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招,教你如何將自媒體升級為社群媒體

9招,教你如何將自媒體升級為社群媒體

來自專欄 社群那點兒事兒

作者個人微信:yichaocui,添加時請註明:知乎社群

如果說社群媒體是自媒體的最好出路,那接下來有一個問題便自然而然地擺在自媒體人的面前了:如何才能將自己升級為社群媒體?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過(為什麼說社群媒體是自媒體最好的出路?),自媒體在內容生產、內容傳播、用戶沉澱和商業變現各環節中都優於自媒體,而這其中最核心的優勢又是用戶沉澱。自媒體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用戶沉澱的過程,導致其沒有形成自己的社群,進而使得自媒體在商業變現上顯得單一乏力。

所以,所謂「自媒體如何升級為社群媒體」,這一問題的本質其實是:自媒體如何社群化?

跟任何的新事物新概念一樣,大家在踐行社群媒體理念時,都有一個不順利的開始。據我的觀察與接觸,目前大部分的自媒體人存在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缺乏社群的觀念。絕大部分的自媒體人還是停留在「寫 → 看」的階段,即我負責產出內容,粉絲負責看,完全沒有沉澱用戶組建社群的觀念。

缺乏社群運營的方法論。很多自媒體人有了社群的觀念,知道要走社群媒體的道路,可是卻不知道如何才能組建和運營好自己的社群;或者只是這裡學了一個技巧,那裡摟了一個秘訣,而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社群運營方法論,只能東一耙子西一掃帚地假裝在玩社群媒體。

針對這兩個問題,自媒體要想社群化(升級為社群媒體),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大方面著手:

打造社群軟文化。在社群化、組建社群前, 自媒體人應當首先在腦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社群觀念,包括社群的願景、定位、調性等,為建造具體有形的社群做好精神文化層面的準備。

掌握社群方法論。在社群的組建中和組建後,我們必須系統地掌握好一套社群運營的方法論,將建造具體有形的社群落到實處。

下面,我將對此一一加以介紹。

一、打造社群軟文化

這裡所說的打造社群軟文化、建立社群的觀念,並不是簡單地在腦海中強行插入「社群」這一概念,而是圍繞社群的本質,先在自己的觀念中組建一個無形的社群,為今後組建具體有形的社群做好準備。具體來說,自媒體人應當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準備:

>>>>1.確立社群的共同願景

這主要是針對群成員而言的:我為什麼要加入你的社群呢?這就要求社群創建者確立一個社群的共同願景。

所謂的共同願景,即是群成員想通過社群而達成的目標。任何社群的創立,都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要麼是獲得知識,要麼是得到成長,這是社群之所以能夠吸引成員的前提之處,也是群成員加入社群的目的所在,更是社群主對群成員的一個交代。人都是有功利性的,一個社群如果沒有共同的願景,那麼它既無發展的動力,也不能很好地鞭策群成員。

比如講失戀故事的自媒體,其目標可以定為互相溫暖、走出失戀的陰影;

李叫獸的社群,目標更加明確,掌握科學營銷方法,擯棄自嗨文案;

還有知名的「一瓶酒引發的精彩人生」之「酣客公社」社群,在其介紹中就清楚地將社群願景寫了出來:有道德的製造,高幸福的消費;用粉絲經濟替代傳統商業,通過消費來主控商權。

>>>>2.明確社群的目標用戶

這主要是針對社群的創建者而言的:你想讓誰加入社群?這就要求社群創建者給自己的社群做好定位。

所謂的社群定位,即是要明確社群的目標用戶。自媒體人想要創建自己的社群媒體,首先應該花時間考慮自己的社群是為誰而創建的,能夠吸引到什麼樣的群成員。

如果一個主要講失戀故事的自媒體想要組建社群,那麼他的目標用戶可能就是剛剛失戀的人群;

如果是一個主打科學營銷的自媒體,那麼他的目標用戶就是想要更好地學習營銷技巧的人,比如李叫獸社群;

而「酣客公社」則明確表明,其社群定位主要是面向「中年企業家和有追求的極客」。總之,在組建具體有形的社群之前,社群的創建者應當想好自己的社群目標用戶是誰。

>>>>3.提煉社群的文化調性

這主要是針對社群外而言的:你想要組建的社群,裡面的人應當具有什麼品格氣質?這就要求社群的創建者提煉出社群的核心價值觀。

此處所說的社群價值觀,主要指的是社群的文化調性,以及圍繞著文化調性而形成的社群及社群成員應有的格調氣質。成功的社群文化調性,能夠對外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對內激發強大的凝聚力。有文化有格調有品位,社群成員能生髮優越感,外部人員會盪起加入欲。

如今「家喻戶曉」的「魅力人格體」,其實就是一種以創始人為核心的社群價值觀、社群調性的集中體現。比如吳曉波社群,就強烈地烙上了吳曉波的魅力人格:崇尚自由主義和中產生活,拒絕屌絲文化;

酣客公社的價值調性更是凝練成兩句話:幸福是最硬剛需,酣暢是最美人生!

>>>>4.調整社群的內容生產

這主要是針對粉絲(潛在的社群成員)而言的:你應該輸出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最精準地滿足自己的潛在成員?這就要求社群的創建者逐步調整自己的內容生產。

這裡所說的內容輸出,指的是具體的內容本身,不同於格調性的社群價值觀。當自媒體人心中有了社群的觀念,明確了目標用戶,還有了共同的目標和自洽的價值調性,那麼他就應該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內容生產了:從一開始的憑著感覺走,進而轉入更加的用戶導向、更加的貼合社群的價值觀。

比如,當一個電影類自媒體決定將自己升級為電影類社群媒體後,在內容產出時就不能那麼任性了,今天夾點私貨寫首詩,明天心情不高興恣意地罵罵人,而應圍繞群成員的興趣和需求,產出更加精準的優質內容。

說到這裡,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雖然我在前兩篇文章中提到自媒體有著種種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它同樣具有天然的社群化優勢:

首先,自媒體自帶粉絲光環,為接下來的用戶沉澱成社群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很顯然,自媒體在有社群媒體之前,就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基礎,這相對於一些企業組織和興趣組織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自媒體有自己的內容產出,在吸粉的同時也沉澱了部分價值調性。毋庸置疑,很多的自媒體一開始就是帶著一定的價值訴求在生產內容的,而內容的生產又為價值調性的沉澱提供了載體,比如咪蒙替你罵「賤人」,比如世相為文藝青年正名。

所以,坐擁巨大優勢的自媒體人應當主動迎取社群化的潮流,在軟文化層面做好準備後,就應該掌握一套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社群運營方法論了,進而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有形社群。

二、掌握社群方法論

在具體的社群運營中,掌握一些小技巧很管用。但是,如果沒有一套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系統方法論,那隻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抓到一個算一個,完全沒有全面立體的計劃可言。

我們知道,一個社群能否成功,關鍵靠的是運營。筆者經過總結,我認為自媒體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社群運營。

>>>>5.社群門檻

社群門檻,顧名思義,指的是自媒體人在組建自己的社群媒體的時候,應當為加入社群的人設置一些門檻和規則,俗稱「洗粉」。

一個社群的人數多寡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能夠留下一批忠實的種子用戶、留住一群三觀相符的人。這批高粘性、價值觀又相近的種子成員,無論是在口碑傳播還是在內容生產上,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如果不設置一定的門檻,進來的成員將是魚龍混雜目標不一,很難達成共同的願景,也很難保證在價值調性上的一致,這將給今後社群的運營管理帶來巨大的麻煩。

另外,設置進群難度,也增加了成員的退群成本,這為社群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從源頭上把控群成員的屬性,通過設置規定和門檻來篩選高質量高粘性的成員進群。

對於收費社群來說,收費即是門檻,上次說的李笑來共同成長社群,據說7000塊入群費已經是去年的事了,如今已經漲到28800;

除了收費,我們還可以通過增加一些條件來設置門檻。比如秋葉的社群,進群必須得先爆照。我還知道一個運作得很好的詩人社群,叫「我們的詩」,進群必須得先即興作詩一首,群成員認可了才可入群。

廣大的自媒體人可根據自己社群的目標和調性,設置一些有區分性而又具體可行的入群門檻,為接下來社群的運營把好第一道關。

>>>>6.社群群規

社群群規指的是群成員在群內活動的一些規定,主要是針對群成員的一些限制性準則,比如不準閑聊等等。

很簡單,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對於社群這種將弱關係者連接在一起的組織,一旦某個群成員做出某種破壞性行為,將對社群的成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比如微信官方前段時間就特意發文禁止「炸群」,可見如果沒有群規,將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當然,群規的制訂,群成員認同是前提,這又要求我們必須根據社群的共同願景和價值調性來制訂準則。否則,群規太嚴,沒人願意遵守。群規太松,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群規的設置往往是因群而異。

不過,一些基本的群規,比如禁止謾罵,禁止人身攻擊,則是所有社群都必須遵守的。再嚴一點的,有禁止觀點爭論的,只能進行和平分享。又比如,微博上著名的「解釋系主任」建的社群,就規定禁止閑聊,每次發言必須1000字以上,以保證內容的高質量。

一般來說,只要群規不是太苛刻,社群成員都願意遵守。畢竟大家都是奔著共同目標而來,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在入群之初又經過門檻篩選,因此群成員是很珍惜加入社群的機會的。實在是違反規定的,只能進行懲罰了。不過,有很多社群主抱怨,目前基於微信群的社群只能踢人,而沒有其他的懲罰性管理措施。

>>>>7.社群互動

互動原則

社群互動,即是想方設法設計一些規則,調動群成員的積極性,提高群成員的參與度。

社群成敗的關鍵在運營,而運營成敗的關鍵在互動。我們既要制訂一些限制性規定,更要設置一些鼓勵性規則。這種鼓勵性規則,就是社群互動。

在設計互動規則的時候,我們應做到既要最大程度地刺激群成員參與社群活動的積極性,又要最低限度地保證群成員不偏離社群主題。群成員的互動是社群的生命,它貫穿於社群內容生產、內容傳播和商業變現的各環節中。因此,自媒體人在運營社群的時候,應特別注重互動活躍。

互動是社群內容生產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很多社群就規定群成員必須輪流分享內容,這樣既保證了內容生產,又增加了互動,比如乾貨幫社群,每次都邀請不同的嘉賓進行內容分享;

還有王旭川老師的「CCO社群運營官」社群,早上是王旭川主講內容,晚上是學員分享自己的社群實踐案例和心得,學員的活躍度非常高。

而有些社群則通過設計儀式來增強互動,比如現在很多社群的早起打卡儀式;

又如李叫獸研究會社群,定期在每周日的晚上九點到十點之間進行講課,讓學員每周都能保持期待感;

還有我所知道的有一個社群化了的時尚自媒體,要求群成員在三個月的集中學習之後,任意挑選另一名群成員,花1000塊錢給對方進行時尚打扮。這種特意製造出來的儀式感,理論聯繫實際,群成員往往樂此不疲。

互動誤區

我們在設計互動規則的時候,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不能為了活躍而活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杜絕一些非良性活躍的互動。

社群內的一切互動,都是為達成社群目標而進行的,無論是討論、分享、聊天等等,都應該圍繞社群的使命和願景而展開。否則既無意義,還會給社群帶來傷害。

因此,一些第三方小遊戲,我是不主張嫁接到社群活動中來的。就連發紅包,我也認為應當適可而止。還有,在社群內部,最好應禁止灌水閑聊,這對社群成員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而且不利於內容的沉澱。實在有閑聊的需求,社群運營者可以創建多個群,副群用於閑聊,主群則應靜默、保持純潔性,以保證高質量內容的產出。

脫離了社群目標的閑聊、廣告所帶來的不良體驗,大家肯定深有體會。眾所周知,羅輯思維粉絲自發建立起來的很多社群,由於缺乏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不幸淪為廣告群、賣字畫群,早已走向死亡。

>>>>8.社群體系

所謂的社群體系,或者說用戶體系,指的是群成員的分級制度。不是說好的社群媒體是去中心化、群成員共同生產內容的嗎?為什麼又要刻意地去建造層級?

此處用戶體系中的層級制度,跟去中心化的社群之屬性既不矛盾,也沒有任何關聯。我所說的用戶體系,本質上是一種反饋制度,包括獎懲體系、成長體系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建立用戶體系的目的,其實是對群成員在社群中的表現的一種反饋。表現好的給予獎勵,表現不足或者不守規矩的給予懲罰,於是就有了獎懲體系;

先加入社群的,又一直在堅持進步的,他在社群中的成長較快,等級就會較高,反之,成長就會稍慢,等級稍低,如此,便有了成長體系。

可以看出,用戶體系的建設,有助於社群成員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從而鞭策自己正向成長。

比如「我們的詩」社群,群成員每周共同創作一首詩,並在每人的詩句後面署上名字,然後推送到微信公眾號上,文末加上投票,讓粉絲選出最喜歡的詩句,得票前三者,可分享粉絲的打賞,這便是一種獎勵性反饋;

又如V先生的「命題寫作訓練」社群就規定,堅持到最後的成員,意味著經受住了考驗,將被邀請加入「寫作特工團隊」進行高階訓練,而這個團隊集結的是堅持寫作、技能全面、筆力強勁的人,這就是給群成員設立了成長體系;

李叫獸研究會,他會根據學員的表現來打分,一個月後形成不同的學員層級,得分高者可進階至下一階段學習,得分最末者將會被踢出社群。在這裡,既有獎懲機制,又有成長機制,能夠充分調動成員參與社群活動,這便是用戶體系的重要作用。

>>>>9.社群輸出

所謂的社群輸出,指的是我們必須對社群創造的內容進行沉澱、加工,進而將其在社群內外平台進行傳播。與第4點針對粉絲的內容輸出不同,此處社群輸出的本質是內容的傳播。

我們知道,內容沉澱是社群媒體最基礎的環節,它既是吸引用戶形成社群的手段,又是對外輸出形成價值調性的載體。因此,自媒體人必須注重社群內容的沉澱和輸出。

對於社群的建設來說,內容沉澱則是群成員參與社群活動的成果的展示,它是群成員共同創造的結晶。社群內容不同於一般的閑聊灌水,它是更具價值性的東西。

因此,不論是邀請嘉賓來社群中分享產生的內容,還是由群成員共同討論生成的內容,都需要社群運營者進行加工整理,形成優質PGC內容進行沉澱、展示,最終形成良性互動。

比如前文所說的「我們的詩」社群,其將群成員共同創作的詩歌展示到公眾號上,即是在進行內容沉澱和輸出;

而李笑來社群,則會將學員的分享展示出來;

還有主打互聯網運營的「微互動」社群,嘉賓每次的語音分享,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將其整理圖文進行二次傳播。這些都是在進行社群輸出。

綜上所述,要想組建自己的社群媒體,自媒體人應當首先做好觀念上的準備、打造好社群的軟文化,然後掌握一套系統的社群運營方法論。

在打造社群軟文化上,自媒體人應當確立社群的共同願景、明確社群的目標用戶、提煉社群的文化調性、調整原有的內容生產。然後再根據社群軟文化,設計好社群門檻、社群群規、社群互動、社群體系以及社群輸出。

通過這9個環節的工作,掌握一套系統的社群運營方法論,從而將社群媒體的建設落到實處,成功升級為社群媒體。

本文主要是從方法論上對自媒體人如何升級為社群媒體進行了論述,至於具體的案例剖析,我將另撰文探討。社群化是自媒體的一種必然趨勢,社群媒體是自媒體的最好出路。自媒體人應當主動迎合這種趨勢,做時代的弄潮兒。


推薦閱讀:

陳文:如何正確選擇一個價值3萬的頭條商品號?
360眾媒號和封面號,我更看好360眾媒
自媒體新紅利:火山小視頻日入1000,夠奇葩你就來試試
如何成為一名自媒體人?
宜璞第144期:單打獨鬥的自媒體人們必須要知道的事

TAG:社群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