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跟您聊聊漢字的前世今生

說文解字——跟您聊聊漢字的前世今生

來自專欄 人文私享

漢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鍵盤甚至使用語音輸入漢字,但是您有多久沒有拿起筆寫字了?您真的了解它嗎?今天,人文私享就跟您聊聊漢字的前世今生。

關於漢字的歷史有這麼一個神話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倉頡被尊為「造字聖人」。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甲骨文

西漢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這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結繩記事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到了上古時代出現了「結繩記事」。《易?繫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人們用結繩來幫助記憶,到了後世,聖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結繩。結繩記事就是原始人用給繩子打結來記時間、人數、男人或女人,打結的位置和不同形狀,表達不同的意思,我國古書里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記載。不僅我國,古埃及、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結繩記事,幫助記憶,傳遞消息。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象形字

隨著記號越來越多,不僅容易忘記,並且難以區分。後來人們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說文解字》:「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即彎曲。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月」就是這種字。人們將象形文字鐫刻、書寫在龜甲與獸骨上,就形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象形字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指事字

人們逐漸發現象形文字很難用於表示意義抽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於是發明了指事字。

《說文解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視而可識」,是說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認識大體,「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所在。

指事字所表示的東西是抽象的,或者雖不抽象,卻是局部的,不便單獨表示出來的。用簡單的符號表示抽象的、複雜的、不能象形的意義,終究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漢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還少,《說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個,漢代以後,基本上沒有再造指事字。

指事字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會意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說文解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會意字是並列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這種字。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點:首先,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其次,它的造字功能強,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這就是為什麼會意字明顯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說文解字》收錄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

會意字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形聲字

《說文解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例如:「忍」字,「心」是形,表示「忍」屬於心理活動;「刃」是聲,表示「忍」的讀音。又如「和」字,「口」是形,「禾」是聲。

形聲字

形聲字有兩大優點:第一,它的造字方法比較簡單,選擇一個同音或近音字做聲旁,再配上一個合適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個新字來;第二,它有表聲成分,例如:「防」、「機」、「駕」、「楓」等字,我們只看字的一半,大概就能知道這個字的讀音。中國有句俗話說「秀才識字認半邊」,這主要是對形聲字而說的。

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轉注字

《說文解字》:「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轉注字是一種完全同義詞,是用一個部首來統帥部內的字,意義相同的字之間可以互相解釋。簡單來說,轉注字就是由原來的一個字通過改換聲調,或者在字形上進行一些變化而得來的字。

轉注字必須是一對或一組,不能是一個,轉注字有三個條件:兩字同一部首、兩字聲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釋。例如「老」和「考」字,甲骨文的「老」字像一個長發、屈背老人扶杖的樣子,後來「老」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為了反映這種變化,成為「考」。「老、考」同屬「老」部,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注釋。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是針對古漢語而言的,現代漢語中,「考」字已延伸出其它含義,意義用法已轉移,解釋「老」的含義,大多已經不用「考」字了。

轉注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假借字

《說文解字》:「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假借字是本來沒有造出那個字來,要記錄時就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表示。比如「令」、「長」就是這樣的。

假借字有兩類: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北」字是二人相背,無形無象,就借語音相同的「背」來表示北方的意思。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當中本來有表示某個詞義的字,但是在使用當中不用本來約定俗成的字而寫為另外一個意義不相關而音同或音近的字,如借「湯」為「盪」;借「壺」為「瓠」。

本有其字,為什麼還要另外寫一個假借字呢?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古代寫書者倉促間寫為一個音同的字,歷朝歷代傳抄者就照著抄寫了,並沒有改正;另一種是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經常習慣以某字代某字用,後世傳寫也就仍然照舊。

假借字

我國古代,對上述六種造字法統稱為「六書」,但由於「轉注」和「假借」的方法並沒有造出新字來,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至於「轉注」和「假借」,應該屬於用字方法。

漢字的統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多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全國使用。

小篆字體

漢字和書法的發展

小篆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俗體——隸書,不僅如此,東漢時出現了第一部書法專著《草書勢》,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字體。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

三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鍾繇

楷書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

隨著漢字的完善和書法的興盛,湧現出了像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米芾、蔡襄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書法作品《多寶塔碑》(局部)

隨著漢字的不斷完善,漢字的個數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許慎著《說文解字》

漢字簡化和漢字輸入法

進入中華民國時期,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1920年2月,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提出一套具體的漢字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經教育部批准同意,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的324個,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措施,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稱為「二簡字」。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毛主席語錄: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1986年6月,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1986年10月,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此表在中國大陸使用至2013年。

在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電腦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80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誌。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漢字,讓漢字在21世紀繼續傳承下去。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

人文私享(ID:Vaughn2017)

一場關於文學丨美術丨電影丨音樂丨歷史丨地理等文化的私享盛宴

推薦閱讀:

明代緙絲瑤池吉慶圖,最燒錢的絲織品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七)宋代書法五絕
鳳舞九天——中國傳統鳳文化的演變--緒論
獨處,是最好的修行
【原創】冷眼看風云:貿易戰論斷

TAG:中國文化 | 漢字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