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強大的人,生病都能自愈?醫生只需給予安慰?黑科學給出驚人答案

內心強大的人,生病都能自愈?醫生只需給予安慰?黑科學給出驚人答案

有沒有想過,生活中:

有多少病是醫生治好的?

有多少病是人們自愈的?

也許我們的身體本身帶有自我恢復功能,而醫生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幫助?

老專家和他的神奇特效藥

  一位癔病性失語的病人,無法開口說話,心理疏導毫不見效,該怎麼治呢?主治醫生和一位退休老醫生演了一出雙簧。

  第一天,主治醫生對病人說:有某位權威專家,專治這種疾病,可惜年紀大了,請他的人太多,不好請。

  第二天,又告訴病人:已經聯繫上這位專家了,專家說如果能擠出時間的話過來看看。

  病人堅信不疑,用乞求的眼神看著主治醫生,並用僵直顫抖的手寫下幾個字:求求你!

  第三天,退休老醫生如期而至,主治醫生、住院大夫以及護士恭恭敬敬把退休老醫生讓進病房,併當著病人的面把「專家」大大地捧上了一回。

  接下來,「專家」從包里拿出一支神秘藥液,吩咐護士靜脈注射,並告訴病人:「這是我研製的特效藥物,只要在注射過程中感覺到身體有發熱的感覺,病立馬就好。」

  護士麻利地靜脈穿刺,開始注射藥物,病室一片寂靜,所有人平心靜氣等待結果,病人的呼吸頻率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藥物注射到一半,「專家」突然發問:「感覺到發熱了嗎?」

  病人答道:「感覺到了!」。

  專家和主治醫師相視一笑,讓護士停止注射,拔針。

  病人急了,問:「為什麼不給我打完?」

  「專家」說:「你的病都好了還打它在幹啥?」

  病人這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會說話了,身體也不再僵直了。病人激動得放聲大哭,與之相反,整個病室其他人臉上全都是微笑。

  ——那支只需半瓶就治好頑疾的神葯,其實就是葡萄糖酸鈣,和這位病人的病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鈣劑靜脈給葯時可能出現全身發熱感,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讓他集中精神體會注射時的感覺,當發熱感出現時,通過自我暗示,或許可以使病人高度抑制的部分大腦皮層活動恢復正常。

  這個病例里的葡萄糖酸鈣,其實就是「安慰劑」

  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因「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賴特先生和克力生物素的故事

  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克洛普弗博士報道了菲利普·韋斯特醫生和他的患者賴特先生的案例。

  賴特先生罹患淋巴肉瘤,已經到了晚期,韋斯特醫生為其進行治療。所有可嘗試的治療方法均未起效,而賴特先生也已經時日無多。賴特先生的脖子、胸部、腹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均布滿了腫瘤塊,脾臟和肝臟明顯腫大。

  腫瘤還使他的胸腔每天產生近兩升的渾濁積液。韋斯特醫生認為,賴特先生的剩餘壽命不會超過一周。儘管主治醫生已經下達了病危通知,但賴特先生極度渴望活下去。他將求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種被廣泛看好的新葯「克力生物素」上。

  他懇求醫生能夠採用這種新葯為其治療,然而問題在於,賴特先生的病情過重,而這種新葯從未在病情這麼重的對象上試驗過,無法保證療效。

  然而賴特先生反覆糾纏,直至韋斯特醫生不情願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韋斯特醫生周五為賴特先生進行了注射,但實際上醫生並不認為賴特先生能夠撐過那個周末。

  令韋斯特醫生震驚的是,周一,他發現賴特先生竟然能夠下床散步了。賴特先生的腫瘤如同火爐中的雪球般迅速減小,各處腫瘤的大小均減小到原有尺寸的一半。在首次採用克力生物素治療的10天後,賴特先生出院了

  沉痾盡去,賴特先生興奮到無以復加,在連續兩個月內一直對克力生物素充滿溢美之詞,稱其為治療淋巴肉瘤的靈丹妙藥。然而兩個月後,開始有科學文獻公開質疑克力生物素的實際療效。賴特先生深受打擊,而他的腫瘤也尋隙而歸。

  由於發自內心地想要幫助他的病人,這次韋斯特醫生決定採取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他告訴賴特先生,最初的一批克力生物素在運送的過程中有些變質,因此減弱了藥物的療效,但他能夠為賴特先生提供新進的一批高濃度、超純凈的克力生物素,其療效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然後韋斯特醫生以高純度特效藥之名為賴特先生注射了一些蒸餾水。接下來,就是再次見證奇蹟的時刻。是的,腫瘤消失了,胸腔中的積液也隨之去無蹤,賴特先生再次享受到了美好的時光。

  不幸的是,美國醫學協會把事情搞砸了:他們披露,通過全國範圍內的研究,克力生物素被證明一文不值,這種藥物對於腫瘤並沒有實際的療效。

  賴特先生對於治療完全失去了信心,腫瘤如期而至,而他也在兩天後辭世

身體能夠自愈,且心靈操控著療愈機制?

  對醫生而言,有些無法解釋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他們的工作中。即使是最保守的醫生,都遇到過有些科學上不能倖免的病人成功痊癒的病例。

  當他們見證這樣的事情時,有時候也會不禁質疑:我們所珍視的現代醫學,是否有神秘的事情正在發生

  心靈可能有超乎想像的力量,能治癒身體?身體能夠自愈,且心靈操控著療愈機制?

  醫生通常不在病人面前討論這種可能性,但他們會在醫院的醫生休息室,或者醫學院內部會議室竊竊私語——

  ●一位癌症女患者在經過放射治療後,癌症消失了。之後,醫生才發現儀器壞了,實際上她沒有受到放射治療,但她認為她接受了治療,她的醫生也是如此。

●一位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拒絕了心臟手術,卻在改變自己的飲食、開始鍛煉、練習瑜伽、每天冥想、參加團體治療課程後,使其「無法治癒」的阻塞的冠狀動脈重新疏通。

●一項針對化療藥物安慰劑效應的研究取得了些許進展,該藥物縮寫為「EPOH」,但一個腫瘤學家卻用該藥物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療效。為什麼?據說他在與病人商討病情時,更換了該藥物的名字,將原本的「EPOH」改成了「HOPE」……

  美國醫生莉薩·蘭金在《安慰劑效應》一書中,就嘗試證明,孤獨、悲觀、抑鬱、恐懼、焦慮等情緒會傷害身體,而親密關係、感恩、靜坐冥想、性生活和真實的自我表達則會啟動身體的自愈機制,進而發揮安慰劑效應。

  ——這一結論並不是毫無依據的。研究人員通過掃描儀對安慰劑試驗對象身體進行檢測,發現他們的大腦中分泌內啡肽(體內產生的一種鎮痛作用的荷爾蒙)的區域異常活躍。一系列腦成像表明,決定疼痛的腦活動區域,包括丘腦、前島葉和前扣帶回在安慰止痛起效的時候活動也降低了。

(▲上圖右側一列是使用安慰劑鎮痛的功能磁共振圖,表明疼痛時給予安慰劑能有效的降低與疼痛感受相關區域的神經活動。)

  大腦系統由多種特殊的信使分子控制,稱為「神經遞質」。和機體其他系統一樣,這些系統也是由基因控制。不同基因版本對安慰劑的敏感性仍然是一個研究中的課題。

那麼,從中我們能獲得什麼?

安慰劑怎麼才能「廣泛有效」?

  想要反駁安慰劑的功勞也是很容易的,在「治癒」這個話題里誰也不能忽視現代醫學技術設備、醫生的手術、真正藥物的藥效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對於一個手指被割斷了需要做接合手術的患者,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通過安慰劑來縫合手指。

  但在進行了縫合手術之後,身體是如何自我恢復的呢?

  如果把癥狀減輕和疾病去除,與治療體驗及心靈感受聯繫起來,從而充分發揮人的治癒能力,是否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安慰劑效應的研究仍在繼續,但已知的案例和理論支撐,無疑已經確定了心靈關懷的重要性。

  並且,安慰劑不單單是某種藥劑,而是一個整體感受。安慰劑能否湊效,和治療環境、治療程序、醫生的言行舉止、悉心照料程度等等外在因素緊密相關。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去牙科診所治牙疼,大多數人到達了診所後,或者看到醫生後,牙疼就能有所緩解。

  對患者來說,「對醫生的信任」,是安慰劑效應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對醫生來說,「對患者的悉心照料」,有時候是比藥物還要管用的治癒良方。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

  或許,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病人;醫學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情感的產物;行醫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使命。

  反觀我們的醫患關係,是否正在背離安慰劑效應本可廣泛有效的土壤?


推薦閱讀:

題主的哥哥可能長了腦瘤,哥哥才24歲。題主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
大學留級怎麼辦?
活在孤獨中的我們
博士男友文章壓力大,如何安慰?
怎樣安慰考試不理想的女同學?

TAG:安慰 | 安慰劑 | 內心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