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地道的老北京的早點怎麼找不到了?
在海外生活日子久了,對燒餅、油條這樣的早點特別的饞。雖說這兒也有一家超市帶小飯館的"東方店"推出了油條、豆漿、豆腐腦兒的早點業務。可是油條是袋裝的,豆漿是罐裝的,豆腐腦兒(他們叫豆花)更是怯做。他們把這幾樣東西加熱後賣給顧客,至於口味兒,大概吃一回一星期管夠,跟這兒的中餐館有得一比。
過去北京的燒餅、油條早點,無論是大街小衚衕,有擺攤兒賣的,也有推車串衚衕賣的。燒餅分"馬蹄兒""驢蹄兒"兩樣。馬蹄兒燒餅簿薄的兩層皮沒有瓤兒,面上有少許白芝麻,吃到嘴裡軟而不酥,潤而不油,夾上長圓形的油條(一套),適口充腹。要是不夾油條改夾柔紅腴美的青醬肉,那更是神仙聞一鼻子也會垂涎的美味了。驢蹄兒燒餅個小而厚實,瓤兒飽滿,面上的芝麻也多,拿來佐以辣菜絲、醬疙瘩別有風味。
冬令時節吃涮羊肉必佐以驢兒蹄燒餅而不是馬蹄兒燒餅。也不知是何出處,這馬蹄兒燒餅、驢蹄兒燒餅並不同時出爐,驢蹄兒總要在下午才上市呢,大概這便是食必以時的老北京時尚吧。
過去做小磨香油、芝麻醬的作坊,特別講究火候與工藝,附近要是有一座油坊,准能香聞十里,拿小磨芝麻醬烙出的燒餅是格外的香。芝麻醬燒餅比馬兒蹄燒餅還要大點兒,夾東西吃得把瓤兒掏出來,要素吃,可夾雪裡紅炒黃豆芽,葷吃,可夾豬頭肉、醬肉、羊雜碎。吊爐燒餅是北京的特產。白泥做的爐子,一根鐵鏈吊在墻上,吊爐烤出來的燒餅外脆里柔軟,噴香勁道。
跟燒餅有一比的是一樣叫"羅絲轉兒"的爐食。羅絲轉兒個比芝麻醬燒餅略大,層兒也多,就是兩面全不帶芝麻。牛街的"聚寶源"羊肉舖帶賣的羅絲轉兒頗負盛名(過去羊肉舖也賣包子)。
說到油條那花樣就更多了,有:長套環兒、圓套環兒、小套環兒、焦圈兒等等,小套環是正宗夾馬蹄兒燒餅吃的。除了油條還有油餅,糖油餅、糖三聯兒(三個圓骨朵相連)簿脆。
這薄脆是把油麵擀成長方形,下油鍋一炸,薄可透明,泡豆漿粳米粥吃另有味道。發麵火燒、牛舌餅,也全能夾油條油餅吃。小火燒夾焦酥脆的小套環兒更是年青人的最愛。
早點是不能少了豆腐腦兒、老豆腐的。豆腐腦在北京分為回民的清真做法和漢民做法兩種。清真滷味,用切得薄薄的鮮羊肉片、上等口蘑、澱粉、醬油打出的滷汁橙紅透亮,鮮美非常。吃的時候,舀起一塊白嫩的豆腐腦,澆上一勺厚鹵,淋上蒜汁或辣椒油,就著剛出爐的芝麻小燒餅這麼一吃,滿嘴噴香。
漢民豆腐腦兒是用點得極嫩的豆腐,吃時澆上肉片打鹵。這打鹵要拿五花肉煮爛,切成極薄的肉片兒,再把肉湯、肉片、黃花、木耳一塊煮夠了火候,勾上薄芡,甩上雞蛋,鹵即成。嫩滑的豆腐腦兒澆上一大勺子鹵,就著燒餅油條一吃,美哉快哉! 老豆腐要比豆腐腦兒勁道,吃時澆上調好的芝麻醬、韭菜花、蒜汁、高醋,嗜辣者淋上辣椒油,就著燒餅、火燒、牛舌餅,可作正餐享受。
除了這些吃食,還有開鍋丸子、炸豆腐,其澆頭類似老豆腐,只是湯麵上多撒了點香菜末兒。糜子面做的麵茶也是早點時備的,吃時淋上調好的芝麻醬,轉著碗吸食而不用勺箸。
未了說一樣早消失了年多年的"甜粥"。我小時街面上就沒有賣甜粥的了,祖母會做我才有口福一吃。甜粥這樣做:先把白面調成稀糊,鐵鍋加一鍋底兒水,燒開,而後拿鐵勺盛少許麵糊在開水鍋中順時針轉勺研磨,麵糊漸容於沸水中,稠了,加少許水,再盛糊,再研磨,稠了再加些水,反覆操作,直到半鍋粥調成。甜粥略比稠麵湯稠點兒,粥,盛在碗里加上紅糖,喝法跟喝麵茶一樣轉碗吸食。甜粥口味兒柔滑勁道又香又甜,老年人尤其喜歡喝。甜粥出局的原因大概是做起來費事,加上粥的品種又多,像:粳米粥、薏米粥、紅豆粥、雲豆粥、小米粥,不尚枚舉,甜粥最終被淘汰出局了。
作者:清逸齋主
推薦閱讀:
※最具京味兒的當家飯,炸醬麵其實很簡單
※老北京人如何「貓冬」的?
※北京人的「貧嘴」你不懂!
※您吃過地道的老北京灌腸嗎?
TAG: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