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話】「把酒問青天」的蘇軾,其實酒量很一般
說到蘇軾,我們可以馬上想到他的詩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那麼「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酒量到底如何呢?
蘇軾堪稱史上傑出的小酒量大詩人
他曾經說過,自己平生有三樣事情不如別人:著棋、吃酒、唱曲。
至少可以肯定地說,蘇軾的酒量確實不怎麼好,年輕的時候也不是很喜歡飲酒。他自己在詩文里多次申明這一點 ——「我本畏酒人,臨觴未嘗訴」。
年輕的時候因為身體原因不能飲酒——「少年多病怯杯觴,老去方知此味長」。
但是後來還是漸漸喜歡上飲酒了——「我雖不解飲,把盞歡意足」。
蘇軾性格豁達,喜歡交朋結友,日常應酬也很多。迎來送往,總免不了觥籌交錯。
親友小聚,蘇軾不可能不喝酒。
《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光是看這些詩題,就知道蘇軾是會飲酒的,而且漸漸有了酒癮。他在《答李邦直》中寫道:「徑飲不覺醉,欲和先昏疲。」
蘇軾也與親人飲酒,蘇軾所作《游白水書付過》記他與兒子蘇過飲酒。在夜遊之後,他們「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
描述了自己和小兒子蘇過泡溫泉和遊覽佛跡院的一天,到了江邊,此時月亮出來,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時分,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橄欖菜,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
蘇軾喝酒,能注意掌握分寸,即使醉了,也往往處於一種似醉實醒的狀態,或者叫作酒醉心明白。
在一首《飲酒詩》中,他說:「吾飲酒至少,嘗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吾中瞭然,蓋莫能名其為醉其為醒也。」
俗話說「酒醉真君子」,彷彿可以從蘇軾找到一個註腳。
蘇軾贊同莊子的看法,認為要做高人達士,應該「全酒未若全於天」。
蘇軾曾提到《莊子·達生》里「醉者墜車」的典故,說醉者墜車傷而未死,全在於醉者心中未存有生死驚懼的緣故,一個人得「酒」之力尚且如此,若得「天」之力就更能「全生」了。
人本來就是解脫的,追求「全於天」和追求「全於酒」一樣,都是無用的妄想強求,人只要認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無論追求什麼「全」,都是頭上加頭,多此一舉。
這就恰像陶淵明,本不識音,卻置琴於室,弦徽不具,朋儕相聚,撫弄一番,不管它有沒有聲音,只是圖個高興。
在《濁醪有妙理賦》中他又說:「人之齊聖,匪昏之如。」意謂人要達到齊聖的境地,酒氣噴人,昏頭脹腦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見解不同凡俗。
蘇軾在《超然台記》中寫道:「鋪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意思就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饑。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雖然蘇軾酒量一般,但是我們可以從酒中品出他的人生哲學,隨遇而安、豁達樂觀。
這八個字說來簡單,但要用一生去踐行卻不易。現在的社會給人太多附加的東西,這些東西總是牽絆人的腳步,讓人瞻前顧後,在追求的道路上不免要畏手畏腳,久而久之也就忘了初心與本真。
其實人生在世,本沒有那麼多的觀眾去一輩子欣賞自己,只有自己忠於自己,為何不肆意洒脫呢?
推薦閱讀:
※凡塵故事 ?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全才——蘇軾
※蘇軾詞(一)
※【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蘇東坡】明明可以靠才華,卻偏偏靠吃出名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解析
※世上最快活的動詞,那就是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