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孫祿堂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武聖孫祿堂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1893年,孫祿堂打聽到恩師郭雲深回到了老家深州,於是帶上這些年他的所有積蓄——一袋子銀洋,趕往深州看望郭雲深。郭雲深見到孫祿堂非常高興,又看了孫祿堂的武功,更是興奮不已。郭雲深對孫祿堂說:「你這般進境,如今海內已無人能及。」此時郭雲深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他是位閑不住的人,有了孫祿堂送來銀兩做盤纏,郭雲深又出門訪友去了。

不久孫祿堂又赴京城探望老師程庭華。二人朝夕探討武技,數日後孫祿堂告別。同門師兄弟張玉奎等問程庭華:「祿堂師兄的武功達到什麼程度了?」程庭華說:「已臻神化至境,望塵莫及了。」

孫祿堂回到家鄉後,有一天來了一位同門,告之老師郭雲深去世了,並說郭雲深在去世前囑託把一包東西交給孫祿堂,孫祿堂打開一看,原來是郭雲深集其一生習武心得寫成的《解說形意拳經》一書。以示要孫祿堂為郭雲深傳其衣缽。這本書一直藏於孫家,但後來不幸被盜,至今下落不明。

1900年,庚子之亂。孫祿堂聞訊後深感不安,再入京城探望程庭華,卻得知程庭華已經在亂世中死於八國聯軍的火槍,孫祿堂深感悲傷。兩位恩師的先後去世,使孫祿堂心情沉重,於是隱居故里,潛心研究拳學。不久孫祿堂的師叔、形意拳名家耿成性在北京成立「四民武術社」傳播武術,請孫祿堂前來助場,於是孫祿堂再赴京城。

在京城孫祿堂認識了精通太極拳的張秀林和著名京劇武生楊小樓,感到他們的太極拳在柔化技術上有獨到之處,和自己以前學過的拳術都不一樣,但他們這種柔化技術在應用上有局限性,不能全面適用於實戰。孫祿堂與他們兩位相互研究了三四個月,欲探究太極拳的根本原理,以便提純、改良,全面適用於實戰。從這時起,孫祿堂開始用心研究太極拳。

孫祿堂在京時,因武功高絕,被肅親王善耆請到王府,向孫祿堂學拳年余,後因母親生病,托信叫孫祿堂回鄉。於是孫祿堂辭別了肅親王返回家鄉。在與肅親王相處的日子裡,孫祿堂除了教授肅親王武藝外,從無一事請託。因此孫祿堂的武功、氣質和品行令肅親王極為欽佩。肅親王常對人讚歎孫祿堂說:「這個人(指孫祿堂)是聖人的氣質,士大夫亦不能及。」

孫祿堂返回家鄉時,同門師弟李文彪執意要跟在孫祿堂的身邊。李文彪是程庭華的弟子,功夫很好,他非常崇拜師兄孫祿堂,於是跟著師兄一同回鄉,繼續開辦蒲陽拳社。此時,各地的武術名家常來拜訪,如程庭華的長子程海亭、八卦掌名家韓慕俠、形意拳名家馬玉堂、郝恩光等,他們每次來都要住上一段時間,少則數日,多則數月,共同探究拳學至理。這期間,肅親王也多次來函請孫祿堂返回北京,但孫祿堂不喜歡京城王府里的浮華生活,於是婉言回絕了。

在這期間,孫祿堂不斷淬鍊提升形意拳、八卦掌的技藝,並著意研究太極拳,從理論到技術結構再到技擊實踐,反覆研磨,研究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如何相互融合。

庚子之亂對孫祿堂影響很大,孫祿堂一方面深入研究技擊效能的提升、建立自己的武學體系,另一方面深感拳術是無法抗衡槍、炮的威力。那麼拳術的終極功用在哪裡?孫祿堂提出:「習此藝者,非欲以藝勝人也。志士仁人養其浩然之氣,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於是,蒲陽拳社在教學宗旨上逐漸轉向修身,教學內容文武並修,以開啟良知良能,改善身心,完備人格為宗旨。孫祿堂通過自身實踐感到修身與武術不僅可以融合,而且是相輔相成的,並開始沿著這條思路,來創建自己的武學體系。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要去東北擔任三省總督。他早就聽說當今出了一位武學奇人孫祿堂,武藝絕倫,道德高尚,學養深厚。於是徐世昌聘請孫祿堂去東北作他的幕賓,實際上負責他的保衛工作。孫祿堂在京城時曾聽說這位徐世昌很有見識和學問。見面後,兩人相互投緣,徐世昌在驚嘆孫祿堂的武功出神入化的同時,也極為驚訝孫祿堂的學問之深和修養之高。為了表達對孫祿堂的尊重,建議孫祿堂與自己並號,因徐世昌自己的號為弢齋,所以建議孫祿堂就用涵齋為號。孫祿堂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也接受了徐世昌的聘任。

在東北期間,徐世昌曾保舉孫祿堂擔任知縣、知州,被孫祿堂謝絕。孫祿堂告訴徐世昌,自己所長不是當官治理地方,而是武學。平生之志不在仕途,而是提升武學文化。孫祿堂的輕利重道,讓徐世昌更加敬重。每到新年,徐世昌總要給他的全體幕僚一人一個紅包,以表謝意,唯對孫祿堂例外,他知道孫祿堂不會接受這種方式的感謝,所以他總是寫一幅字送給孫祿堂,而孫祿堂也是自己寫一幅字送給徐世昌。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東北期間,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彼得洛夫途徑奉天,經俄國公使館提議,要彼得洛夫與孫祿堂進行一場比武,孫祿堂應邀前往。比試中,孫祿堂在開始階段讓彼得洛夫充分施展其能,孫祿堂信步遊走,不出手,彼得洛夫看著近在咫尺的孫祿堂就是打不著,孫祿堂見彼得洛夫的能耐就是如此了,於是僅出一手就將彼得洛夫擊倒在地。在場的人都為孫祿堂絕倫的技藝所折服。於是,孫祿堂名傳海外。

1909年,孫祿堂隨徐世昌返京。不久孫祿堂舉家遷入北京。此時因孫祿堂威名遠播,來討教及比武者每天絡繹不絕。經過交流或較量後,來者無不嘆服孫祿堂武功絕倫,於是在武林中,孫祿堂贏得了「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當時北京太極拳輩份最高的人是楊健侯,他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的兒子,在北京武林中與程庭華是同輩人。早在20多年前,孫祿堂跟程庭華學習八卦掌的時候,楊健侯就認識孫祿堂,以後也偶有交集。楊健侯深知孫祿堂的武功冠絕當代,所以設宴邀請北京的武林同道一同歡迎孫祿堂。後來楊健侯提議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楊少侯、楊澄甫以及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張秀林等都與孫祿堂結拜為盟兄弟。孫祿堂也痛快地接受了楊健侯的提議。

1912年,經友人介紹,孫祿堂與河北太極拳大師郝為真相識。兩人一見如故,孫祿堂便向郝為真請教太極拳的拳意,兩人一邊交流一邊切磋,搭手間,郝為真頓覺不支、差點跌倒,於是自嘆不如。孫祿堂趕緊說「這是按照您剛才介紹的太極拳之意走的勁。」郝為真嘆曰:「奇了!我這一句話,您悟出的功夫就勝過了我這個專門練太極拳幾十年的人。」

後來郝為真來北京訪友不遇,卻病倒在北京一家客棧內,經孫祿堂救助,得以康復。郝為真感其恩德無以為報,得知孫祿堂正研究比較各派拳術,進而使之合一,於是主動提出要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理法和盤相贈,以供孫祿堂研究參考。這正是孫祿堂求之不得的事情,孫祿堂很重禮儀,於是向郝為真持弟子禮。三、四個月後,郝為真返回故里。

從郝為真先生那裡學得太極拳後,經反覆研究揣摩,孫祿堂將形意拳的直取快攻、硬打硬進的剛勁;八卦掌的閃轉騰挪、避正打斜的巧力;太極拳的沾連粘隨、以柔克剛的靈動,這三種內家拳融為一體,獨創了孫氏太極拳,對中華武術做出了新的貢獻。從此,孫祿堂的名字響遍中華武術界及海外拳壇。

約在兩年前,天津成立了中華武士會,會長是孫祿堂的師叔、形意拳名家李存義,孫祿堂早年學拳時,曾得到李存義的指點,所以這時武士會舉辦一些活動時,孫祿堂受李存義之邀,也常去捧場。一次論及內家拳形意、八卦、太極、通背四門合一時,通背拳的代表人物張秀林認為四門雖然都是內家拳,但是以通背最高,並說古譜上就有「山右通背最為高」的說法。

因張秀林本來是學太極拳,後跟韓老道學通背拳,技藝大進,所以有此體會。但是李存義是形意拳第六代的領袖人物,當時武士會也是以教形意拳為主,所以聽了張秀林的這番話,臉色就不大對,會中李某會其意,立即要與張秀林比試長槍,也就是一根大竹竿。因為徒手較量,如果雙方用上真勁,很容易發生死傷,而不用真力,又很難服人。像這種討論技藝長短的比武並非死仇,但又要使出真功夫,所以多通過比試長槍來驗證高低。

不想兩人剛一交手,李某手裡的長槍就落地了。原來張秀林常向孫祿堂請益武功,孫祿堂曾把自己在長槍方面的一些心得告訴了張秀林。李存義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張秀林槍法里有孫祿堂的特點,李存義知道張秀林是孫祿堂的盟弟,於是李存義對孫祿堂說:「他是你的盟弟,你跟你的盟弟試試如何?」孫祿堂知道這是李存義要讓自己給武士會找回面子,這讓孫祿堂左右為難,一邊是指導過自己武功的師叔,一邊是自己的結拜兄弟,如何比才好呢?

孫祿堂想起用自己最近悟出的太極勁貫穿到槍法中,沾拿而不發,這樣雙方都不丟面子。於是,孫祿堂單手持長槍的底部,請張秀林進槍。張秀林一看孫祿堂竟單手持槍,認為這是盟兄當眾小看自己,於是進步就劈,沒想到孫祿堂單手將長槍繞了一圈,竟將張秀林的長槍沾拿住。這時如果張秀林的長槍不動,孫祿堂並不准備發力使對方難堪,但張秀林並沒有領會到這層,還想極力掙脫,可是越掙脫,重心越不穩,這時張秀林見孫祿堂單手持長槍氣定神閑,如垂釣之翁,心中一急,自己的身形更把持不住,不得已,張秀林只好棄槍於地,連連踉蹌了數步靠倒在兵器架上,張秀林起身後,向孫祿堂拱拱手,一句話沒說,扭頭就走了。這時孫祿堂不盡悵然,因為孫祿堂最不願意做的就是這種門派之爭,不想卻身不由已地捲入其中,以後孫祿堂多次努力挽回與張秀林的友誼,這是後話了。

不久,孫祿堂應邀去倫敦參加「世界大力士格鬥大賽」,以全勝戰績榮獲總冠軍。震動世界。孫祿堂認為國外的技擊大多水平不高,未得中和之旨,未能開發出身體先天的良知良能,缺少整體的靈動,勁力也比較單調,手、足、膝、肘的配合意圖明顯,不能渾然一體。

1915年,孫祿堂經過數十年對各派武學堅持不懈的研究、實踐與提煉,此時已豁然大悟,發現了中華武學統一的原理,中和內勁原理和以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技術結構為基礎,創立了拳與道融合的武學體系。

1923年,日本天皇為達到從心理上擊潰中國人的企圖,認為必先擊敗久負盛名的中國天下第一手孫祿堂不可,於是派遣日本武士道高手板垣一雄來到中國比武。板垣一雄身高體壯,一米八幾的個子,重約200磅,在日本武術界曾三奪金牌,被授予「大正天皇特級勳章」,號稱天下第一。他揚言:用他的剛力一定可以制服孫祿堂的柔力,並且還要扭斷孫祿堂的一條胳膊。

當時孫祿堂已年逾花甲,又剛剛遭逢喪子之痛,但為振國威,他凜然應戰。比試開始後,孫祿堂以閃、展、騰、挪之法,使這個粗野的龐然大物簡直無用武之地。最後,板垣惱羞成怒,象野豬般狂吼亂叫,拚命孫祿堂胸部撞來,孫祿堂略加閃身,使其撲空,只聽砰然一聲,書架傾倒,板垣的大半個身子被埋於書堆之中,狀極尷尬,只好認輸。

事後,板垣願出二萬元讓孫祿堂安家,請其赴日教拳。孫祿堂斷然斥曰:「莫說二萬,即二十萬亦不教日人!」並讓翻譯轉告,此番只不過略施小技,給其一點顏色看看,中國人是不可欺辱的!從此,孫祿堂的威名遠播日本。

1930年,日本武道界從日本全國篩選出五名武道高手,帶著翻譯,來中國再次挑戰孫祿堂。孫祿堂決定以一對五,將日本人徹底打服。由於這五位日本格鬥高手都擅長地面固絞的技術,為了讓這五位日本高手能以他們最擅長的技術與自己較量,因此孫祿堂說:「我躺在地上,你們五個人以任意方法按住我,你們那個翻譯喊三下,如果在三下之內我不能起來,就算你們贏了。」幾位日本人覺得這不是自己找死嗎,簡直是個玩笑。

孫祿堂從容地仰面躺在草地上,五人把孫祿堂死死地按在地上,靜聽著翻譯的號令。當喊到「三」時,孫祿堂丹田稍一提氣,鼓動全身氣血,四肢梢節一遊動,使出了八卦拳中的「蜈蚣蹦」,從地上旋風般一躍而起,把那五人摔得連滾帶爬,狼狽不堪。五人猶如驚夢初醒,方才還是耀武揚威。瞬間卻變成了這般模樣。孫祿堂將他們一一扶起來道:「摔壞了沒有?」日本武士怏怏而起,哪裡還敢口出狂言,便賠禮道歉,告辭而去。從此,孫祿堂被日本武道界尊為武聖。

1933年,孫祿堂已七十又三,但仍談吐鏗鏘,目光有神,精神矍鑠,鶴鬢童顏,胸前的髯長盈尺,使人感到幾分飄逸的仙氣。

時至十一月,孫祿堂曾有預感,將要謝世。又過了一個多月,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時,他便卧床不起。臨終前把女兒孫劍雲及諸弟子叫於床前,孫劍雲問父親還有什麼遺囑,孫祿堂說:「把紙拿來。」孫祿堂接過筆紙後,用顫抖的手寫下了「練」字,然後輕輕地放下了筆,再沒說一句話,雙眼合攏,心臟也隨之停止了跳動……

噩耗傳出,眾弟子及全縣的武林志士無不灑淚哀婉,悲痛萬分,許多武術名家都不遠千里紛紛前來憑弔。

正是:武學奇才孫祿堂,技藝卓絕不逞強;內家三拳融一體,孫式太極永流芳;輕若靈妙「賽活猴」,勇猛快似虎撲羊;著書立說傳後世,德高望眾人敬仰。


推薦閱讀:

開局很夢幻的女總理,被老公坑到半生很苦逼
大暑將至,天熱的可以講故事了。

TAG:傳奇故事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