歷史上是如何進行的,歷史上(例如西歐和中國)商品流通有哪些主要表現……總而言之,就是《資本論》所分析的一系列對象是怎麼產生的。

曼德爾在這本書不僅完備地講述了這些歷史內容,而且還引用了直至當時學術界所發表的一系列歷史研究成果(例如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始部落的考古材料)、馬克思經濟學的對手的著作(認為正確的,作為佐證;認為錯誤的,作為反例)和最新的社會經濟統計統計資料。

曼德爾在該書的序言就明確提出:

與此同時,該書還把論述的內容擴展到對蘇聯經濟的還原與分析,以及過渡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政治經濟學的消亡。我們所能輕鬆買到的「銷量巨大」、「深受教學者和學生歡迎」的主流教材,往往會有意識地忽略蘇聯經濟,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部分,則。

第三、對於每個章節,曼德爾都會列舉大量鮮活的例證(即使至今已經將近60多年),讓人讀後不會覺得迷糊似懂非懂對一些根本就沒理解到位的概念鑽牛角尖,而是對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有了基本清晰的了解。讀這本書是可以很輕鬆地享受,但與此同時優質的信息大量湧入腦海,讓人每次讀起來都有新的有用的收穫。

例如:

第二本:《社會進化與人類出路》,《<資本論>英譯本導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導論》


「中級教材」:《資本論》,《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和周期的理論與歷史 》 《馬克思<資本論>的形成》(羅曼·羅斯多爾斯基,山東人民出版社)

「基礎教材」:《晚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保衛馬克思主義》,《過渡綱領》 《托洛茨基論反法西斯鬥爭》 《被背叛的革命》 以及一系列歐洲史和中國古代史書籍。 只懂得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

注釋:基礎教材即所謂的「高級教材」,雖然頗具理解難度,但也只是我們自主研究的基礎。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借貸關係
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剩餘價值的分配
新世界的秩序
從「壟斷」到壟斷——中國計程車行業的發展

TAG: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