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讓孩子更優秀

做家務讓孩子更優秀

來自專欄 牧野繁花

為了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們都不遺餘力的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愛。

曾經有一個朋友抱怨:「為了給5歲的寶寶提供最好的早期教育,她給孩子報了4個興趣班。」為了節省時間,穿衣、疊被、系鞋帶這些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全部由她代勞,當然孩子也不用承擔家裡的任何家務。「孩子還小,也不需要他幫忙做家務。他這個年齡,只要多學些畫畫、唱歌、看繪本這些有用的知識就好了,不用耽誤時間做家務。」

但是孩子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上了這麼多興趣班,卻沒有學到什麼「知識」。

興趣班裡的老師經常反映「孩子畫畫的時候,畫筆都不拿,就大喊老師『我不會』。」「跳舞還沒有做幾個動作,就開始喊累,坐在地上休息。」

孩子的種種退縮表現和畏難情緒,表現出了自信心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剝奪了服務自己、服務他人的機會,同時也被剝奪了對生活深刻的認知。

早期教育目的是為了在童年期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信念,養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這些不一定是要通過參加興趣班學習。

在家裡,父母們通過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來,就是在給孩子好的教育。

生活自理提升孩子自信心

如果在孩子3歲後,父母繼續為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在剝奪孩子發展責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識的機會。

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接受家人的服侍的時候,他會理所當然的覺得父母也應該替他們學習。

當孩子經常有意識地說「媽媽,請幫我系鞋帶」時,潛意識裡通過這個行為想要說的是:「既然你都替我系鞋帶了,也替我學習吧。」

經常說「我不會」以及「做給我看」的孩子,實際上是在要求大人「你替我做」。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大可能培養出對自我能力的信心。

沒有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學校里學得好,也不大可能培養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

父母需要知道,孩子在童年期形成的信念會影響他的一生。

一旦孩子形成了「爸爸媽媽可以替我做」的信念,在長大後要想改變會很困難。童年時代形成的信念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就變成了他的「人生藍圖」。

曾經有一所小學的心理諮詢老師,和許多難以適應小學學習的孩子交談過。她總是會問這些孩子,「早上誰幫你穿衣服?」孩子們的回答,總是有別人仍然在承擔著幫他們穿衣服的責任。如果不是媽媽或爸爸,就是哥哥和姐姐。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為後續的學習做好準備。

不同年齡孩子生活自理力培養:

9-24個月

自己拿湯匙吃飯

2-3歲

自己洗手、洗臉、使用馬桶、刷牙、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

3-4歲

自己會穿脫衣服、疊衣服、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洗衣籃

4-5歲

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會拉拉鏈、系鞋帶,自己掛毛巾,整理牙具

5-6歲

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疊被子,簡單收拾房間

做家務培養孩子責任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近半數(46.7%)父母經常會代替孩子勞動;41.4%的父母明確認為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

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務,其目的不是為父母分憂解勞,而是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和培養,是家長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讓孩子做家務,是我們對孩子從身體到心靈的一系列培養,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

美國哈佛大學對456個孩子跟蹤調查,20年後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差別很大:失業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 20%,愛做家務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孝心,從不做家務的孩子很難有責任感,也很難有孝心。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通過長達20年的數據收集得出結論,從3到4歲的低齡階段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到了青年時期會反映出在教育程度、職業道路和人際關係上的成功。

斯坦福大學本科新生指導中心前主任朱莉·林斯科特·海姆斯在她出版的新書《如何養育成人》中表示,家務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自治力和毅力,而這些都是成長為成年人的必需能力,如果不給孩子做家務,則剝奪了他們對於社會與工作的認知以及在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感的權利。

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適當地分擔家務,參與到家庭日常勞動中,有助於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

孩子長大後,他就會養成自然的行為傾向,為自己、為他人做出更多貢獻,分擔更多的責任。

適合不同年齡孩子的家務:

9-24個月

把臟尿布扔到垃圾箱

2-3歲

把垃圾放到垃圾箱,幫父母拿取東西,掛衣服,澆花

3-4歲

喂寵物,把疊好的衣服放回衣櫃

4-5歲

飯前準備餐桌,飯後收拾餐桌

5-6歲

擇菜、洗米、掃地、擦桌子、洗自己的小件衣物、洗碗,幫忙收拾打包出行物品

為了讓孩子輕鬆的,持久地養成做家務這個好習慣,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有耐心,多鼓勵,少責備:對父母來說,剛開始時與其說是讓孩子幫忙,還不如說是給父母增加負擔。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讓他們發揮自信去獨立完成某件工作。

2、從易到難: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各年齡的幼兒動作技巧、認知程度、體力、耐力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家務的要求,應視孩子能力範圍,不宜超過,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產生抗拒和畏懼。

3、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給孩子提供一份他能夠做的家務清單,讓他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定期調換,避免孩子感到乏味,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

4、陪伴孩子一起做家務,並給孩子做示範: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直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

家務遊戲開發孩子智力

幹家務不僅有助於培養責任感,對兒童的動作技能和認知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對孩子而言,做家務也是一種遊戲,在家務遊戲的過程中,孩子的各項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幫助孩子練習動作技能

在2歲的幼兒時期,家務遊戲是鍛煉手部精細運動能力,增強認知的好方法。

比如收拾玩具,把玩具和書放到合適的位置,能夠讓孩子更直觀地體會到空間關係,大腦更活躍。

疊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可以鍛煉到大肌肉。

收放餐具,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提高孩子思維力

做家務提高孩子的分類和收納的意識、專註力、模仿能力。

比如,物品分類收納,洗衣服要按內外衣和不同顏色分類,不僅代表了井井有條的生活方式,也鍛煉了分類歸納的能力。

生活物品需要分類歸納才能理清,學習知識也要分類歸納才能融會貫通。

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未來孩子在安排做作業和玩耍時會更有條理,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

提高孩子審美力

做家務還是一種審美訓練。

3-6歲的兒童已經可以做一些稍微複雜的需要技巧的家務了,比如選擇自己的服裝搭配,穿完的衣服要怎麼分類洗,怎麼曬,怎麼摺疊,如何收納。

鍛煉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剛開始學習做家務,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父母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成人的做法,成人也可一步一步地進行示範講解。

讓孩子通過模仿父母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讓孩子參與做飯,就像做實驗,整個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觀察、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推薦閱讀:

聊爸:2-3歲的寶寶脾氣大無理取鬧?哈哈~其實他們也很可愛喔
酒桌上的這九句話經驗,讓孩子一生受用
同學們,這是一道送命題
劉德華女兒從出生一直吃素!是該教你寶寶如何吃素!
寶寶睡覺為什麼是投降式?

TAG:家庭教育 | 早教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