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是怎樣一步步變得「臭名昭著」的?
今天的珊爸不想寫插科打諢的文章,想跟各位娃爹娃媽討論一些嚴肅一點的話題。
我曾經給幾十位家長分析過奧數教育與智力發育、奧數競賽、升學、個人發展、工作事業等的關係,上面的兩位家長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知道,這代表了背後有兩千名,兩萬名家長,陷入了同樣的焦慮和困惑。
十年前,我以奧數競賽保送生的身份進入大學,那時候我代表一個學生;五年前,我在工作之餘到知名奧數培訓機構學而思當兼職教師,那時候我代表一個老師;現在,家裡的珊妹馬上上幼兒園,但焦躁的教育氛圍彷彿已經推著我考慮她要不要走奧數競賽之路,這時候我代表一個家長。
集學生、老師、家長三位一體的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奧數教育的一些想法。
文章非常長,我將作為一個系列推送。大致安排如下:
一、奧數的前世今生——奧數是怎樣變成今天的樣子的?
二、奧數到底教什麼——上奧數課學的是知識嗎?
三、奧數和智力開發——學奧數能讓人變聰明嗎?
四、奧數與升學——我們家孩子可以靠競賽保送嗎?
五、奧數與個人發展——奧數對未來工作生活有用嗎?
六、奧數與桌游——桌游能成為愉快的奧數課嗎?
七、我與奧數的故事
所以作為系列文章的開篇,我想先「不吹不黑」,帶大家818奧數是怎樣一步一步跌到今天的「萬丈深淵」中去的。
時至今日,說奧數在教育圈中「臭名昭著」也許一點也不過分。從家長、老師、學生和從事教育研究的專家口中,可以發現奧數身上常常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相對正面的有「開發智力」,「讓人聰明」,「保送」,「民校門檻」,負面的則更多,「難度變態」,「揠苗助長」,「怪胎」,「商業利益驅動」,「教育毒瘤」,等等等等。
但是,我認為對人也好,對事物也好,簡單的標籤化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必須從歷史語境中重新發現奧數,探討時下奧數的癥結所在。
(以下內容部分選自《奧數「變形記」:奧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來源《中國周刊》及網路。)
19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舉,進入全面學習蘇聯的年代。從蘇聯回國後,1956年,在華羅庚和蘇步青等人倡導下,多個城市舉辦了中學生數學競賽,這是奧數在中國最早的階段。
「文革」開始後,數學競賽被冠以「封、資、修」的名號而取消。直到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時代。
1978年夏天,在華羅庚的組織下,教育部、中國科協、團中央共同舉辦了首屆全國八省市中學數學競賽。
到這裡為止,奧數可以說是華老先生等數學家為國家理科基礎教育發展以一己之力在無私地進行推廣。
1980年,中國數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成立(以下簡稱普委會)。出版數學普及讀物、組織數學競賽、做好成人科普工作成為他們的工作內容。幾乎所有與會代表都認為,要以數學競賽為普及的手段,但是重在參與,競賽成績並不重要。當時普委會將全國性的數學競賽定性為民間課外活動。
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有人詢問中國代表團,為什麼所有的大國都參加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一直不參加。中國政府當即決定參加當年的IMO。
(IMO的考試模式是:上下午各3小時,每試3道題目,基本涵蓋完全不同的領域)
1986年,華沙。中國隊6名隊員得到3金1銀1銅,總分第四。1988年中國總分第二,1989年第一。1990年,第31屆IMO來到中國。最終中國隊以5金1銀的成績蟬聯第一。
那是個崇尚冠軍的時代,何況是國際比賽。奧數變得金光閃閃。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好,人口基數也大,另外中國人也「聰明」,參加個數學競賽在世界奪冠並非難事。從中國體操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來看,在通過刻苦努力就能取得成績的項目上,中國以舉國之力想要拿什麼金牌都是很有可能的。
金牌得主回到家鄉之後,往往會受到讓人驚愕的獎勵,從學生到教練,獎房獎錢。奧數儼然成為了另一個代表國家榮耀的「中國女排」。更多的人,開始投身數學競賽。
隨著熱潮而來的,還有巨大的爭議與失控。
1986年正式組隊參加IMO後,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二十多個學生安心備戰,就都給予其免試上大學的保證。1980年代,國家教委出台政策規定包括數學、物理等在內的五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每一屆數學聯賽結束後,某些省前50名名單一出來,各大學就會爭相前去招生。
這一事件可能是奧數「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關鍵轉折。要知道高考的獨木橋永遠都是家長心中之痛,為了能考上更好的大學,削尖腦袋遷入北京或者近乎修行地移居西藏都大有人在。官方在獨木橋旁又搭了條小鐵絲,哪怕下面是萬丈深淵,自然也不缺勇者去嘗試。
1986年,普委會提出了「搞一個強調普及和基礎的小學生競賽」,社會上隨即掀起了小學生競賽潮。當時很多數學界的人士都不贊成搞小學數學競賽,「小學生應該多玩玩,不要搞什麼比賽。」但小學最終沒能「逃過一劫」。
1990年代末,小學升初中取消考試,實行就近入學。重點初中往往名額有限,於是「特長」成為了進入重點中學的重要條件。
曾有中學校長抱怨,2000個學生報名他們只能選200個,怎麼選?不按特長,難道按照身高體重來選?而在特長生中,因為大學擇優錄取奧數特長生,拉動著高中擇優錄取奧數特長生,這最終使得重點初中對小學奧數生也尤為青睞。
優質的教育資源從來都是稀缺的,但不僅是學生找學校,學校也在找學生。在缺乏其他有效的硬指標的前提下,奧數就成了好學校手中的利劍,用來砍掉大部分的學生。就好像大型企業招聘要求「985」一樣,極其生硬。
對於奧數在小學的火爆,教育界很多人士一直在發出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為,奧數教育是一種特殊性質的教育,只適合於少數在數學方面有天賦才能的學生,並不適合於大多數學生,拔苗助長反而容易導致學生厭學。
1994年-1996年間,國家教育部首提「停辦奧校」,在之後20年內,奧數一直被教育圈所抨擊,數次被官方層面打壓,但就像房價一樣,每次打壓過後,都是更激烈的反彈。
在1995年上小學的時候,奧數對於我只是一種有意思的愛好。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被老師推薦「你可以試試上(廣州)市奧校」,才知道原來還有官辦的培訓機構。
後來得知省奧校的信息(也就是我中學母校的「奧班」,當時全省唯一冠奧數之名的中學特長班)也是機緣巧合。1999年的入學考試,全省報名只有1000人,2000年則增加到2000人。
由此可見,奧數在當年也還不是「家喻戶曉」,只是在正常選拔機制旁邊開了一扇小門。
但隨著廣州市「前六所」中學全部停辦初中普通班級,僅留一兩個「奧班」、「重點班」、「實驗班」、「火箭班」,奧數瞬間在家長圈中變成了第一熱門話題。
哪怕是在教委明確禁止小升初以考試成績選學生的背景下,各所公辦學校為了攬好學生也是各出奇招,更不用說民辦的學校「不僅給錢,還要考試」。
而學校普遍採用的辦法之一,就是認可一些組織得較好的民辦數學競賽中的成績,甚至民辦教育機構自身考試成績。受到裡面巨大的利益驅動,民營奧數教育機構接替官方的大旗,成為這熊熊大火中最持久的燃料。
看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奧數在國內發展的脈絡。
本來是為了普及數學教育而推行的數學競賽,先是為了在世界範圍為國爭光而拔高成為國之榮耀;再是手持教育部特批保送大學的免死金牌,成為進入名校的「蹊徑」;之後,隨著「公平教育」的大帽子蓋下來,成為各優質的教育資源逆向選擇學生的工具;最後,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一眾家長們一邊痛罵著「奧賽」這顆毒瘤榨乾著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一邊踏破門檻送孩子上各種的奧數班。
結論:
今日的奧數,是中國極度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部門推行普惠教育的努力和校方爭奪生源的訴求三方矛盾推動形成的畸形死結,讓奧數背上了沉重的責任與枷鎖,獲得不應有的神化,也可悲的被妖魔化。
就像一個笑話說的,「國家如果將足球列入高考項目,中國隊早就在世界盃奪冠了」,乍一聽好笑,細想卻想哭。好比高考是國家層面設計的遊戲規則一樣,奧賽升學目前也成了被普遍默許的民間遊戲規則。
在這種既成事實的教育環境之下,關於」奧數選秀「現象的討論已是多說無益。作為家長,更需要的是在世界觀層面對奧數進行更多維的認識,才能在方法論層面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對應措施。
文 / 珊媽 @不嚴肅育兒(ID:T-reading)
大觀家庭(ID:thedaguan)出品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痴迷數學卻學不好數學? 得驥教育
※【不等式】9-8不等式及其應用
※拓撲學Ⅱ|筆記整理(1)——拓撲基本概念及性質,連續
※幼兒數學啟蒙(1)糖果樂高也能玩出邏輯思維
※哲學解讀千禧難題:P問題對NP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