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分鐘告訴你佛陀留給親生兒子的秘密法寶!

花五分鐘告訴你佛陀留給親生兒子的秘密法寶!

花五分鐘告訴你佛陀留給親生兒子的秘密法寶!

覺品 2017-10-30作者 大覺師兄

五分鐘解脫法門阿含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分鐘解脫概要安那般那法門五分鐘解脫概要想必諸位師兄很少看到這麼簡單明了的經文,佛初轉法輪時,為了便於沒有任何根基的凡夫理解,因此說了最容易理解的道理。

最初「空」佛是用「無常」來代替的,一切都不是永恆的道理,恐怕沒有人會反對,也許今天你的愛人剛剛與你分手,也許就在此時你的股票突然腰斬,也許你的身體突然被檢查出重症,也許就在此刻,你最信任的朋友正在謀劃如何背叛你,你曾經冒死相救的朋友正在誹謗你,如此等等客觀現實的就稱為「無常」,這種世界觀,與《金剛經》的幻夢泡影觀,事實上無二無別,佛把這種觀成為「正觀」。

然而此正觀,用心感受揣摩,是有些悲觀情緒的,然而此正觀卻並非「悲觀」,微細的區別在於什麼呢?之所以悲觀是因為有所貪求,而所貪求的卻終究是一場空,心動所以生悲。

而正觀,則只是靜觀而已,所以叫做厭。而此靜觀法門就是上座部佛教的「安那般那」法門,也就是西方目前最流行的「正念減壓」,簡稱「止觀」,當心靜觀時,最初的覺知點往往是呼吸,所以又往往稱為「觀呼吸」法門。

事實上,佛在八歲時就是在宮廷中的菩提樹下通過觀呼吸從而第一次達到了二禪的境地。

佛在跟隨了兩個外道大咖羅勒迦藍及郁頭藍弗修行了6年苦行而無果後,在菩提樹下再次啟用了安那般那法門從而達到了究竟解脫的開悟境地。

由此可見,此觀呼吸法門是入門的一把利器。而大覺師兄六歲時,天天中午被哄騙睡午覺,無奈之下無意中,採用了觀呼吸法門,第三十一下時,肉身消失,融入在大光明中,所謂其中有相,無為無不為。但是當時太小,什麼也不懂,只是覺得這種感覺很舒服,時間飛逝如電,一下午匆匆而過,姥姥自此歡喜讚歎,次子甚乖,一覺就是一下午,所以叫大覺。

解脫境地當知道,一切終不可得時,一種選擇是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肆意享受,苟且偷生,另一種就是徹底放空,進入無欲無求的止觀境地。或者是一種純覺知境地,當這種覺知脫離肉身,擴大到整個寰宇的時候,就感受到了大圓鏡的智慧,一切盡在心中,一切儘是我,眾生與我無二無別,後來佛在《圓覺經》中把這個法門總體歸類為奢摩他法門,我們大乘佛教稱之為大止觀,事實上,止觀不分大小的。

至此,大家知道了止觀不是目的,覺知到大圓鏡智才是重點,而此大圓鏡智就是我們的清凈自性,但是卻是一合相,就是夢幻泡影般的,又像鏡中花,水中月般的萬象變化。

最重要的是,此時你已經完全脫離了色身這個小小的軀殼,那麼如何定義「我」呢?我又是誰呢,這時,佛給這種生命形式一個定義叫做,覺者,也就是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生無滅,無我無證,的終極法身。大毗盧遮那佛。大光明中,萬象叢生,如如不動,觀萬象皆是幻起幻滅。

禪宗把這種狀態叫做,「開悟」,大覺師兄把這個生命形式叫做佛的第一個稱號,「如來」。

本文畫作皆出自畫家王浩手筆奢摩他

▲王浩 牛法寶留給兒子的法寶如何修觀呼吸法,佛陀親自指點兒子修行

羅睺羅尊者是十八歲的時候,修安般法門(佛門術語:觀呼吸法)而成就的。在《增壹阿含經》第八卷的安般品第十七中詳細記載了釋迦牟尼佛指點獨子修行而獲得大成就的經過。這個經過有三個過程。

有一天,佛陀和兒子羅睺羅著衣持缽一同入舍衛城。在途中,佛陀覺察到羅睺羅心中有自贊相貌莊嚴之不善念。就很鄭重地對他說道:「汝今當觀色為無常。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睺羅在路上受到佛陀的如此鄭重教導,覺得佛陀必有深意,他無心入城了,趕緊回到祇桓精舍,在一棵樹旁,端身跏趺正坐,按照佛陀的教導觀修無常。

舍利弗不知道羅睺羅正在按佛陀的教導觀修無常,見羅睺羅端身正意坐於樹下,就指導他修習呼吸觀。

佛陀從舍衛城乞食歸來,食後在祇桓精舍經行時,見到羅睺羅仍在用功,就對他說:「你現在修習的是安般之法,呼吸修好了,所有憂愁、妄想就沒有了。只是除了呼吸法門之外,你還應該加上修持心地的功夫。」接著,佛陀詳細地開示了如何修持心地。

修行不凈觀,所有貪慾當除滅。修行慈心,所有嗔恚當除盡。修行悲心,所有害心當除盡。修行喜心,所有嫉心當除盡。修行舍心,所有驕慢當除盡。

佛陀走後,羅睺羅想起佛陀說的修習安般之法,可以降伏煩惱。於是即從坐起,前往世尊所,向佛陀請教修行安般法門。

佛陀讚歎了羅睺羅降伏煩惱的決心後,為他開示了安般法門。

佛陀說,修習此法,要在閑靜無人的地方,正身正意結跏趺坐,排除雜念,意念觀照鼻端的出入息。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還要盡量遍觀身體的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羅睺羅,修安般法門就是這樣修的。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在安陀園樹下,羅睺羅按照佛陀教授之法修息安般息法。很快證得欲心解脫,無復眾惡。有覺觀之喜悅輕安,游於初禪。接著又證到,無覺觀之三昧念喜,游於二禪。接著,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喜念,游於三禪。最後證到: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凈,游於四禪。

此時,羅睺羅在三昧之中,心清凈無塵穢,身體柔軟,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他已經證得無漏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羅睺羅尊者已成為大阿羅漢。

佛陀印證說: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破除我執,其實只要5分鐘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代人用這個法門往往不行呢,就是你整天盯著手機,如何能止呢?明天大覺師兄會進一步深入阿含,讓我們品味原汁的佛法。

想進群了解更多,請加微.信:jansing


推薦閱讀:

對無相無分別的疑問?
涅槃不是死亡
每天在街道上大聲喊著懺悔是否合適?
施食後,自己和家人遇到各種問題,疾病、事業。請問佛法可有闡述此種現象?
釋迦牟尼之後有沒有人修行成佛?為什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修行成佛?

TAG:釋迦牟尼 | 佛法 | 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