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鵬日記 | 好商業的答案,藏在小賣部里

家鵬日記 | 好商業的答案,藏在小賣部里

來自專欄 家鵬日記

投入到商業工作中的人,就會常被問到,什麼是你眼中最好的商業?每每此時,我眼前浮現的是小時候姐姐常帶我去的那個在巷口的小賣部。後來小店被拆遷,代替而來的是一家連鎖便利店,雖然門頭更漂亮、貨架更整齊、燈光更明亮,但我從不覺得它是我們社區的一份子,更像是一個外來的生意人。

衡量一個好商業有不同標準,有人用銷售規模、有人以場所感、有人按商品豐富與否,而我說小賣部是最好有出自隱埋在內心的情感,也更是因為小賣部高密度地體現了商業本質的美好,而這種美好正在急遽發展的速度中遺失,急待喚回。

  在剛工作的幾年裡,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都習慣到小區門口的小賣部帶上一把蔬菜、一瓶調味料,或者一支牙膏,但似乎每次都是不同的經歷:有時老闆在門口像老朋友一樣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話大聲打招呼,將我迎進門介紹新上的蔬菜;有時進屋看到他低頭在為小孩製作點心,滿屋香氣;而到足球賽季時,更會經常看他神情緊張地盯著電視,見我時就止不住發表幾句比賽評論;或在年底某天他聽說鄰居小區失盜,收款時會提醒鎖好門窗……這樣在每次的購物與談笑之間,小賣部老闆為我創造了某種形態的劇場,使我成為了一個愉快的觀察家和他生活的互動參與者

  社區的居住者,會因為社區人互動交往的連結度不同,形成不同的體驗差異,並直接影響生活的感受是否良好。這就像在學校讀書時,我們對那段時光的感覺多是來自和同學們的交往經歷。快節奏工作的時下,街區商鋪成為人們難得的即時聚點,而作為高頻消費到訪的小賣部,更是這一功能的主角,店鋪老闆擔任聯絡關係和話題的橋樑,成為為居住者創造「生活感」的重要角色

  若是將小賣部換成便利店,這種「生活感」的體驗即不復存在。小賣部是由老闆親自打理,而便利店是僱員負責,兩者的區分就如同手藝作坊和工業車間----前者充滿了個性藝術和情感溫度,而後者只是產品的製造交付。在小賣部與店老闆閑談交流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而若對象換作便利店店員,主動多聊幾句便可能引發對方警惕,而招致尷尬。所以在消費者心裡,小賣部形象是一個鮮活的人,而便利店則是一個功能的房子,前者可與他們產生情感交流和共鳴,而後者除了供應商品外再無其它。

  因為城市土地價格飛漲,物業租金高不斷升高,加之「一站式購齊」的購物中心越建越多,人們的即時所需變少,小賣部在大城市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城市的社區也正在失去這個無可替代的「交往聚點

  也有人說,既然小賣部能提供那麼多不同價值,為什麼沒有夠保留下來,卻大量被便利店替代?這個問題確實很難一兩句話解答,就像「手工藝人為什麼被工業化生產所衝擊」一樣。並非前者不好,更是後者表現出了階段系統優勢。

  消費市場變化都不會脫離 「粗放—標準—個性」的演進邏輯,任何產品的早期市場都有離散且低質的狀況,之後會出現大機構,建立起高標準並形成規模。但消費者終極需求永遠是個性化,所以在標準化一個階段後,市場還會分化為離散的個性市場。伴隨中國人口的換代與消費需求升級,商業市場的「個性重歸」也必然成為主旋律,未來的「小賣部」亦將以更好的方式回來

  做商業服務這些年,聽到不少客氣的讚美,大多都不脫離「城市商業繁榮策劃者」之類。其實我覺得這世界並不需要什麼策劃,即使是塑造一個新事物的過程,也應是一種探尋,努力去發現事物的天賦基因。而我們的工作,也就是在幫每塊基地上的商業成為本來應該的樣子。商業的本質是與人的關係,而人們有沒有把你當成他們的一份子,唯一的衡量標準,就看是不是和他們有情感的聯繫,若這個商業像是從這裡自然長出來一樣,那天生就會與這裡的人們有情感聯繫,而不是耀武揚威的入侵者。

  每個人都活在過去里,在過去汲取能量,形成開拓未來的力量和方式。我們這些商業服務從業人的幸福期待,是一邊等著小賣部的回歸,一邊努力將小賣部的好融入到每個商業中。

推薦閱讀:

不變則亡,零售便利轉型背後的數據之戰
7-Eleven比肩阿里巴巴靠的是這個?
難熬的2016,一位超市老闆的年終總結!
【行業‖深度解析】什麼是零售O2O?做什麼?怎麼做?
鋪幫網_坑!師徒合夥開餐廳鬧掰,一毛錢都不給我!

TAG:商業地產 | 商業 | 零售店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