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過眼神,你可能不是人:談談建築業人工智慧

確認過眼神,你可能不是人:談談建築業人工智慧

來自專欄 BIMBOX

本期開開講解視頻:

確認過眼神,你可能不是人:建築業人工智慧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你好,這裡是BIMBOX,我是開開。今天要給你聊一個比較大的話題:建築業人工智慧。

對於建築業的未來,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暢想:

一位設計師把頭盔戴到幾位業主的頭上,業主眼前出現了幾十種初步設計方案。他們選擇了最喜歡的那個方案,緊跟著一系列的分析報表和經濟指標出現在眼前。幾位大佬一商量,就這個了!

於是人工智慧後台開始根據這個方案,自動進行結構設計、機電設計,緊接著數據從後台傳到工廠,自動加工構件,由機器人自動裝車送到現場。工地上只有幾個工程師指揮著機器人,把預製構件搭建到一起,其餘部分用3D列印技術自動完成,一幢高樓就這樣拔地而起。

不知道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想啊,如果BIMBOX也只是和你暢想一下未來,順便給你一點失業的危機意識,就有點太膚淺了。

今天我們嘗試來說幾點更貼合實際的內容:

  • 人們對人工智慧存在哪些誤解?
  • 人工智慧可以做哪些事?哪些事是人工智慧做不了的?
  • 人工智慧可以對建築業帶來哪些機會和危機?

1 . 人類的思考方式

人工智慧,英文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般縮寫為AI。

超過90%的人對它存在著非常深的誤解,認為所謂人工智慧,就是很聰明、會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尤其在2016年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很多人都覺得人工智慧全面替代人類工作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不僅是普通人對人工智慧的直觀感受,也是一開始科學家希望做的,可惜這條路在上個世紀就宣告失敗,今天的人工智慧,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線。

我們先通過一個例子說說最早的人工智慧所模仿的、人類的思考方式。

今天,一個小學生都能告訴你,太陽系所有行星繞著太陽做橢圓周運動,但在古代,人們並沒有能飛上天的各種設備來直接觀測,他們只能通過觀察其他星球的運動軌跡來猜測太陽系的樣子。通過規則的日升日落,人們很容易能想到,太陽應該是繞著地球轉的,這最符合人們的直覺。

而其他星球就沒這麼簡單了,比如金星,從地球上看它的運動軌跡就是這個鬼樣子:

這張圖是人們長年累月的觀測金星的位置,把大量的點連成曲線得到的。這個過程就是獲取數據。

下面,人們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然後建立一個理論模型來解釋它。

公元一世紀,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用來解釋金星的運動軌跡。

很多人認為老祖宗們相信地心說這麼長時間,很愚昧,其實不然。這個模型很好的吻合了數百年人們的觀測數據,而且能很精確的預測行星的位置。

不過,托勒密的理論模型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複雜,它需要用40多個圓形嵌套在一起才能夠描述行星的位置,計算起來特別費勁。你可以通過這張圖來理解不同理論解釋行星運動的區別:

後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並能夠取代地心說,也並不是因為它更接近真相,而是它可以用更簡單的計算達到同樣的預測效果。

不過由於哥白尼和托勒密一樣,都是使用正圓形來描述行星的運行,所以他的理論也還是不夠簡潔,只是把需要嵌套的圓的數量從40個減少到10個。

再後來,開普勒發現,如果換做橢圓而不用正圓,那就不必嵌套多個圓了,只需要一個橢圓就能完美的解釋和預測行星軌跡。於是,日心說又前進了一大步。

這時候人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行星會沿著橢圓運動,所有理論都是根據數據湊出來的。直到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才解釋了天體的橢圓形運動規律。

再到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進一步消除了水星軌道的誤差。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模型,這個過程代表了人類解釋世界的思考模式:通過觀察獲取數據,然後猜出一個模型,縫縫補補的湊合著用現有的模型,直到有更精確、更簡潔的模型出現。

人們把這種思維模式稱為機械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相信世界一定有一個確定的理論來解釋一切,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這個理論,然後一勞永逸的用它來預測未來。

2 . 人工智慧的思考方式

關於人工智慧,一開始計算機學家的想法和現在的人工智慧門外漢是一樣的,也就是「機器要像人一樣思考才能獲得智能」。

不過,這種嘗試只持續了十幾年,人們在幾個不同的領域嘗試實現人工智慧,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頸,其中包括語言翻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也包括下圍棋。

咱們用語言翻譯這個領域來舉例。

人類的思考模式是:學會單詞,然後學會語法,再根據語法把單詞拼成句子。學單詞就相當於「獲取數據」,語法就相當於「理論模型」。

比如,你學會了「Good」和「Morning」兩個單詞,有人告訴你,把「Morning」放在「Good」後面,就是「早上好」的意思。你似乎把語法搞明白了,但如果你又知道「You」這個單詞是「你」的意思,那你一定會想當然的認為英文的「你好」應該是「Good you」。

這種蹩腳的翻譯結果正是早期的人工智慧經常拿出來的。

於是人們就想,繼續告訴計算機更多的語法規則,直到它像一個人一樣徹底理解了一門語言的各種語法。

不過這也不行。

比如中文這一句:「我想起來了」。你既可以把它理解為「我想起某件事來了」,也可以理解為「我想從床上爬起來了」,到底該怎麼翻譯,答案不在句子內,而是在句子外的上下文。但你根本沒辦法把可能出現的所有上下文提前輸入到計算機里。

計算機的計算速度確實會越來越快,但語言翻譯的規則模型太過複雜,不可能提前把這些規則一條一條告訴計算機。真正限制人工智慧發展的,不是它本身的計算速度,而是人類對規則的輸入速度。

這時候,有人開始思考,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不事先告訴計算機具體的語法規則,而是直接硬碰硬的進行整句的翻譯呢?

他們的思路是這樣的:人工智慧可以不去理解「Good」、「Morning」這兩個單詞,也不理解背後的語法規則,而只是把「Good Morning」直接翻譯成「早上好」。世界上有多少個整句中文,就把這些句子對應的整句英文統統記錄。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窮舉法嘛,這辦法也太笨了吧!

一開始人們也非常反對這種笨辦法,不過沒用多長時間,人們就得到了答案。

2005年2月,全世界的機器翻譯專家在美國齊聚一堂,交流各自的研究進展,一家從來沒從事過機器翻譯研究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本來人們沒怎麼關注Google,以為它是來玩票的。評測結果一出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Google翻譯的評分排名第一,落下第二名將近一代人的水平。

大家請來Google翻譯的負責人,問他秘密是什麼。秘密說出來一點都不神秘,Google使用的就是幾年前被大家瞧不起的笨辦法:讓計算機自己在海量的中英文對照中,直接學習整句的翻譯。

只不過,長年開展搜索業務的Google有一個先天性優勢:它手中握著大量的中英文對照數據,比其他研究組織多了上萬倍。

2005年被人們稱為「大數據元年」,人們第一次見到了數據的魔力。

3.從智能思維到數據思維

有一個叫「中文屋子」的故事:

一個人坐在一間屋子裡,手裡有一本非常厚的參考手冊。有人通過門縫遞進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行中文字,屋子裡的人根本不認識中文,他需要做的只是翻開手冊,找到那句看起來和紙條上的文字一樣的話,然後把對應的中文答案照著樣子抄下來,再遞出門去。

外面的人看到裡面的人做出回答,以為他肯定是懂中文的,而實際上,屋子裡的人從頭到尾既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麼內容,也不知道自己回答了什麼。

這個故事說明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思維方式:放棄明確的因果理論,而只關注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從大量的數據中直接得到答案,即使不知道背後的原因。

實際上找到「數據背後的理論模型」效率是很低的,還得看運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等到了牛頓定律和相對論,而下一個突破性的基礎理論又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目前,「數據驅動論」已經在各個領域全面碾壓了「模型驅動論」,成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主流方法。

比如,AlphaGo並不理解圍棋的套路和技巧,不了解對方下某一步棋的目的。在每一次對方落子後,AlphaGo都會把當前黑白子的布局看做一種「狀態」,根據過去下過的上百萬盤棋局,找到勝率最高的下一步狀態,然後走出這步棋。

當然,圍棋非常複雜,棋盤上所有黑白子的排列可能性加起來,比整個宇宙中所有的原子還多,所以不可能在下棋的過程中去暴力搜索,而是需要在平時不停的訓練和學習。

這個「機器學習」的過程原理講起來比較複雜,我們換個領域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圖片識別領域,傳統的智能思維是這樣的:給計算機描述一隻狗的全部特徵,比如1米左右長,毛茸茸,伸舌頭,等等。等它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後,再去識別圖片中的狗。

這條路顯然是走不通的,因為有的狗毛很短,有的狗沒有伸舌頭。

而數據思維的方法是,完全不告訴計算機「狗」是個什麼東西,而是扔給它海量的圖片,讓它判斷圖片上的是不是狗,再通過事先的答案或人為干預來告訴它結果是否正確。

一開始它的判斷基本上和瞎猜沒區別,但隨著不斷迭代,得到的答案越來越多,它的識別度也就越來越高。

注意,即便這個程序已經可以精確的識別出狗來,它還是不知道真正的狗是啥樣的。它得出答案的理由很可能是「圖片左邊39%的區域有黃色像素點,中間有兩個區域的深棕色像素點,這樣的圖在歷史數據中,有97%的概率應該輸出答案為狗」。

從這個例子,你應該能理解人工智慧注重「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的原理了。利用相關性,最大的好處是隨著學習和迭代的次數增加,人工智慧可以做到的事就越來越精準。

所以,只有餵給學習程序的足夠多的數據,才可能實現人工智慧。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人工智慧發展會那麼緩慢,因為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的爆發,沒有一家公司手裡有海量的數據供機器學習。

4.數據之爭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是硬幣的正反面。想要做人工智慧,手裡必須有大數據才行。

大數據除了要「大」,還有兩個必須具備的特點。

第一是多維度。

比如我們經常會說,天氣悶,要下雨。「天氣悶」和「下雨」是相關性很高的兩件事,但如果只有這一個維度的話,還是會經常錯判。但如果把氣壓信息、雲圖信息等其他維度的信息都加入到判斷體系里來,那判斷出下雨的準確性就很高了。

第二是被動關聯。

所謂被動關聯,就是人們在自主行動的同時,下意識而不是故意的留下數據的痕迹。

比如2013年,百度公司發布了《全國十大吃貨省市排行榜》,利用的就是人們的搜索數據。福建人最關心的是什麼蟲子可以吃,而寧夏人居然最關心螃蟹能不能吃。

百度獲取的數據是人們在搜索過程中,不自覺的貢獻出來的。

如果一家公司去大街上發調查問卷,人們很可能不願意填寫關於蟲子和螃蟹的真實想法,得到的數據也就不真實了。

有個故事能說明大數據的好處:

美國一家大型連鎖百貨店塔吉特,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的行為,利用多維度和關聯性數據猜測他們的身份並給每個人推薦貨物。

一天,一位中年人闖進了塔吉特經理辦公室,責備他們公司給自己上高中的女兒寄來了母嬰用品的優惠券,這不是鼓勵女兒懷孕么?經理趕忙道歉,說我們並不認識每一位顧客,只是用大數據來分析,懷孕的女性會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購買行為。

不料過了幾天,那位父親又找上門來,給經理道歉,說他和女兒談了,她真的懷孕了。塔吉特對用戶的了解,比她的父親還要多。

如今的互聯網之爭,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數據之爭。

所以你會看到,當今很多的人工智慧產品都出自於Google或者百度公司。許多互聯網公司即便做不了搜索引擎,也要做免費的瀏覽器,收集用戶的搜索數據。

2015年,小米公司仍在只賣手機、而且是虧損狀態,在融資時被國際知名風投機構估值為450億美元,而對於手機出貨量與小米差不多、還多年盈利的聯想公司,估值卻只有100億美元。

風投公司的經理們當然不是傻子,小米比聯想多出來那麼多的價值,就在於它從智能設備中獲取的大量用戶數據。

5.建築業的危機和機會

我們再回到建築業,回看一開始人們對未來的設想。

如果按照傳統的人工智慧研究方法,我們當然可以胡亂暢想:自動設計,自動生產,自動施工——因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嘛。但看完前面的內容你知道,這種更符合直覺的思路是已經被人工智慧專家們放棄的路線。

當前,確實有很多的技術可以在設計、生產和施工環節中幫助到我們,比如自動翻模、焊接機器人等等,但它們本質上是通過編程來縮短某項工作的時間,提升效率,並不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不是遙遠未來的事物,它確實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也帶來一些失業的危機。比如,已經有人工智慧律師、人工智慧記者,甚至是人工智慧醫生被研發出來。

不過這些行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行業里有大型公司或機構掌握著大數據。如何判斷一家公司做的是不是真的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它是否有海量的數據,並且這些數據是多維度的、有關聯性的。

反觀建築業,在BIM普及之前,收集足夠餵養人工智慧的海量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以前建築業所有的數據都存在於圖紙和文檔里,基本不能用來分析和機器學習。

而BIM作為收集建築業數據的絕佳入口,到今天也只是在一部分項目中使用,數據的廣度和維度還遠遠不夠。

儘管有很多公司會說自己擁有建築業大數據,但數據這東西可真不是喊喊就有的,否則像聯想那麼大的公司,也肯定能喊出不少數據來,估值也不會比小米低那麼多了。

目前不太可能有一家企業在沒有數據餵養的情況下,做出一款「全自動設計管線綜合」的軟體來,除非咱們建築業能突破IT行業對人工智慧的探索。所以你並不需要太擔心,一些看上去比較枯燥的設計工作,並不會在短期內被人工智慧替代。

另一方面,大數據的缺失也正是我們這個行業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機會。BIMBOX猜想,有幾個方向將會成為建築業人工智慧領域的風口。

第一是創造大數據入口。

人工智慧的核心是擁抱不確定性,目前建築業即便是和數據最貼近的BIM技術,也還是遵循確定性思維。我們建立確定的模型,輸入確定的信息,輸出確定的圖紙。

人工智慧需要的大數據,比建築物本身的數據要複雜得多。比如「設計師在挪動一根水管的時候更多的往左偏還是往右偏」、「地鐵中更多使用方一些還是扁一些的風管」這樣的數據,就是可以用來餵養人工智慧的好數據——它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只需要知道怎麼做成功的概率更大。

而如果有一個平台能讓使用者無意識的貢獻這些數據,並把它們收集起來,將會是一個強大的數據入口。

第二是用數據餵養智能巨獸。

儘管我們說建築業人工智慧暫時不會到來,但它遲早會到來。

智能未到,數據先行。真正懂得藉助深度學習演算法,用數據餵養和訓練人工智慧產品的企業,無疑將會抓住時代的脈搏。

這樣的企業並不一定崛起於行業之內,像阿里、騰訊這樣的數據大鱷,也非常有可能扮演這樣的角色。——實際上他們已經在行動了,這個話題我們改天再聊。

第三是用數據關聯性進行企業級服務。

人工智慧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一定是一個To C端的產品,企業級的分析和諮詢服務也是一個很大的應用市場。

前面我們講到的美國百貨商場塔吉特,就是傳統企業應用大數據的典型。

未來的建築業,會有大量的企業需求數據分析和智能服務。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智能時代的諮詢和分析服務,不再是傳統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確定性方式,而是跳過邏輯,直接用數據之間的關聯性說話。

比如:「根據這個月貴公司員工的Navisworks軟體打開率,分析得出近期項目的造價預算可能出了問題」——沒人知道背後的原因,但結果是準確的。這是只有掌握大量數據的公司才能提供的服務。

這一期就說到這兒,希望能給你一些幫助。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


推薦閱讀:

MWC2018:阿里雲發布8款雲計算AI產品,中國科技已領先世界一步
深度學習在語音生成問題上的典型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在運動康復中的應用
[論文筆記] AttnGAN: Fine-Grained Text to Image Generation with GAN

TAG:人工智慧 | 建築行業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