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不能替孩子長大

做父母的,不能替孩子長大

來自專欄 親子播

1

chapter 01

曾有媽媽給我留言:

「孩子想要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基本都會滿足,我以為這是表達愛意的途徑,沒想到後來的我們,卻變得漸行漸遠,沒有了話題。」

很多人會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作家老幺曾說:

「老一輩父母,自己吃過什麼苦這輩子都忘不了。

自然影射在教育態度上時,愛會顯得有些「笨拙」。

就像濕棉襖一樣,穿上,太沉;不穿,太冷。」

一方面父母給予了孩子物質上的依託,卻缺乏了精神上的靠近,孩子容易迷失方向而變得極端(特別在獨生子女家庭);

另一方面,每一個有了獨立需求意識的孩子,在需求和所得結果不一致時,都容易形成逃避心理,而這時父母的控制欲會越強,妥協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哲學界有句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在中國經濟跨級騰飛的40年里,幾代人的財富觀差別既有鴻溝,也有挑戰,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家庭的親子關係層面。

2

chapter 02

在孩子眼裡,和睦的家庭關係、健康快樂等的精神上的訴求位列前茅,現金、金融投資等物質財富居後。

這意味著,陪伴教育與金錢教育的空缺,是家庭關係里不可忽視的矛盾點。

我有個大學同學,孩子八歲,在孩子眼裡,父親的形象是一台提款機。

他手裡的電子手遊玩具數不勝數,跟同學外出,自己永遠是最闊氣的買單「大佬」,見到許久未見的父親回家,第一句話就是要錢,而不是想念。

一家人去旅遊,孩子全程低頭玩遊戲,夫妻倆根本束手無策。

我問他,孩子學會走路說話以來,陪孩子的時間加起來大概有多少?

他的回答雖是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加起來不足半年。

孩子的教育資金到位了,但父子間感情卻成了此消彼長的犧牲品。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孩子沒有生存手段之前,消費觀就已經超前了。就像教育家培根所說:「金錢能讓人墮落成魔鬼」。

權衡好教育與事業之間的利弊關係,需要一種折中的正確做法。

3

chapter 03

IBM前董事長沃森就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在孩子讀小學開始,沃森都會給他準備一筆適度的零花錢,讓孩子定一個支出計劃和一個收支目標。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沃森從未離開過孩子的視線,哪怕忙於事業時,也會不時詢問孩子計划進度。

目標達成時,沃森會跟孩子一起分享這份喜悅,比如孩子會請沃森吃一個冰淇淋。

良好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商業意識和理財習慣,當然最後也不負眾望地成了IBM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同樣在親子關係和事業上實現雙贏的摩根財團創始人約翰說:

「只給孩子零花錢卻不問他怎麼花,你以為這是給孩子自由,實際上這是給了他離你更遠的勇氣。

最好的結果是,告訴他錢在你手中了,我希望你懂得怎麼利用這筆錢去想更多的幹活點子。

不久以後,他一定會感激你的,因為你成功地做了一名好父親。」

教育科研專家講教育手段分成三個部分:滿足引導達成教育。

如IBM約翰的做法,滿足孩子的零花錢需求,引導孩子向正確的財富觀方向靠近,最後長久習慣熏陶,自然形成意識和習慣。

不同的是,很多中國父母往往缺失了「引導」,直接從「滿足」跨到「教育」,這樣的後果往往成了父母的控制,而非教育。

4

chapter 04

之前家庭雜誌做過一個針對兩代人的調查問卷:

給父母輩的問題是——你覺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給孩子的問題是——你覺得你的父母了解你嗎?

最後結果是超一半的父母認為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僅有兩成孩子認為父母了解自己。

這並不意外,畢竟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說辭:

「孩子是我生的,我怎麼不知道他想要什麼。」

「我是你媽,你要聽我的。」

「你還沒接觸過社會,你懂什麼?」

「不聽我的,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就知道後悔了。」

……

實際上,這是父母先入為主的教育思維,孩子全程沒有被引導去獨立思考和參與決策,尤其在財富觀上。

知名博主張先生寫過:「70後對錢的態度是我要存款,80後的態度是我要貸款,90後對錢的態度是我要信用卡。」

三代人巨大的金錢觀差異,除了客觀條件的大溫床外,父母的教育是直接引爆這一現象的導火索。

年輕一代的90後對財富的詮釋更是面面俱到,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追求更多元,更為進取,這絲毫不亞於上一代人同時期的思維廣度。

在給予孩子堅實的家庭關愛的同時,給予他更多的獨立空間,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有力保證。

《請回答1988》有一句台詞說:「愛一個人不是富裕了想要給予,而是懇切地必須給予。」

富裕給予是愛的本能表達,簡單粗暴;而懇切給予是感性之下的理性決定,多了一分理智所在,和諧的親子關係,往往最受益於這一點。

5

chapter 05

龍應台在育兒態度上,就有著不一樣的感悟: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

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彼此屠殺,衣索匹亞的老弱婦孺在一個接一個地餓死,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著手解決自己的事,而不是自己直接上手操作幫孩子解決。

否則,後果會是孩子一直沒有學會「扎蝴蝶結」,而你也不可能「回憶起街邊的種種和觀察到瞬時的美好」。

成長路上,父母和孩子彼此的獨立和成全是不可替代的,更不可越俎代庖。我們做父母的,不可能替孩子長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部分素材和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媽媽們都在看

推薦閱讀:

毀掉孩子「自主性」的幾件小事
如果把婚姻比作一個「生命體」,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2次從產後抑鬱症中生還,我學到了這五件事」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流淌的時光是回不去的留戀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