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梁啟超先生在清華開的國學課,愧殺多少今天的「國學大師」
來自專欄 人丑就該多讀書
很多朋友都在問:想要讀點國學,應該讀什麼書,怎麼讀呢?
之前為大家推薦過一份我認為最好的國學入門書單,是梁啟超先生在 1923 年為即將留學海外的清華學子列出的國學書單。
陳章魚:最適合你的國學書單: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當時我還在想,梁啟超先生只給了書單,但是沒有詳細介紹讀國學的方法,這個太遺憾了。
後來我發現,其實是有的。
同樣是 1923 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開設一門名叫「群書概要」的課程,為大家講解中國最基本的典籍,包括《論語》《孟子》《史記》《左傳》《詩經》《楚辭》等。梁啟超先生的課堂講義,後來被整理成書,叫做《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中華書局的梁啟超《讀書指南》,天津古籍出版社的《梁啟超談讀書》,都收錄了《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在自序中,梁啟超先生說:
我想,一個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中國人,對於本國極重要的幾部書籍,內中關於學術思想者若干種,關於歷史者若干種,關於文學者若干種,最少總應該讀過一遍。
但是,生當今日而讀古書,頭一件,苦於引不起興味來。第二件,苦於沒有許多時間向浩如煙海的書叢中埋頭鑽研。第三件,就令耐煩費時日勉強讀去,也苦難得其要領。因此,學生們並不是不願意讀中國書,結果還是不讀拉倒。想救濟這種缺點,像「要籍解題」或「要籍讀法」一類書,不能不謂為適應於時代迫切的要求。我這幾篇雖然沒有做得好,但總算在這條路上想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
可見,梁啟超先生試圖為新時代的學生們,找到一條讀古書的「快行道」。
這一篇就將梁啟超先生講解《論語》和《孟子》的內容,分享給大家。講義中不僅詳細介紹了《論語》《孟子》,還附帶講解了《大學》《中庸》《孝經》《孔子家語》等書,大家一方面可以由此更深入的了解儒家經典著作,一方面也能由此學到梁啟超先生介紹的讀書方法。
梁啟超先生介紹的讀書方法,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先進的。
讓我感覺特別難得的,有三點。
第一點,讀古書首先要辨偽。
《論語》《孟子》,都可以說是古代學人奉為至寶,是最尊敬的書,甚至帶有一點宗教的崇敬意味。可是梁啟超先生,從文獻的角度,建議我們,讀書之前,首先要先區分哪些內容是當時所作,哪些內容是後人的偽造,或者因為其他原因混進去的。
比如《論語》,他提出因為古代用竹簡,傳抄收藏都不方便,所以很多人會在篇末空白處,記一些其他文字,本人不過為省事,未必有意作偽。到後來傳抄,就混入正文。
那麼在讀書之前,就先要將這些偽內容剔除出去。
這一點,在今天還是非常寶貴,按說經過這麼多年,文獻的發掘、整理、研究、總結,其實這些工作,不應該是國學入門者來做的,應該出版社將這本書出版時,就已經整理好。可是很多出版社,很多講國學的老師,還認為只要放在《論語》里的,就是孔子說的話,甚至有些版本,還以「一字不改」作為賣點,所以我們對於國學,其實和將近 100 年前,並沒有太多進步。
可見,辨偽的觀念,更深入人心才好。
第二點,自己設定主題,將書打散來看。
在談到讀《論語》方法時,梁啟超先生的建議,是將論語打散來看。他為《論語》總結出了八個不同的主題,他建議大家在讀《論語》時,按照每種分類,自己歸類,整理一遍論語的內容。
進一步的,他建議大家可以自己設定主題,從《論語》中找到相應內容來做主題閱讀,比如什麼叫「仁」、什麼是孔子心中「君子」的概念。
再進一步,他建議大家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那就是寫一篇關於孔子的傳記,或是孔子學術理念的大綱,以此來帶動對論語的閱讀。
這樣的讀書方法,放到今天仍然十分先進。做主題閱讀,利用輸出帶動輸入,以及將書籍打散,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拼接,這都是今天很多人向大家推薦的讀書方法,而早在當時,梁啟超先生就已經在推廣這些理念。
而且很多其他書籍,他也建議大家用專題寫作的方法,主動設定主題,打散書中內容,自己重新組織。
比如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中,談到《資治通鑒》時
若苦幹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
談到「二十四史」時
就事分類而摘讀志。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則讀《平準書》、《食貨志》;欲研究音樂,則讀《樂書》、《樂志》;欲研究兵制,則讀《兵志》;欲研究學術史,則讀《藝文志》、《經籍志》,附以《儒林傳》;欲研究宗教史,則讀《北魏書·釋老志》(可惜他史無之)。每研究一門,則通各史此門之志而讀之,且與《文獻通考》之此門合讀。當其讀時,必往往發現許多資料散見於各傳者,隨即跟蹤調查其傳以讀之。如此引申觸類,漸漸便能成為經濟史、宗教史等之長編,將來薈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梁啟超先生的主張,是自己的思考、實踐更重於背誦、記憶。
決非徒恃記誦或考證,最要是身體力行,使古人所教變成我所自得
這樣,才是真正能激發主動性的閱讀,也才能真正藉助書籍給我們帶來改變。
之前曾經看過一位所謂國學大師講《論語》,他說《論語》中間每一篇、每一句的編排,實際都是有很深的哲理在裡邊,上下有極深的關聯,必須堅持從前往後,一字一句來讀。
看完真的是嘆一口氣,把讀書變成念經,怕是把梁啟超先生都要氣活過來了。
第三點,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讀書。
四書的地位,在古代被捧得越來越高,尤其是明清科舉,所有題目都出自四書之中,質疑書中的內容,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禁忌。
而到了民國時代,梁啟超先生,首先就建議大家把這些書從神壇上搬下來,用更客觀平實的角度來對待。
他既承認了《論語》《孟子》這些書的思想價值,但也給我們指出了其中的局限和不足。
比如談到《孟子》,他就說《孟子》中關於史實的部分,是沒有太多歷史價值的。
因當時傳說,多不可信,而孟子並非史家,其著書宗旨又不在綜核古事,故凡關於此項之記載及批評,應認為孟子借事明義,不可當史讀。
而書中孟子批評其他學派的內容,我們不僅不需要跟著附和,反過來,還可以去研學那些學派的學術價值。
孟子辟異端,我輩不必隨聲附和。然可從書中發見許多「異端」的學說,例如楊朱、許行、宋牼、陳仲子、子莫、白圭、告子、淳于髡等,其書皆不傳,且有並姓名亦不見於他書者。從《孟子》書中將其學說摭拾研究,便是古代學術史絕好資料。
提到《大學》《中庸》這兩篇,梁啟超先生肯定他們是有價值的篇目,但是直言,將這兩篇和《論語》並列,或者作為儒學的最重要的「心法」,其實是捧得太高了。
由吾儕觀之,此篇不過秦、漢間一儒生之言,原不值如此之尊重而固守也。
至於《孝經》《孔子家語》,梁啟超先生更是直言「萬不可讀」。
這樣的方法,我認為才是一個客觀的態度。國學不是鐵板一塊,胡適先生說,國學裡有「國粹」,也有「國渣」。
對我們來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是更有益的閱讀態度。
反過來看,現在太多人又把國學捧回到神壇上,不加辨別地崇拜古代的書籍和文字,所以才有像《弟子規》這樣放到今天連雞湯文都比不上的低質書,竟然被當做了經典。
所以如果我們能像梁啟超先生一樣,用一個更嚴格挑剔的標準來評價這些古籍,才能真正將好的捧出來,把壞的假的扔出去。
由這三點大家就能看到,梁啟超先生為清華學生介紹的學習國學的方法,放到今天,依然是先進的,所以建議大家好好閱讀這篇文章,並且將其中好的方法,應用到讀書中。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論語》 《孟子》
(附論《大學》《中庸》《孝經》及其他)
總說
《論語》《孟子》兩書,近人多呼為「經書」,古代不然。漢儒對於古書之分類,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藝」,亦謂之「六經」,實為古書中之最見寶貴者。次則名為「記」或「傳」,乃解釋或補助諸經者,《論語》即屬此類。又次則為諸子,乃於六經之外別成一家之言,《孟子》即屬此類。故《論》《孟》兩書,在漢時不過二三等書籍。然漢文帝時已將此二書置博士,是曾經特別崇重,然不久亦罷。六朝、隋、唐以來,《論語》研究尚盛,《孟子》則亦儕於諸子之列耳。自宋儒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合諸《論》《孟》,稱為「四書」,明清兩代,以八股取士,試題悉出「四書」,於是「四書」之誦習,其盛乃駕「六經」而上之。六七百年來,數歲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書」為主要讀本,其書遂形成一般常識之基礎,且為國民心理之總關鍵。
《論語》編輯者及年代
《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據此,則謂《論語》直接成於孔子弟子之手。雖然,書中所記如魯哀公、季康子、子服、景伯諸人,皆舉其謚,諸人之死皆在孔子卒後。書中又記曾子臨終之言,曾子在孔門齒最幼,其卒年更當遠後於孔子。然則此書最少應有一部分為孔子卒後數十年七十子之門人所記無疑。書中於有子、曾子皆稱「子」。全書第一章記孔子語,第二章即有子語,第三章記孔子語,第四章即曾子語,竊疑纂輯成書當出有子、曾子門人之手,而所記孔子言行,半承有、曾二子之筆記或口述也。
《論語》之真偽
先秦書贗品極多,學者最宜慎擇。《論語》為孔門相傳寶典,大致可信。雖然,其中未嘗無一部分經後人附益竄亂;大抵各篇之末,時有一二章非原本者。蓋古用簡書,傳抄收藏皆不易,故篇末空白處,往往以書外之文綴記填入,在本人不過為省事備忘起見,未必有意作偽。到後來輾轉傳抄,則以之誤混正文 。周秦古書中似此者不少,《論語》中亦有此例。如《雍也篇》末「子見南子」章,《鄉黨篇》末「色斯舉矣」章,《季氏篇》末「齊景公」章,《微子篇》末「周公謂魯公」、「周有八士」章,皆或與孔門無關,或文義不類,疑皆非原文。
然此猶其小者。據崔東壁(述)所考證,則全書二十篇中末五篇——《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皆有可疑之處。因漢初所傳有「魯論」、「齊論」、「古論」之分,篇數及末數篇之篇名各有不同,文句亦間互異,王莽時佞臣張禹者合三本而一之,遂為今本。此末五篇中,最少應有一部分為戰國末年人所竄亂。其證據:
一,《論語》通例,稱孔子皆曰「子」,惟記其與君大夫問答乃稱「孔子」。此五篇中,屢有稱「孔子」或「仲尼」者。
二,《論語》所記門弟子與孔子對面回答,亦皆呼之為「子」。對面呼「夫子」,乃戰國時人語,春秋時無之,此五篇中屢稱「夫子」。
三,《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云云,考冉有、季路並無同時仕於季氏之事。
四,《陽貨篇》記「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云云,考弗擾叛時,孔子正為魯司寇,率師墮費,弗擾正因反抗孔子政策而作亂,其亂亦由孔子手平定之,安有以一造反之縣令而敢召執政?其執政方督師討賊,乃欲應以召,且雲「其為東周」,寧有此理!
由此言之,《論語》雖八九可信,然其中仍有一二出自後人依託,學者宜分別觀之也。
《論語》之內容及其價值
《論語》一書,除前所舉可疑之十數章外,其餘則字字精金美玉,實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其書編次體例,並無規定;篇章先後,似無甚意義;內容分類,亦難得正確標準。略舉綱要,可分為以下各類。
一,關於個人人格修養之教訓。
二,關於社會倫理之教訓。
三,政治談。
四,哲理談。
五,對於門弟子及時人因人施教(注重個性的)問答。
六,對於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評。
七,自述語。
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門人誦美孔子之語。
第一二項,約佔全書三分之二,其餘六項約合佔三分之一。第一項人格修養之教訓,殆全部有歷久不磨的價值。第四項之哲理談,雖著語不多,而皆淵淵入微。第二項之社會倫理,第三項之政治談,其中一部分對當時階級組織之社會立言,或不盡適於今日之用,然其根本精神,固自有俟諸百世而不惑者。第五項因人施教之言,則在學者各 自審其個性之所近所偏,而藉以自鑒。第六項對人的批評,讀之可以見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第七項孔子自述語及第八項別人對於孔子之觀察批評,讀之可以從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論語》全書之價值大略如此。要而言之,孔子這個人有若干價值,則《論語》這部書,亦連帶的有若干價值也。
讀《論語》法
吾儕對於如此有價值之書,當用何法以善讀之耶?我個人所認為較簡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第一,先注意將後人竄亂部分剔出,以別種眼光視之,免使朦朧真相。
第二,略依前條所分類,將全書纂抄一過,為部分的研究。
第三,或作別種分類,以教義要點――如論「仁」、論「學」、論「君子」等為標準,逐條抄出,比較研究。第四,讀此書時,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傳或孔子學案。一面讀一面思量組織法且整理材料,到讀畢時自然能極徹底極正確的了解孔子了。
第五,讀此書時,先要略知孔子之時代背影。《左傳》、《國語》實主要之參考書。
第六,此書文義並不艱深,專讀白文自行抽繹其義最妙。遇有不解時,乃翻閱次條所舉各注。
右所學者,為本書上智識方面之研究法。其實我輩讀《論語》之目的,還不在此。《論語》之最大價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養。修養人格,決非徒恃記誦或考證,最要是身體力行,使古人所教變成我所自得。既已如此,則不必貪多務廣,果能切實受持一兩語,便可以終身受用。至某一兩語最合我受用,則全在各人之自行領會,非別人所能參預。別人蔘預,則已非自得矣。要之,學者苟能將《論語》反覆熟讀若干次,則必然睾然有見於孔子之全人格,以作自己祈向之准鵠。而其間亦必有若干語句,恰與自己個性相針對,讀之別有會心,可以作終身受持之用也。《論語》文並不繁,熟讀並不費力,吾深望青年勿蔑此家寶也。
《論語》注釋書及關係書
《論語》注釋,有漢鄭康成《注》,已佚,近人有輯本。有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義疏》,現行《十三經註疏》所載者即是。但其中要語,多為後人新疏所以采,不讀亦得。為便於學者計,列舉以下之注釋書及關係書各種。
一、宋朱熹《論語集注》、《論語或問》
《集注》簡而明,最便讀者,但其中有稍涉理障處。《或問》時於《集注》外有所發明。
二、清戴望《論語注》
此書亦簡明,訓詁視朱注為精審。但多以公羊家言為解,穿鑿附會,間亦不免。
三、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最精博,但太繁,非專家研究者不必讀。
四、清顏元《四書正誤·論語之部》
此專正朱注之誤也,可見習齋一家學說。
五、清焦循《論語通釋》
此書將《論語》教義要點分類研究。其方法最可學。
六、清阮元《揅經堂集》中《論語論仁解》
此書一短篇文,專取論語言「仁」之一部抄下,通貫研究。其方法可學。
七、清崔述《洙泗考信錄》附《余錄》
此書為最謹嚴之孔子傳,其資料十九取自《論語》。辨《論語》竄亂之部分,當略以此書所疑者為標準。
以上說《論語》竟。
《孟子》之編纂者及篇數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岐《孟子題辭》云:「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問答,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宇。」據此則漢儒傳說,皆謂此書為孟子自撰。然書中稱時君皆舉其謚,如梁惠王、襄王、齊宣王、魯平公、鄒穆公皆然,乃至滕文公之年少亦旨如是。其人未必皆先孟子而卒,何以旨稱其謚?又書中於孟子門人多以「子」稱之,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細玩此書,蓋孟子門人萬章、公孫丑等所追述,故所記二子問答之言最多,而二子在書中亦不以子稱也。其成書年代雖不可確指,然最早總在周赧王十九年(西紀前二九六)梁襄王卒之後,上距孔子卒一百八十餘年,下距秦始皇並六國七十餘年也。
今本《孟子》七篇,而《漢書·藝文志·儒家》云:「孟子十一篇。」應劭《風俗通·窮通篇》亦云然。趙岐題辭云:「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人依放而托也。」據此,知漢時所流傳者,尚有外書四篇,與今七篇混為一本。趙邠卿(岐)鑒定為贗品,故所作《孟子章句》,惟釋七篇。此後趙注獨行,而外篇遂廢。後人或以為惜,但吾儕頗信邠卿鑒別力不謬,其排斥外篇,不使珷亂玉,殆可稱孟子功臣。今外篇佚文,見於《法言》、《鹽鐵論》、《顏氏家訓》、李善《文選注》……等書有若干條,經近人輯出,誠有如邠卿所謂「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也。至明季姚土粦所傳《孟子外書》四篇,則又偽中出偽,並非漢時之舊,更不足道矣。
《孟子》之內容及其價值
孟子與荀卿,為孔門下兩大師。就學派系統論,當時儒、墨、道、法四家並峙,孟子不過儒家一支流,其地位不能比老聃、墨翟。但孟子在文化史上有特別貢獻者二端:
一、高唱性善主義,教人以自動的擴大人格。在哲學上及教育學上成為一種有永久價值之學說。
二、排斥功利主義。其用意雖在矯當時之弊,然在政治學社會學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
其全書要點略如下:
一、哲理談。窮究心性之體相,證成性善之旨。《告子》上下篇,《盡心》上篇,多屬此類。
二、政治談。發揮民本主義,排斥國家的功利主義,提出經濟上種種理想的建設。《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全部皆屬此類,其餘各篇亦多散見。
三、一般修養談。多用發揚蹈厲語,提倡獨立自尊的精神,排斥個人的功利主義。《滕文公》、《告子》、《盡心》三篇最多,余篇亦常有。
四、歷史人物批評。借古人言論行事,證成自己的主義。《萬章》篇最多。
五、對於他派之辯爭。其主要者如後儒所稱之辟楊、墨。此外如對於告子論性之辨難,對於許行、陳仲子之呵斥,對於法家者流政策之痛駁等皆是。
六、記孟子出處辭受及日常行事等。
右各項中,惟第四項之歷史談價值最低。因當時傳說,多不可信,而孟子並非史家,其著書宗旨又不在綜核古事,故凡關於此項之記載及批評,應認為孟子借事明義,不可當史讀。第五項辯爭之談,雙方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未可偏執一是。第二項之政治談,因時代不同,其具體的制度自多不適用,然其根本精神固有永久價值。餘三項價值皆極高。
讀《孟子》法
讀《論語》、《孟子》一類書,當分兩種目的:其之為修養受用,其一為學術研究。為修養受用起見,《論語》如飯,最宜滋養;《孟子》如葯,最宜祓除及興奮。讀《孟子》,第一,宜觀其砥礪廉隅,崇尚名節,進退辭受取之間竣立防閑,如此然後可以自守而不至墮落。第二,宜觀其氣象博大在,獨往獨來,光明俊偉,絕無藏閃。能常常誦習體會,人格自然擴大。第三,宜其意志堅強,百折不回。服膺書中語,對於環境之壓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觀其修養下手工夫簡易直捷,無後儒所言支離、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為修養最適當之書,於今日青年尤為相宜。學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語熟誦,或抄出常常閱覽,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識」中,則一生做人基礎可以穩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學術的研究,方面極多,宜各隨興味所注,分項精求。惟每研究一項,必須對於本書所言徹頭徹尾理會一番,且須對於他書有關係的資料博為搜采參核。試舉數例。
一、如欲研究孟子哲學,必須先將書中所謂性、所謂心、所謂情、所謂才、所謂義、所謂理……種種名詞,仔細推敲,求得其正確之意義。復又須貫通全書,求得某幾點為其宗旨之主腦,然後推尋其條理所由衍出。又須將別派學說與之對照研究,如《荀子》、《春秋繁露》等書,觀其所自立說,及批駁《孟子》者何如。
二、欲研究孟子之政治論,宜先提挈出幾個大綱領――例如民本主義、統一主義、非功利主義等等,觀其主張之一貫。又須熟察時代背景,遍觀反對派學說,再下公正的批評。
三、孟子辟異端,我輩不必隨聲附和。然可從書中發見許多「異端」的學說,例如楊朱、許行、宋牼、陳仲子、子莫、白圭、告子、淳于髡等,其書皆不傳,且有並姓名亦不見於他書者。從《孟子》書中將其學說摭拾研究,便是古代學術史絕好資料。
四、將本書所載孟子所見之人所歷之地及其行事言論鉤稽排比,可以作一篇極翔實的孟子小傳。
以上不過略舉數例,學者如有研究興味,則方面尚多,在各人自擇而已。
《孟子》之注釋書及關係書
最古之《孟子》注釋書為東漢趙岐之《孟子章句》,且每章綴以章指,其書現存。全文見焦循《孟子正義》中,今不另舉。
一、宋朱熹《孟子集注》
性質及價值皆同《論語集注》。
二、清焦循《孟子正義》
考證最精審,且能發明大義。現行各註疏未有其比。
三、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此書乃戴氏發表自己哲學意見之作,並非專為解釋《孟子》。但研究孟子哲學, 自應以此為極要之參考品。
四、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內《孟子》之卷
此卷將《孟子》全書拆散而比觀之,所發明不少。其治學方法最可學。
五、清崔述《孟子事實錄》
此書為極謹嚴孟子小傳。
以上說《孟子》竟。
附論《大學》《中庸》
《大學》、《中庸》本《小戴禮記》中之兩篇。《禮記》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其著作年代,或在戰國末或在西漢不等,其價值本遠在《論》、《孟》下。自宋程正叔抽出此二篇特別提倡,朱晦庵乃創為四子書之名。其次序:一、《大學》,二、《論語》,三、《孟子》,四、《中庸》。於是近七八百年來,此二篇之地位驟高,幾駕群經而上之。斯大奇矣!
區區《大學》一篇,本不知誰氏作,而朱晦庵以意分為經、傳兩項。其言曰:「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然而皆屬意度,羌無實證。晦庵又因其書有與自己理想不盡合者,乃指為有錯簡,以意顛倒其次序。又指為有脫漏,而自作《補格致傳》一章。此甚非學者態度所宜出也。而明清兩朝,非惟以《大學》儕諸經,且幾將朱氏《補傳》與孔子之言同視矣。中間王陽明主張「大學古本」,對於朱氏所改所補而倡異議,然重視《大學》之觀念,迄未稍變。惟清初有陳乾初(確)者,著《大學辨》一篇,力言此書非孔子、曾子作,且謂其「專言知不言行,與孔門教法相戾」。此論甫出,攻擊蜂起,共指為非聖無法,後亦無人過問。自此書列於《四書》之首,其篇中「致知格物」四字,惹起無數異說,辨難之作,可汗十牛。然以此為孔子教人入德之門,非求得其說不可。由吾儕觀之,此篇不過秦、漢間一儒生之言,原不值如此之尊重而固守也。
《中庸》篇,朱晦庵謂「子思作之以授孟子」。其言亦無據。篇中有一章襲孟子語而略有改竄。據崔東壁所考證,則其書決出孟子後也。此篇論心論性,精語頗多,在哲學史上極有價值。
要而論之,《大學》、《中庸》不失為儒門兩篇名著,讀之甚有益於修養。且既已人人誦習垂千年,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分,故今之學者,亦不可以不一讀。但不必尊仰太過,反失其相當之位置耳。
附論《孝經》
《孝經》自漢以來,已與《論語》平視,今且列為「十三經」之一。共傳「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以為孔子手著書即此兩種。其實此二語出自緯書,純屬漢人附會。「經」之名,孔子時並未曾有,專就命名論,已足征其妄。其書發端云:「仲尼居,曾子侍。」安有孔子著書而作此稱謂耶?書中文義皆極膚淺,置諸《戴記》四十九篇中猶為下乘,雖不讀可也。
附論其他關於孔子之記載書
記載孔子言論行事之書惟《論語》為最可信,其他先秦諸子所記,宜以極嚴冷謹慎之態度觀之。蓋凡一偉大人物,必有無數神話集於其身,不可不察也。今傳《孔子家語》、《孔叢子》兩書,皆晉人偽作,萬不可讀。有《孔子集語》一書,乃宋人採集群書言孔子事者,大半誣孔子而已。學者誠誦法孔子,則一部《論語》終身受用不盡,「豈買菜也,而求添乎?」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
※逍遙遊3-情緒獨立
※如何讀中國歷代史書(一)
※文化、修養和教養三者是怎樣的關係?
※《周易》入門之六:蓍草演算篇
※儉能厚德載物,奢必墮落自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