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有(下)

論有(下)

佛陀建立的體系中,一切就是十二處,世間集就是十二緣起。十二處依照十二緣起的規律不斷生滅,就是有。

相當多的人看到這裡一般都會有疑問:難道除了十二處就沒有別的東西存在嗎?我的十二處以外,還有蘋果、手機、電腦以及一整個客觀世界存在啊!十二緣起頂多在描述每個人的輪迴過程,當某個人涅槃了,僅僅意味著他自己滅盡了,然而除了他以外的整個客觀世界還存在啊,太陽照樣升起,怎麼能說是「世間集」呢?這難道是唯心主義?

其實佛陀的思路非常清晰。

十二處,簡單粗暴的說就是一切都是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嘗到的和想到的。無論任何時刻,無論什麼種類的有情,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論是科技發展多麼花樣,無論開發出什麼神通法術,任何有情永遠都只有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嘗到的和想到的這六種領域,沒有例外。

這六種領域永遠是任何有情在任何時候能找到的第一手信息。在這第一手信息之上,我們構造出了一整個世界觀,有了「我/非我」之類的基礎概念。甚至「一切就是十二處」這種世界觀,本質上也是「一切就是十二處」的一個自舉的構造。

在這個能夠被毫無例外的、百分之百的被拆分成六種領域的一切中,當然可以存在一種想法,即:必須要有一種實有的、絕對的存在來支撐這六種領域的存在。這好比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討論。然而,在佛陀教法中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的必要,理由很簡單:首先,無論你是否認為有支撐六種領域的外部存在存在,都依然是依靠這六種領域演繹出來的邏輯;其次,佛陀教法的目的是滅苦,本質上是一門方法,而想要達到滅苦的目的,你必須要接受這種世界觀。

以上的論述雖然文字略微繞,而且略長,但是道理很簡單。

基於以上的思路你會發現:出現一個「我」的定義,然後進一步擴展成「主觀/客觀」的對立,硬生生的把「我」與「世界」割裂成為兩個部分,並堅決的認為即使「我」不存在「世界」也照樣存在,這種想法實際上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事實上,在某些相似法中曾經對這種想法有過討論,並且得出過類似的結論。比如一個最常見的觀點認為,「我」和」世界「本質上是不可能被割裂開,是相互依存、互為因緣的關係。」我「不可能切斷與」世界「的因緣聯繫,而」世界「本身也是因緣不斷生滅的,不可能有滅盡的時刻,因此」我「也不可能會滅掉。

然而這種觀點只說對了一半,因此是不如法的。歸根結底,這種觀點沒有徹底的從十二處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構造出的一個「不滅的實有的世界」概念來進行推理,因此得出了與佛陀教法截然相反的結論。那麼從「一切是十二處」的角度出發,會得出什麼結論呢?

當修行者徹底的舍斷了無明,貪愛會不復存在;因貪愛的不存在而導致不執取;因不執取的緣故,當色身壞滅後沒有新的色身形成,因此不再有十二處。這是世間的滅,也是苦的滅。

推薦閱讀:

神話故事中你們最喜歡的妖怪是哪一個?
我不害怕結婚,我只怕和不愛的人結婚
有哪些名不符其實的旅遊景點?當去了後發現一點都不好玩?
移民與文化融合:強扭的瓜不甜
亂談 | 電影誕生之前,恐怖迷們看什麼? ——巴黎大木偶劇院奇譚

TAG:文化 | 哲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