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攫財大亨:財富集中與「億萬富翁」 文整理
這篇文章共15k字,作者是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教授布拉德福特?德龍。文章主要是探討美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政治影響和政治平衡如何製造了這些「攫財大亨」,維持他們的地位,又是如何制約他們。但是我對政治不感冒,更在意的是在這些億萬富翁他們發家的基本手法是什麼,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
文中我找出這樣幾個例子來:
一、規模經濟
首先是以卡耐基為代表的實業家代表隊。
「
他認識到了規模經濟可以大有作為。因此,最佳的商業戰略便是先於需求建立起強大的(生產)能力,然後以比所有競爭者都低的價格出售產品。這位超級工業大亨還通過持續的價格戰來挑戰金融巨頭J.P.摩根,為此他曾打算耗資約1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資,大概相當於今天的80億美元)來徹底擊垮摩根剛組建不久但效率較低的鋼鐵公司。J.P.摩根唯一能做的就是到華爾街去籌錢才能擊退安德魯·卡耐基的威脅。
就1918年的億萬富翁們而言,有兩點值得關注。
第一,他們所從事的行業與現代管理型公司的興起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所有這些行業里,由於技術應用使得它們具有巨大的規模經濟潛力。不僅如此,這些行業具有了向全國市場出售其產品的能力,從而使銷售接近了實現規模經濟所需要的數量。必須有通暢的鐵路網路來便宜迅捷地運輸產品,企業也必須投資建立起一定銷售網路以便在全國範圍內出售產品。
」
這種思路是典型的生產型產業的思路,也是大工業時代下的制勝法寶。通過大規模的擴大生產來降低邊際效益,從而降低成本。李嘉誠曾經在塑料花廠快倒閉時,不但不選擇開源節流,反而擴大生產,從而降低單價,以價取量。也是同理。像軟體行業、娛樂行業其實也在利用這樣的原理。微軟開發Windows系統,用的成本是固定的。它的拷貝量越高,平均成本越低。同樣,王力宏錄一首歌的成本基本是固定的,但是卻可以無限次被拷貝傳播。互聯網行業也同樣,我做好一個產品,可以給無數人服務。但是這個理論在服務行業是否可行則需要區別對待。服務行業是需要面對面的,是講究體驗的。舉個例子,嘿嘿嘿行業的郭美美,不可能像比爾蓋茨一樣同時給100個人服務,不但她身體吃不消,客戶體驗也差評。而且這種事,真的很害羞啊。
二、鐵路經濟
在1900年,美國所謂金融幾乎全都是鐵路融資。
「
儘管大亨們的財富主要集中在鐵路行業,但他們絕不僅僅是鋪設新的鐵路軌道而已,這些人大多也操縱著金融業。先是獲得能夠賺錢的鐵路公司的所有權,然後通過向公眾出售證券將利潤資本化,從而獲得巨額財富。他們還通過將倒手證券來賺錢,由於投資者對鐵路未來利潤有不同的預期,因此證券的價格會上下波動,攫財大亨們也就藉此攬財。工業和金融的緊密結合造就了20世紀初的巨富們。
「
除此之外,他們在修鐵路本身是如何將公共利潤剝離成一己私利的呢?原文介紹的很詳細,我直接複製:
「
科林斯·亨廷頓和里蘭德·斯坦福獲得了一份政府合同,修建從舊金山到東部的一條鐵路。為了鼓勵他們,政府答應提供二千四百萬美元的政府融資以及九百萬畝土地。接著他們就開始和位於加利福尼亞中部的城鎮進行談判:如果哪一家城鎮不願意出錢修鐵路的話,那麼鐵路線就不會經過這個城鎮,也就是說它將從這條鐵路線上消失。據稱亨廷頓、斯坦福、加州州長以及他們的合伙人卻沒有為修建鐵路投一分錢。(吊不弔?!我就問你這幫畜生吊不弔!)
(公司)一共發行了總值為7900百萬美元的股票和債券(其中包括來自政府的2400百萬美元),現金早已被用完。用於建設材料和費用支出的7900百萬美元都付給了中央太平洋信貸與金融公司,該公司花了5000萬美元支付鐵路建設的工資和材料成本,而剩下的3000萬美元則全部落入了這家信貸公司股東的腰包。
誰是這家信貸公司的股東呢?他們是科林斯·亨廷頓、里蘭德·斯坦福以及他們的其他兩個合伙人。那麼同意與這家信貸公司如此合作的中央鐵路公司的總裁又是誰呢?他們是科林斯·亨廷頓和里蘭德·斯坦福……
他們把利潤全部剝離給了一家由內部人控制的建設公司—動產信貸,而讓政府和其他投資者幾乎處於破產的邊緣。
「
沒錯那個血腥資本家斯坦福,後來創立了斯坦福大學。
恩,我的母校就是斯坦福。
哦不對,我的母校全名是斯里蘭卡坦桑尼亞福祿娃大學,簡稱斯坦福。不好意思撞名了。
這裡面用到了很多種玩法。
第一,鐵路是個稀缺。利用這種決定稀缺資源的權利,自己一分錢沒花就來修鐵路。由此可見,能夠控制資源比擁有資源更重要。尤其是能控制公共資源的人最牛,那麼誰在控制著公共資源?噓,會被查水表。
第二,利益輸送。通過自己的信貸公司,將利潤輸送給自己。就是「以權謀私」哎。這種例子周圍太多了,國企、私企都有。很多位置很高的人明面上收入很低啊,但是手中權力大,所以你懂的。權、利不分家,古今國內外皆是。為啥做金融的可以這麼拽。他們確實沒錢,但是卻可以控制一大筆錢的去向,這個權力其實是很大的。下面會以大摩詳述。
第三,資產證券化。資本層面跟實體層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將利潤跟資產證券化,一方面可以將未來的收入變現,獲取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可以操縱股價,藉此攬財。做任何行業,做到最高層都必然會往資本、金融上靠攏。所以新希望集團劉永好有句話很有名:經營商品是一分一分的賺錢、經營資產是一毛一毛的賺錢、經營資本也是一塊一塊的賺錢。
可這個新聞,我什麼都沒看到……三、「通過掌握別人手中的錢財來控制別人」
「
也許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控制財富,而不是財富本身。據說當老J.P.摩根去世後,標準石油公司的總裁洛克菲勒曾這樣評價老摩根:他死後留下的財產(就當時而言)不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80億美元),老摩根並不是「一個特別富有的人」(見Carosso,1987)如果你是洛克菲勒,你可以說摩根不是特別有錢。但在1907年的恐慌時期,當紐約華爾街的所有金融寡頭們聚在一起力圖挽救整個債權鏈條免於徹底破產崩潰的時候,洛克菲勒及其夥伴們同樣做了當年老摩根要求他們照辦的事(見Corey,1930)。摩根所擁有的權力遠遠超過了他所掌握的財富。
摩根這幫人在上世紀初幾乎掌控了美國(見Brandeis,1913)。在20世紀最初的10多年裡,只要一家美國公司想要融資的數額超過1000萬美元,它每次都必須求助於摩根財團或其他三個較小的投資銀行中的一個,然後付錢給它們。
如果摩根認為他不應該幫助這家公司籌資,那麼這家公司就拿不到一分錢,也就就無法實現其擴張計劃。美國投資的流動方向這樣被決定了,而行業和公司的生產能力究竟向何處擴張也完全取決與摩根和他那幾個同類大亨們的意願。
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在決定美國究竟投資於哪些大公司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決定權。
「
這就是華爾街金融壟斷的可怕,資本完全吊打實體。籌集大筆資金,然後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投資方向。
你說,虐不虐?
推薦閱讀:
※創建一個成功商業模式的7張底牌
※有什麼判斷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
※自主汽車品牌的全面反攻丨也只有中國能孕育這樣的汽車市場
※只賺錢不燒錢的共享KTV類似的商業模式未來還有多少能賺大錢?
※雲品集tps138 不可持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