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改變了江西 | 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誰改變了江西
NO.518-誰改變了江西
作者:冷夜寒星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江西作為內陸省份,在山地丘陵廣布的封閉地形中,卻也得益於河流的四布,才有了文明與交流、通達與繁榮。
無論是唐代王勃筆下「舸艦迷津」的贛江,還是宋代承載著無數瓷器輸向全球的昌江,或是運輸煤炭開啟江西近代工業序幕的萍水河(淥水),河流對於古代江西發展興盛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就再一起來了解河流是如何讓江西這片紅土地發展起來的。
江西山水真吾邦
白沙翠竹石底江
江西不僅四方被懷玉山、武夷山脈、九連山脈、幕阜山等與周邊省份相隔絕,境內更是約60%的地形都為山地丘陵。僅有北部鄱陽湖平原一帶與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相連。
看上去相當封閉的江西
封閉地形乍一看十分不利於內部的資源整合和與外部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在降水充沛的中國南方,有山的地方自然就能發育出無數蜿蜒的河流。而河流,則是江西破除先天地形劣勢的自然饋贈。
因四周山勢的影響,江西境內大多數地表徑流大致呈東、南、西三個方向,並大致向中北部平原地區匯流。在長時期地理演化中形成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這五水,而這些河流的水量的不斷彙集發育,形成了鄱陽湖。所以,江西流域的主體便是這五水彙集並終入長江的鄱陽湖流域。
然而鄱陽湖隔在九江與南昌之間
江西與長江的直接接觸面過小
除此之外,江西還有匯入湘江——洞庭湖水系的萍水河(湖南稱淥水)和匯入東江——珠江水系的尋烏水和定南水。
穩定充足的水源是農業生產所需的優質條件,同樣河流對江西農耕文明興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饒河上遊樂安河流域的萬年仙人洞遺址(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部落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地層中的人工栽培稻,這種古栽培稻種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栽培稻之一,而這正得益於江西的河流。
仙人洞的陶器和水稻花稻粉
河流除了能帶來直接的水源,其附加價值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河流沖積扇形成的平原,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優良場所,更是人們居住的絕佳之處,江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也依河流生長。
南昌之所以能成為省會
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昌是贛江的「入湖口」
早期的江西的郡縣設置,選擇河流沿岸的重要居民點和商業中心作為郡治所在,其中靠近贛江與撫河匯流之處的豫章在西漢始設郡,成為江西最早的行政建制。
此後江西境內歷代增設的郡縣的郡治也大都設在沿河市鎮。如今,江西省境內的11個地市的主城區也全都是沿河分布。
萍鄉、宜春、新餘三位很密集
故園今日海棠開
夢入江西錦繡堆
在古代,河流在交通上的巨大作用直接為江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東漢末年,興起於江東的孫吳集團為了抵禦北方曹操南侵、西方劉備東討,十分重視夏口(今湖北武漢)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線的布防,長江防禦線上的江西地位開始凸顯。晉代以尋陽(今江西九江)為州治的江州行政區的設立,使江西一躍成為一級行政區。
長江一線是東吳命脈
無論是荊州還是合肥方向被擊破
東吳都將命不久矣
在東晉和南朝期間,處在荊州和揚州兩大門閥勢力之間的江州,更成為警戒京師金陵的要地。長江黃金水道價值的凸顯也使得江西的在全國政治軍事的地位不斷上升。
江西的水路十分發達,通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向北,匯入長江的鄱陽湖水系,使得江西內部的諸多要地得以和長江流域和北方中原地區相連通。隋代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更使得江西得以從水路直上抵達華北地區。
從江西深處直達華北
向南,儘管九連山脈、大庾嶺扼住了江西南下的路途,還是有大庾嶺梅關這座較為容易翻越的關隘。梅關那面便是珠江的北江,由此通過鄱陽湖水系南下至大余,水陸轉運後翻越梅關,又可經水路至廣州。此後,這條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成為了封建社會中後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線。
古代通向嶺南的兩條內陸通道
西有靈渠,東有梅關
而在東西方向上,向東通過信江流域上溯至玉山翻越丘陵便可到達衢江——錢塘江流域,進抵浙江;向西通過贛江支流袁水上溯至蘆溪,逾越丘陵後便通過萍鄉的萍水河(淥水)進抵湖南。江河使地形相對封閉的江西實現了四通八達。
從杭州到長沙
橫穿江西
?
通達的水運,成就了江西古代四大商鎮的興起和繁榮。
饒河上游昌江畔的景德鎮,因盛產質地優良的青白瓷而聞名於世, 而這「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瓷器便是通過昌江——饒河連接長江等航道得以行銷全球。
在景德鎮以南,鉛山河匯入信江的河口處逐漸成為贛東北物資集散中心,在今天河口鎮的明清古街,我們仍能看到層樓綿延、鱗次櫛比的繁榮舊景。
而位於贛中的樟樹鎮則憑藉袁贛二水匯流與南通北達的水運優勢,成為南來北往、東臨西達的藥材集散、中轉之地。在四方藥商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固定的用於銷售的藥材交流的場所便應運而生,「貨棧」、「藥行」、葯市」,以及醫藥兼備的「藥店」便也相繼出現,「南國葯都」的稱謂也隨著樟樹鎮的興盛而出現。
樟樹鎮藥王府
鄱陽湖西岸的吳城鎮,處在贛江、鄱陽湖、修河交匯處。南北朝時期隨著鄱陽湖的南侵,周邊海昏等縣被湖水淹沒,隨著就近遷徙人口的增加和水運節點優勢的彰顯,吳城鎮的商業也隨之繁榮起來。清代中期時,吳城鎮過往的商旅眾多,外來的流動人口就超過了2萬。
洞庭湖、武漢、鄱陽湖
三大窪地
水運的繁榮使江西在宋代以來逐漸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之一。再加上明朝建立後,為防倭寇的侵擾,實行了長時期的禁海政策。國內外貿易,都只能依靠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這一黃金水道。江西和江西商人在開始在國內貿易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於是「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天下當老闆」江右商幫(贛商)開始遍布天下。
然而這條通道終歸是要趨於衰落了
在近代海運興盛和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以前,條條江河讓江西在古代社會的中後期盡享著封建傳統社會最後的繁榮。
贛江西畔從今日
明月清風憶使君
風水學經典著作《水訣歌》中曾指出:「水是山家血脈精,利人害人速如神」。和其他因河流興旺發達、又因河流受盡苦難的文明一樣,河流因水源與交通優勢給江西帶來繁榮與財富的同時,也曾以反覆無常的姿態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深重的災難。
洞庭湖、武漢、鄱陽湖
三大窪地
江西歷史上水災十分頻繁,1998年長江流域洪災時,九江大堤決口的驚險場景相信仍然不少人記憶猶新。江西四周的河流大抵都向中北部地勢地平的鄱陽湖匯流,導致汛期湖水泄洪壓力巨大,更何況在汛期遭遇長江洪峰時,作為吞江吞吐型湖泊的鄱陽湖還有可能吸納進一些長江的洪水,這就讓洪水的形勢更加嚴峻。
1998年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在抗洪救災
水害為患的情況下,人們除了加築堤壩、排洪除外,自然也會祈求風調雨順、災禍平息,這樣的願景在傳說和故事的傳承中,開始逐漸發展成為民間信仰。
許遜除蛟便是江西歷史上最為知名的神話之一,相傳晉代彭蠡湖(今鄱陽湖)有蛟龍為害,水災連年,許真君率領弟子,斬妖除魔,消除水患,贏得了人民的廣泛尊崇。
江西境內不少地名均與許遜除蛟有關,如南昌市內的萬壽宮原稱鐵柱宮,相傳因許遜為斬除蛟龍餘孽而鑄鐵柱、置鐵鎖於井內來鉤鎖地脈而得此名。贛西萍鄉的樟樹鎮藥王府因被傳為是被許遜所傷的孽龍逃竄鑽山所成。
樟樹鎮藥王府
許遜斬蛟等傳說光環圍繞下,許真君成為了江西乃至南方不少地區的保護神,此後又有其忠孝的故事廣為流傳,許遜傳說中其道教弟子的身份,使他發展成為江西的保護神,供奉許遜的「許仙祠」其後也改名為「游帷觀」,後來宋真宗更是賜名「玉隆萬壽宮」於位於南昌西山的游帷觀。
道教畫風的許真君
許遜崇拜與傳統道教信仰在江西文化背景下結合發展,形成了凈明道(亦稱凈明忠孝道),成為了道教中的一個教派,南昌西山萬壽宮既為該教派的祖庭。而萬壽宮也隨著江右商辦的足跡開始遍布各地。
萬壽宮
千萬年來,水之於江西不僅僅是生存、文明、財富和災難,更是難以磨滅的文化根脈。
參考文獻:
1.鍾起煌主編:《江西通史》(11卷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許懷林:《江西歷史文化特徵概說》,《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第2期。
3.方誌遠:《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人民出版社,2016年.
4.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