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的半導體情結 |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自專欄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微信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
最近,業界傳出,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子製造業大亨郭台銘,依託其執掌的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將要進軍晶元製造領域。
台媒地區的電子時報5月4日報道稱,鴻海正在評估興建兩座12英寸晶圓廠計劃。據悉,鴻海最近進行了架構調整,設立了一個「半導體子集團」,該業務集團的負責人是Yong Liu,他同時也是鴻海旗下日本夏普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據悉,這一半導體子集團業務涵蓋半導體晶圓及設備的製造、晶片設計、軟體及記憶裝置。
實際上,鴻海集團旗下已經擁有了幾家半導體子公司,包括Foxsemicon(京鼎)、Shunsin(訊芯)和Fitipower(天鈺)集成電路科技公司。其中,Foxsemicon主要生產半導體製造設備,Shunsin是一家半導體後端企業,負責系統模塊產品封裝,Fitipower則是一家晶元設計公司,主要研發液晶顯示屏驅動晶元。
據悉,以上這3家公司,未來都將歸屬於「半導體子集團」領導。
不過,鴻海方面尚未對這一傳聞置評。
此次,傳聞郭台銘要跨界半導體製造領域,而這位行業風雲人物像在半導體領域大展拳腳的想法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特別是面對中國大陸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使得他想要在這片廣闊的市場上大施拳腳搞半導體的慾望大增。
從過去幾年的投資情況來看,郭台銘想要打造一個半導體產業鏈帝國,包括IC設備、設計、製造、封測、面板顯示、存儲等等,雖然這個想法很宏大,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郭台銘的「野心」一直未消,並且在不斷努力嘗試著。
呼籲鬆綁對大陸半導體投資
讓我們將時間指針撥回到2015年,那正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瘋狂併購的一年。而在中國大陸,趙偉國領銜的紫光集團掀起了一波併購狂潮,特別是對中國台灣地區的相關企業和人才,下大力度攫取。
對於紫光集團的強勢崛起,並成為當時台灣地區科技業熱門話題這一現象,郭台銘相當不以為然。2015年底,他直言「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更重要的是,針對當時的行業狀況,郭台銘呼籲,中國台灣地方政府應該進一步對半導體赴大陸投資鬆綁,以免重蹈當年顯示面板因錯失開放良機,導致產業很辛苦的覆轍。
當時,郭台銘認為,中國大陸的產業有些問題,每個省都調結構,過去LED、太陽能就是這樣被做出了大問題,而當時大陸的顯示面板行業也出現了同樣的態勢。面板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對此,他認為,如果當初中國台灣地區能向大陸開放新一代的面板技術,則大陸的面板業就會由中國台灣地區的企業所主導,但由於沒有抓住機會,所以就拱手讓人了。所以,使得台灣地區的大尺寸面板業務市佔率逐漸減少,顯得很辛苦。
當時,郭台銘認為,之所以形成那樣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地區政府錯誤的政策造成的,而「半導體不能再錯一次了」。
由此可見,彼時的郭台銘就對發展半導體業務,特別是進軍大陸龐大的半導體市場很是迫切。也為以後的一系列行動和投資做了背書。
收購夏普
2016年,鴻海集團用38億美元收購了夏普66%股權,成為了後者最大的股東和實際掌控者。
在顯示面板領域,日本的夏普公司是傳統王者,也是相關技術功底最為深厚的。但由於對市場把控不利,以及傳統日本科技企業的一些弊端,使得夏普市場佔有率逐年下滑,並被韓國的三星和LG甩在了後面,嚴重虧損。
雖然夏普在2016年以前遇到了經營問題,但其百年基業所沉澱下來的技術還在,比如獨步全球的IGZO無邊框顯示屏技術、OLED,以及8K顯示技術等,這些恰好是富士康想介入但自身又非常薄弱的領域。
收購夏普後,郭台銘投入了巨資,如富士康投資了610億元,讓旗下的夏普堺顯示器株式會社在廣州增城投建了10.5 代8K面板產線。另外還有OLED顯示屏業務。在依靠富士康的重組和調整後,夏普在短短几個月內已經恢復了盈利。
2016年年底,郭台銘透露:鴻海夏普要聯手做半導體。當時,郭台銘在接受採訪時稱:「鴻海正與夏普攜手發展半導體生產能力,如果夏普能夠與鴻海順利整合,我們會通過借力夏普的技術能力、中國台灣地區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和大陸的年輕工程師群體,可以創造大量增長空間。」
彼時,郭台銘表示他希望起初先開發用於互聯網電視的晶元。
競購東芝TMC
在過去幾年裡,由於財務造假醜聞及核電業務的巨額虧損,東芝公司的財務狀況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這家公司決定拆分半導體事業部,成立東芝內存公司(TMC,Toshiba Memory),並希望出售其全額股權,這引發了多國頂尖企業的爭搶,而郭台銘在第一時間回應稱,「富士康跟東芝合作,有信心也很有誠意」。
郭台銘看上的是東芝快閃記憶體技術。雖然東芝公司在財務上遇到了大麻煩,但在半導體業務上,它仍是全球排名第二的 NAND型快閃記憶體大廠,佔全球20%左右的市場份額,僅次於三星半導體。作為日本紅極一時的技術型企業,其NAND Flash技術在全球備受肯定。
而從半導體領域的布局來看,富士康旗下原本就有天鈺、訊芯、京鼎等半導體相關子公司,再加上東芝半導體業務之後,就讓富士康在 IC 設計、封測、內存上都有了基礎。
當時,郭台銘對收購東芝半導體晶元業務是勢在必得,其在所有財團中出價是最高的。鴻海報出了3萬億日元(合270億美元)的收購天價,而該報價是排名第二的私募股權公司銀湖資本和晶元廠商博通聯合報價的1.5倍。
但是,該次競購最終因為日本政府的原因(普遍的看法是,日本擔心其核心技術外流到中國)未獲成功。然而,通過這次競購,我們明顯感受到了郭台銘對投資半導體業務,特別是先進技術的巨大熱情。
最終,美日韓公司組建的貝恩資本聯合體斥資180億美元收購了東芝快閃記憶體晶元業務,
對於收購的失敗,郭台銘顯得非常沮喪和氣氛,他對日本經濟產業省在東芝公司出售半導體存儲器項目上進行干預,予以了強烈抨擊!並且認為,尖端技術研發將繼續在日本進行,根本不會外流。
競購東芝TMC的深層次原因
在競購東芝TMC業務時,郭台銘明確表示:「我們可以實現穩定的經營。我們在與個人電腦巨頭戴爾、金士頓科技、蘋果、亞馬遜等美國企業討論出資的事情,是因為它們的產品在使用東芝的半導體,可以支撐起經營。我們希望鴻海與夏普的出資比率控制在40%以下,東芝的出資比率至少維持在15%。為了追趕全球排名第一的韓國三星電子,我們將大力進行研發投資。」
郭台銘垂涎於東芝的半導體技術,更多的是為了向8K顯示面板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方向布局。此前,他也對外表明了收購東芝的一些原因:「8K顯示、大數據等應用會產生海量數據,最後都需要大量的儲存設備,而掌控海量8K影像大數據,才能分析出有用的人工智慧信息,這就是我為什麼對於東芝內存感興趣的原因」。
2016年11月,富士康就已經在深圳建立了8K電視生態系統實驗室。並且投資了軟銀亞洲資本與ARM建立合作,在深圳成立了晶元設計中心,用以設計物聯網電視晶元。
另外,夏普在廣島有半導體工廠,若能取得東芝的技術,就可以進一步拓展市場。
如果郭台銘能拿下東芝,就能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從下游組裝、中游零組件到上游半導體,這麼一來,專攻電子製造的鴻海,就可以變身為「科技服務型的鴻海」,這有助於鴻海集團提升其國際大企業的能力和形象。
劍指三星
2017年,作為顯示面板行業巨頭,三星頻繁拜訪中國台灣地區的Micro LED供應鏈,由於Micro LED是未來的熱門顯示技術,三星要加碼與台廠Micro LED供應鏈合作。
在中國台灣,由多家研發Micro LED技術的公司,宏碁創辦人邰中和旗下的和蓮光電,2017年5月就和Google投資的GLO公司,點亮了一面彩色Micro LED屏幕;同年11 月,聚積科技推出了第一款專為Micro LED設計的驅動晶元;晶電投資的鎿創科技,也推出了Micro LED 全彩屏幕樣品。
另一家由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部前總經理陳立宜創立的Mikro Mesa,也表示,他們在Micro LED 技術上取得突破。如果再加上友達、群創、晶電、鴻海等大廠,中國台灣研究 Micro LED 的團隊相當可觀。
然而,這項顯示技術要真的「發光」,光有顯示技術不夠,還需要量身打造的驅動 IC、機構件、配套電路,才能展現出好的效果。
三星依靠OLED顯示技術賺的盆滿缽滿,還要挖角台灣地區的Micro LED供應鏈。對此,郭台銘於2017年底表示:「再也無法坐視」。
郭台銘投資的Micro LED公司eLux,與鴻海旗下的榮創有合作,三星加碼與台灣地區供應鏈合作後,鴻海也決定考慮用三星同樣條件跟進。同時,戴正吳帶領的夏普也在研究,能否把 Micro LED 技術,與夏普引以為傲的IGZO(薄膜晶體管)技術結合,做出高階顯示面板。與三星一較高下。
進軍半導體市場
從以上可以看出,郭台銘對進軍半導體領域早有規劃和系統構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傳出鴻海要興建兩座12英寸晶圓廠計劃就不足為奇了。
鴻海的主要業務是電子製造EMS,這也是富士康為外界所知的業務,主要是蘋果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代工廠。但是,在高科技領域裡,EMS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技術含量十分有限。如今,隨著蘋果電子產品銷售出現下滑,以及代工利潤逐漸攤薄,成為富士康想要轉型為更有技術含量和利潤率更高的公司原因之一。
另外,兩岸半導體廠持續擴充晶圓產能,台積電南科5納米新廠已於2018年初動土,南京12英寸廠16納米晶圓4月量產出貨,並計劃投資4000億元新台幣擴充新竹廠區。
2017~2020年,中國大陸將有26座新晶圓廠投產,成為全球新建晶圓廠最積極的地區,整個投資計劃佔全球新建晶圓廠高達42%,成為全球新建投資最大的地區。目前,中國12英寸晶圓廠共有22座,其中在建11座,規劃中1座;8英寸晶圓廠18座,其中在建5座。
在如此火爆的市場態勢下,郭台銘自然也不想甘為人後,有建12英寸晶圓廠的計劃也是順理成章。
挑戰與機遇並存
想法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哪有那麼容易。併購有成熟技術和工廠的東芝TMC都那麼困難。更不用說自建耗資巨大的晶圓廠了,挑戰不小。
和晶元設計相比,晶元製造是一個耗資巨大的項目,不僅建設工廠需要投入上百億美元的資金,而且在半導體製造工藝方面,廠商也需要積累技術,建立人才隊伍。
在全球市場,如台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等擁有頂級晶元製造業務的公司,每年都在推出線寬更小的工藝,比如英特爾的10納米,台積電的7納米等,以爭奪蘋果、高通、華為等晶元設計公司的生產訂單。而且競爭愈發激烈。
在這樣的半導體製造市場背景下,作為新人的富士康集團,無論是技術、人才、經驗,或是生態建設,無疑都要面臨巨大的挑戰。
挑戰雖大,機遇也大,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不斷復甦的當下,以及中國市場巨大的容量和發展潛力,都給了郭台銘不少信心。依託其多年的行業經驗,如果真有建晶圓廠想法,並付之於實實在在行動的話,其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
文/半導體行業觀察 張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