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流通紀念幣」
來自專欄 逸趣雅閣
自1984年發行流通紀念幣以來,深受人們喜愛,三十年來,除了九七的暴炒之外,走的都是較溫和的路,特別發行前幾年,很多人還沒有發現它的收藏投資價值,一直處在「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直到1994年,人們才逐漸認識它的價值,但也只是處於價值初現,理性地慢慢升值,並沒有出現大起大落情況。九六年末到九七年上半年,流通紀念幣出現了瘋狂的暴漲,幾乎消滅了四十元以下的品種,此後便成為沉淪的板塊,一蹶不振,中間雖有數次反彈,畢竟積重難返,無功而折。
其實,流通紀念幣不論從收藏還是從投資角度來看,均是上乘之選,有著別的板塊不可比的優越。
一、袖珍板塊:三十年,只發行不到幾十套,平均每年只有三套左右,這在名目繁多的郵票、金銀幣、磁卡板塊中是沒有的。
二、內容豐富:雖然只有區區幾十套,但題材豐富,政治、人物、環保、動物、文化遺產、民族自治、民俗生肖、體育、國際重要事件等等都有所反映。
三、價格低廉:全套流通紀念幣現在配齊容易,市場價格只有幾千元,只有一枚中檔小型張或一枚偏低價格金幣的價格,凡是工薪階層的人均有能力集全它,而眾多題材的紀念幣中豐富的內涵是一枚小型張或一枚金幣的內容所望塵莫及的。
四、群眾基礎廣泛:八十年代,當時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基本上真正體現了流通功能,不少地方銀行均發放到各商業銀行作為流通使用,也有不少單位作為工資發放,許多人領到工資後放家一放,懶得理它,因此流落民間的不在少數,直到九七暴局,持人散幣的群眾才知道它的價值,就一直保留了下來,紀念幣因此也在百姓中婦孺皆知。
五、穩定性:郵票、磁卡跌破面值的品種比比皆是,與它們相比,流通紀念幣是唯一一個沒有跌破過面值的板塊,幾乎每套新品的發行,市場價格都在面值之上。
六、政策扶持:曾有一段時間,發行部門並不重視紀念幣面世後的發展,放任自流,只不過當作貨幣發行的一個例行工作,但隨著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張,紀念幣的收藏,充當了中國錢幣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這才引起發行部門的重視,從2001年開始,重新理順紀念幣的發行思路,重視題材的開發,增加了文化遺產、民俗生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種,從中體現了政策上決心扶持紀念幣走向市場,倡導收藏的思路。
從以上看出,流通紀念幣不論從收藏角度或者投資角度而言,均是理想的版塊。
推薦閱讀:
※第一次看見古代的錢幣竟然是這麼鑄造的
※紙幣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紙幣上的國家地圖
※銀幣收藏價值一路飆升,看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如何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