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讀書心得
05-21
《巨嬰國》讀書心得
推薦閱讀:
《巨嬰國》讀書心得
◆內容簡介(豆瓣) 《巨嬰國》是201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系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本書是他迄今為止最重要作品。武志紅髮現,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在本書中,作者透徹地呈現和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鬱等一系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作者說,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本書以顯微鏡式的微細與精確呈現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優美的文筆、對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關懷,又令本書散發出溫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聲來鼓勵每個人看到自己內在的負面能量,活在流動之中,擁抱內心的嬰兒,從而活出豐盛的自己。 ◆作者簡介 (豆瓣) 武志紅1974年生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資深心理諮詢師,著有十多部心理學著作,一直致力於解讀中國人的獨特心理。◆目錄
推薦序:傳道者志紅/ 曾奇峰/1自序/11/ 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45/ 巨嬰心理:共生145/ 中國式好人185/ 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341/ 孝就是順397/ 無回應即絕境433/ 從龍成為人後記/477
◆讀書心得 續讀完武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緊接著順勢把他的另一本今年的力作《巨嬰國》讀完…… 這本書在上一期羅輯思維節目《你是巨嬰嗎?》重點圍繞其介紹與展開,其中的內容在閱讀前還是心中有數的,應該說這是一本無論是角度還是觀點都是非常新穎的書…… 關於我們中國人的很多國民劣根性遭到過各種形式的批判,而我覺得,武老師的用詞是最標新立異的,他認為,我們國人的心智大多都處在6個月的嬰兒期,所以這樣的人被喻為「巨嬰」,而「巨嬰」的國度就叫做「巨嬰國」。何出此言?因為據作者觀察,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和6個月的嬰兒一樣——「母嬰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母嬰共生」 「母嬰共生」是說嬰兒和母親,而成人還奉行這個思維模式就叫「病態共生」,這是說我們中國家庭與人之間的邊界分不清楚,糨糊邏輯。比如:我的事就是你的事兒,你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們的關係我要管,我們的關係你也要處理;我,就等於我們;你,你就等於你們。比如老婆要是跟小姑子之間鬧點矛盾,她回家就要找丈夫的毛病,你就代表你們嘛;糨糊邏輯,就是我們之間完全沒有秘密,要共享所有賬戶、密碼等等,甚至連時間上額邊界都沒有,夫妻一吵架,陳芝麻爛穀子全部都兜出來,而因為「共生」關係帶來的種種問題,叫做「共生絞殺」!「病態共生」,在國人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如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拒絕AA制、以己度人、統一思想…… 其實,「病態共生」我們可以理解成為不分彼此、互相佔有、拒絕獨立、共進共退、同生共死,客觀的說,我們不能說「共生」關係就是錯的,一個團隊、一個家庭,當然要同甘共苦、肝膽相照、相互合作,而「團隊精神」理解成「共生」的話,我們國人是否真的做得很好了嗎?「各有各的小算盤」、「自私利己」、「各懷鬼胎」這些詞語難道不是「共生」的反面嗎? 我們的文化中的確有很多不好甚至極端的「共生」思想,主要體現在「依賴」、沒有獨立意識、互相騷擾、束縛自由、壓抑自我等等,這也許真是因為我們幾乎一直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有關,統一、統一、再統一!親情、友情、愛情的高度黏合,讓彼此有了更好的相互依存感、親密感、溫情感、人情味,同時,也更容易造成相互之間期望值過高、互相傷害的傷口更深、互相的干涉與要求的情況更多。我覺得「共生」並不可怕,因為我們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相互依存、互相幫助、共同合作,十分正常,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什麼情況下「共生」、什麼情況下可以選擇「獨立」些,拿AA制來說,追其根源是因為我們與西方人的飲食與烹飪習慣差異造成的,西方人大多都是份餐,自己點自己的東西,你要貴一點的我要便宜點的,反正都是自己吃,最後結賬,各自掏各自的錢十分清晰,我們都是一盤一盤的菜上上來大家一起吃,真的很難說清楚誰吃得貴了些、誰吃了便宜些的,那可能有人說「那就總數除以人頭嘛,這還不簡單」,其實,這種看似公平的辦法有時候往往不公平,比如我看見海鮮就想吐,大家非得要去搞一場海鮮大餐搞出個幾大千,我本來就如坐針氈的筷子都動不了,最後還要叫大家一起AA,這肯定有失公平,另一種可能是,一幫男男女女吃飯,男的喝酒女的不喝,最後喝酒的錢比吃飯的錢還要多,讓女士們A是否有些過分了?其實,中國人不AA制,是有很多道理的,一方面實在是不方便A,另一方面是以輪流買單的形式達到整體上的公平又不失人情味,你要知道我們這個國度吃的東西何止萬千,每個人的口味又大相徑庭,光是要民主的商量吃什麼就很難,如果大家意見不同反而增加了矛盾產生的可能,而請客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這個問題,反正就是出錢的人說了算、點菜也基本是東道主來辦,這樣就巧妙的避免了一群朋友為「吃什麼」而爭論甚至產生間隙,你能說這種「共生」不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嗎?
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種「共生」是極其容易出問題的,那就是「搭夥做生意」,中國早就有句古話勸告大家這種「共生」風險極大——十搭夥九扯皮,這可能是朋友分道揚鑣的第一「殺手」。本來嘛,覺得好朋友志同道合、又知根知底、相互信任,一起共同開創美好未來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而且創業本來就是有風險的,有個朋友一起並肩前行更能夠「壯膽」,相互有個照應、抱團取暖。但問題在於,「搭夥做生意」本來就是一種需要拋開人情味的事情,和一個陌生的、但互有利益需求的人,發現什麼問題就說什麼問題,甚至還會把自我保護做到最佳,雙方都很清楚需要在彼此身上找到可以利己的東西、利益讓大家走到一起那大家就只談利益,雙方都在做同一個遊戲——那就是在有限範圍內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沒有人情、只有利益,這個遊戲規則清清楚楚,最後即便分家也清清楚楚、沒有什麼情感上的損失。然而,朋友之間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是將兩個遊戲規則放在同一個棋盤來玩,一個叫利益規則、一個叫人情規則,利益規則是需要高度利己的、而人情規則卻是需要利他的,當二者攪成一團就可想而知會出現什麼事情了,出了問題礙於情面不說、分錢不合理礙於情面不說、出力不均礙於情面不說,然後就像一個氣球一樣越吹越大、最終爆炸,將朋友間的感情炸得煙消雲散。所以,這種「共生」形式需要很大的「技術含量」,要求之高,遠高於結婚的兩口子、大家庭的親戚「共生」關係,這是我理解當中最高難度的一種「共生模式」,當然,一旦成功往往能傳為一段佳話。 「全能自戀」 其實這一條根據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六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這是嬰兒和巨嬰的最核心心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複雜難處,這是最根本的。」 ◎(原書)「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巨嬰們都在爭奪唯一說了算的話語權,一旦佔據了這個話語權,就會要求共同體內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這一點能實現時,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當這一點被打破時,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如上所述,中外皆同、不分彼此,這個問題不是只出現在我們中國人身上的,它還有幾個名詞叫「權利慾、控制欲、駕馭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為什麼要往高處走?就是為了能控制更多的東西,人為什麼要賺錢?就是因為錢越多、能掌握的東西就越多。我對「自戀」的理解是「自以為是」,就是客觀上明明沒有這種能力、主觀上卻認為自己有,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卻又自不量力,學術一點說叫做:過高估計自我,然而我要說的是,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的高估自己,都會想掌控更多的東西,都想要別人服從自己,這是人性使然,當然,如果過於極端就會影響自己與他人,如何克服?讀書與反思。
「偏執分裂」 ◎(原書)「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特別是三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願必須堅持下去;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為二,且兩者不能並存,比如,好壞不能並存,黑白不能並存,善惡不能並存,不同意見不能並存。偏執分裂加在一起,則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願才能存在,你則是壞的、黑的、惡的,你的意願不能存在。」 ◎(原書)巨嬰們之所以如此邏輯是這樣的:丟錢,意味著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乾的;這個力量是惡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歸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惡意的,還不承認,那就必須逼迫他承認,這樣這份「壞」才能被控制。 「絕對化的看待一個問題、並且將失控進行外歸因,」是一種不好的心態,但的確普遍存在於我們的人群當中,我更願意將其看成是一種知識匱乏、自負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種結果,「絕對化的看待一個問題」說明此人不懂得變通與辯證的看待問題;而「壞事外歸因」其實是心理學承認但凡是個人都會有的心態,在「積極心理學」提到適當的進行這種「技能」有利於心態的調節、緩解壓抑負面情緒,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人類與身俱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什麼時候需要「外歸因」?什麼時候需要「內歸因」?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你是一個自我壓抑、缺乏信心、神經緊張的人,你需要將很多「壞事」外歸因,如果你是一個自以為是、行動力不足、偏執自大的人,那則需要「內歸因」。
治療巨嬰症
引用「得到」APP上一位讀者的回復,我覺得寫得不錯,與我相法很相似。 「要用理智上的認知自由主義來對抗巨嬰症,多讀書、多思考、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覺知當下的力量來調整情緒,冷靜是美德的守護神,這點請一定記住,先冷靜再去思考核心的東西,然後再行動。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最終使得每個人身體內那個巨嬰迅速成長、快速成熟,在理性邏輯、獨立思考、自由精神的指引下,避免感性思維以及人性弱點中自我、情緒等干擾,時刻修鍊應對現實的能力、研判事態的智慧、事先鋪設的資源,以及對人性弱點的深切洞察與悲憫,用理性態度來生活,並且成為內心強大的支撐。」 對症下藥 該書到了後面,說實話,看得很累,因為我彷彿在看這武老師背負著童年的陰影與現實的壓力用其精神分析的理論在倒苦水與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我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個該領域如此知名的學者與專家,有失風度與學術冷靜、客觀。 精神分析的弊端在於,它把很多問題都進行了「外歸因」甚至有點「宿命論」的味道,因為你的行為、你的人格、你的認知、你的情緒都是6歲前種下的種子,然後,就是潛意識的「大象」帶著你走完你的一生……問題在於,精神分析不可證偽、缺少理論基礎的致命缺點,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筆者卻希望用其解釋與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像一個算命先生測字一樣,同樣的客觀存在卻可以有無數種的解釋,而最終的解釋卻又根據主觀意志為導向,先有了偏袒的結論、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手法進行所謂的論證,這就出現了牽強附會。書中有大量的例子,而這些例子總體來說都非常極端,屁大點事情弒父殺母或者自殺,用這種極端的孤例試圖說明一種普遍的現象,就如同一個被拋棄的女孩子說世上的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一樣,毫無說服力,要說明問題的論據往往應該是「什麼調查發現百分之多少有什麼」、「通過實驗數據說明什麼什麼」、「大量問卷調查是什麼什麼」,精神分析流派沒有這種論證模式,不是不想,而是沒法做到,這就造成它越來越往玄學上靠,先擬定一個結論,然後用其基本理論刻意的往這上面靠。 武老師這幾年一定是出了什麼事情,以至於其擬定的結論都比較有「個性」,比如「放下對錯、只有愛恨、放下評判、只有感覺」、否定「孝順」和「孝道」、否定「尊敬」、否定「過日子」等等,無不將自己童年與自己工作和家庭上的遭遇脫出來給大伙兒瞧見,比如他解釋「孝」——殘酷一點的解釋,是「砍」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里……這種毛骨悚然的測字遊戲,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記得前天我爸給我說他看見一條微信新聞:說衛生部說什麼很多病本來沒有事、醫院故意小事擴大化……我當時猶豫了一下,告訴他,如果一個人每天疑神疑鬼、對自己身體十分緊張、有疑病妄想,那應該把這條新聞給他看看(即便不知道這個新聞的真實性),如果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總覺得今天的身體透支將來是不用「還」的、明知有病還不注意,那這條新聞千萬別給他看。 這本書也是如此,如果你是被現實壓抑得非常嚴重、被父母親人索要無度、自我已經迷失,那你可以翻開看看,反之,如果你現在本來就活得屁顛屁顛、對父母還沒有完全盡到自己責任、工作生活壓力也不是很大、平時還比較喜歡放縱一下自己,那好,這本書你就當沒有看見過。
朱江
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推薦閱讀:
※7個法則讓你的婚姻更加幸福
※女兒,爸爸只希望你平淡的度過一生
※咪蒙,老公出軌,咱別拿爸媽說事好么!
※父親的小三,出席了母親的葬禮
※如何評價爸爸回來了這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