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教授

李平教授

來自專欄 有趣的語言學

今天去樓下打掃了李平教授的辦公室,同學問我是誰,才恍然記得自己曾看過李老師的論文。

李 平 2002 語言習得的聯結主義模式, 《當代語言學》第 3期

但問我老師的學術地位,教育教學經歷什麼的,我一無所知,所以打亂之前的計劃的語言學家小傳的順序,先來說說我們這位李教授。


李教授是目前江蘇師範大學語科院第二位長江學者(2013/2014年度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語言學、信息科學與技術教授,神經科學研究生專業負責人,腦、行為與認知中心聯合主任,腦、語言與計算實驗室主任,信息科學研究所副主任。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認知神經科學項目評審專家,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雜誌主編。在Sci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等權威雜誌發表文章百餘篇。

本科北大中文系,碩士亦是北大,後來在國外讀的博士。


2014年12月15日李教授在協同創新中心為語科院全體師生做了一場題為「The Cross-linguistic Brain: Neurocognitive Signatures of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精彩講座。李老師以法國人學英語的發音趣事短片開場,著重講解了二語習得所引起的大腦及行為變化二語習得年齡、熟練度、認知控制對大腦變化的影響短期二語學習對大腦變化的影響、大腦個體差異對二語學習結果的預測、前沿科學手段下二語學習的積極影響探究等方面的研究,之後又詳細介紹了一項英語母語者短期漢語學習後腦區變化的研究,以及為提高二語學習效率而研製的虛擬環境學習方法,最後提出了二語習得研究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2018年5月18日上午,李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場題為「語言學習的認知神經研究」,我也恍然大悟,為什麼要為老師打掃辦公室了,哈哈,原來是歡迎老師回家探親嘞!可以說這次講座非常有趣了,感覺我們二語習得專業也可以研究很有用很實際的東西。以前老覺著做研究就是搞一個虛無縹緲的理論,驗證過來驗證過去,枯燥無意。到今天才發現如果和其它技術結合起來的話,也可以很接地氣,可以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

老師簡明扼要地概述第二語言學習研究的兩大方法:長期追蹤和短期訓練,亦比較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和如今正火的網路學習。老師的團隊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是3D虛擬環境中的二語學習,也就是從網路學習中衍生出來的朝著可以達到具身認知經驗方向努力的學習方法。

動態加工

綜述

longitudinal study 長期追蹤

short-term training短期訓練

個體差異

Immersive Learning沉浸式學習,或叫浸入式學習

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認知也叫體驗認知,直白地說就是老師設計的這種很真實的3D環境,在學習外語的時候可以置身於比較真實的環境,哪裡不會點哪裡。老師的這個設計是針對老外學漢語的,很好玩。

三種虛擬環境:虛擬動物園,超市,廚房。

和生活息息相關,老師目前的研究是關於辭彙的,以後會涉及到句法,比如把盤子放到桌子上,把掃把撿起來等。

中間的是台灣的一位老師,和李老師合作的。

Word-Word association是詞-詞學習,相比於這種方式,虛擬環境的學習方法激活了更多的腦區,有更多認知資源的參與。

STG:具身感知

MTG:語義激活

Caudate:序列激活

兩種行走路徑:中規中矩地按著設定的路徑(相鄰);無序的漫遊

按一定的路徑行走(nearest neighbor strategy

漫遊,隨便走,雖然沒有按照一定的行走路徑,但效果卻更好,或許測試者也在遵循著一套更有效的規則。(cluster strategy)比如:看到一個椅子,學習者可能退回到距離好遠的桌子那裡,因為他意識到椅子和桌子都有一個「子」。

通過這場講座,我知道,老師的研究方向在二語的神經機制研究,而且是非常有趣的二語研究。

感覺李老師應該和蔣老師一樣,是個很會生活的人,因為在講座里,老師多次提到他的夫人和女兒,老師有一個教漢語的夫人,也有一個會畫畫的女兒,小姑娘畫的核磁大寶貝真心很像吶,果然是語言科學教授的孩子,haha~~


推薦閱讀:

不提分手比直接劈腿更可惡
寫在固體力學期末大作業答辯後
三本大學裡好多人不上課,不考證,光想著以後憑關係就能立足,大多數人甚至連關係都沒有。身處這樣的環境,該如何勉勵自己不斷前進?
東京!!賞櫻!!

TAG:教授 | 大學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