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筆記(1)-同理心
05-21
梁寧產品思維筆記(1)-同理心
來自專欄 書維基
為什麼從情緒說起?因為情緒就像是人的底層操作系統,後天習得的都只是APP而已。
用戶無法像專業產品經理那樣分層說明自己的體驗,他們能展現的是情緒。
從所有生物都一致的底層情緒「生物性情緒」說起:愉悅、不爽、憤怒、恐懼
- 愉悅與不爽
- 滿足是一個我們用來衡量產品好不好的刻度
- 愉悅就是被滿足,爽就是崩了很久被滿足;確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癮。
- 不爽就是沒有被滿足
- 滿足是度量跟一個人的關係的刻度
- 滿足還能用來深入探索自己、認識自己
- 一般人對著PPT聯繫3遍就會痛苦,而喬布斯會為了蘋果發布會的PPT聯繫100次,並且樂此不疲。
- 我們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天分所在(一萬小時理論)。我們對什麼滿足,對什麼不滿就是我們的命運。
- 憤怒與恐懼
- 像愉悅與不爽一樣,憤怒和恐懼也是一對共生的概念,都來自於被侵犯。
- 不同的人憤怒和恐懼的點不一樣,英雄人物在常人恐懼的點體現為憤怒。
- 本質上憤怒其實是一種恐懼
- 焦慮也是恐懼,是對恐懼的持續想像內化為焦慮
- 羞恥感也是一種恐懼,來自對社會評論的恐懼。
- 恐懼是我們觀察人和做產品非常重要的點
- 恐懼是邊界
- 道理都懂,但是很難做出改變,因為恐懼
- 「馬雲好像沒有恐懼,羅振宇好像也沒有恐懼,我暫時還看不到他們的邊界」
- 恐懼是動力
- 滿足感會支撐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投入一萬小時,其實恐懼是另一種驅動力
- 因為恐懼會完全忽略自身感受和家庭體驗而忘我投入
- 恐懼是痛點
- 很多人把難受當痛點,但其實應該是恐懼
- 人們為了解決恐懼會毫不猶豫花錢:醫療美容——對青春逝去的恐懼、知識經濟——認知焦慮
- 潛意識、防禦與說服
- 好銷售和好產品的區別是什麼?
- 好銷售都是有攻擊性的,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擊破對方的防線,說服對方。
- 好的產品經理則是根本不讓用戶啟動防禦,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啟動潛意識,讓用戶開始思考,也就是在推開用戶。
- 產品是被動的藝術
- 產品要做的就是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 潛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 童年的精力和關係模式
- 催眠(來源於德語「繞過防禦」)
- 微笑是一種催眠,能讓你放下防禦
- 重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催眠(雷軍花8個小時說服人,對方總有意識鬆懈的時候,一旦鬆懈重複的想法就會被植入潛意識)
- 所謂用戶調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納別人的世界觀。
- 一般擅長社交的人做不好用戶調研,他們往往善於溝通磨平了矛盾和衝突,抓不到本質需求。
- 用戶調研時為何用戶口是心非?因為受訪者是基於角色的化的交流。
- 警惕集體人格的誤導
- 人是因為訓練和壓力才成為角色的(教育是反人性的訓練),集體是角色的聚集
- 想要成為好的產品經理,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去角色化去研究真實的用戶,而不是用一堆「應該」,用角色的框架去臆測用戶的行為。
- 角色化生存是我們真實生存的環境,但只有去角色化地認識、溝通、交互,你擦能夠得到真正的感情。
- 有特例的是,如果你是給一個特定的群體做產品,那麼其實你應該充分研究這個群體的集體人格、共同記憶和核心觀念【可惜沒有展開為什麼是這幾個概念。不確定是不是所有B端產品都是針對集體的產品,就我們了解的大部分B端產品都是這樣的,我理解為C端產品以個體為中心,B端產品以流程為中心,而流程上必然不僅關係到一個人。另一方面,B端產品相關的各類用戶對應的是不同的角色,所以這裡不能去角色化,而是要在角色框架內考慮人的本性】。
- 釘釘是反人性的,但原因是它是一個針對集體的產品,相較個體的體驗,更加重視整體的效率
- 自我和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
- 做產品經理的人善於用右腦思考【我覺得這裡著重講的還是C端產品經理,B端在這個維度的特點是什麼呢?】,而其他流程管理者更需要動用左腦。
- 用左腦思考往往效率更高,但是無法最大化自己觀察及感受到的內容,右腦則更擅長。
- 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經理,因為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投訴之後會有愧疚感?
※20個小妙招教你如何面對憤怒的情緒!
※提高情商(三)—如何培養同理心?
※高情商攻略:同理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同理心不止是「好人」的品質,也是推動世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