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內臟脂肪的 3 種健走法

消除內臟脂肪的 3 種健走法

來自專欄 陪你跑

一聽到「健走」這個詞兒,有些人就以為一定要走很久走很遠,沒有運動習慣絕對辦不到。事實上,健走只要增加平時步行的運動量即可,做起來負擔較少,也容易持續下去。

但是,健走雖然看起來簡單,卻也細分成不同的種類:

  • 運動式健走
  • 長距離健走
  • 生活式健走

對症健走的3種自療法

1、 運動式健走

行走時保持一定的速度。不過,因為具有相當的強度,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難以持續下去,此為進階型健走模式。

2 長距離健走

花時間進行長距離健走的模式,適合選擇山清水秀、名勝古迹等景色優美的地方,享受健走的樂趣,同時可以放鬆心情,舒緩壓力。

3 生活式健走

這個方法最大的特色在於:除了一般的健走運動外,在工作或處理家務時也能積極行走。儘管強度不高,但仍能確保一定的運動量,任何人都能輕鬆實踐。也就是說,最適合用來改善和預防生活習慣病,這就是生活式健走的特徵。

生活習慣病

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心生活習慣病了。所謂的生活習慣病,顧名思義,是指平日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病痛,它具有不易察覺的屬性。

其病因,主要來自暴飲暴食、運動不足、酗酒、抽煙等現代人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光靠藥物治療無法完全根治,治療的重點,就是要改善飲食習慣和運動量不足的問題。

不過,現代人的工作忙碌,生活日趨便利,有電梯、電動車、汽車等可代替雙腳行走的工具普及,導致運動嚴重缺乏。雖然大家都明白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但卻屬於執行。相信不少人都沒辦法持之以恆地慢跑,或是上健身房鍛煉吧!

健走可消除內臟脂肪

聽到「肥胖」二字,很多人並不會將其視為一種「疾病」。在一般人觀念里,覺得減肥瘦身,就是為了好看。事實上,肥胖是疾病的前兆,因為比起身材苗條的人,肥胖者其患病的機率的的確確比較高。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不規律的飲食和運動量不足,導致體脂肪累積到一定程度。統計學上,是否肥胖用「BMI」(身體質量指數)這個數值來判斷,而不是體重。

BMI[Body Mass Index] 即BMI指數,也叫身體質量指數,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標準體重的重要指標。適用範圍:18至65歲的人士。 兒童、發育中的青少年、孕婦、乳母、老人及身型健碩的運動員除外。世界衛生組織認為BMI指數保持在22左右是比較理想的。

想了解自身BMI,請看這裡:搜索「陪你跑」官網「了解自身」

另外,肥胖又分為「內臟脂肪肥胖」和「皮下脂肪肥胖」:

  • 皮下脂肪肥胖,是指皮下組織的脂肪較多的肥胖類型,這種也稱為「西洋梨型」肥胖,主要以女性為主。
  • 內臟脂肪肥胖則是脂肪囤積在內髒的肥胖類型,又稱為「蘋果型」肥胖,主要以男性居多。

這兩種肥胖,比較危險的是內臟脂肪肥胖。因為內臟脂肪增加會導致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進而引發動脈硬化、腦中風、心肌梗塞。

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不過,有時單靠BMI 也難以判斷內臟脂肪多寡。為此,除了測量BMI 以外,也要測量腰圍大小。

腰臀比WHR(Waist Hip Ratio)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價女性吸引力的重要尺度,其計算方式為:站姿,腹部自然放鬆。 測量腰圍最細的地方,再找到臀圍最粗的地方。用前者除以後者,就得到了你的WHR。

想了解自身WHR,請看這裡:搜索「陪你跑」官網「了解自身」

不要太劇烈地健走

內臟脂肪肥胖的人,單純限制飲食無法消除內臟脂肪,必須藉助於充足的運動。因此,若是內臟脂肪肥胖者,請立刻開始健走吧!但是,肥胖的人如果劇烈健走,容易傷膝或腰。為此,請用和緩的方式,慢慢地循序漸進增加,切勿操之過急。

改善肥胖健走法

基本上,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多半都是因為運動量不足或壓力過大所致。因此,若想徹底擺脫這些惱人疾病,健走可說是「能以最小的努力,達到最大功效」的運動。健走的時間、頻率和速度,可依照不同病症做適當調整,例如:

糖 尿 病

走路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飯後1-2小時健走,能有效穩定血糖。

高 血 壓

步速不宜過快,用可以保持笑容的速度行走,以免造成心臟太大的負擔。

憂 郁 症

快慢交替的間歇健走,可刺激、活化大腦,消除壓力。

痛 風

大量流汗時血液中的尿酸值會上升,所以要邊走邊喝水,每15分鐘補充一次。

骨 質 疏 松 症

曬太陽有助於合成維他命D,強健骨骼。因此在白天健走,才能確實發揮療效。

參考資料

部分圖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西田潤子著作《走路是靈藥,治百病的對症健走自療法:怎麼走?才能有效改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憂鬱症……等15種常見疾病》一書。


推薦閱讀:

速遞 | 人工智慧尋找「長生不老葯」,候選分子已問世
不運動,念口訣就能活絡氣血,強身健體,你肯定不知道!
人老為什麼會駝背?
床墊又大又重,怎麼洗?
怎樣減肥最有效?

TAG:運動減肥 | 健康 | 身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