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謠言案真相曝光,我似乎發現了點什麼規律
來自專欄 IT時訊
—伊利謠言案告破,我似乎發現了點什麼規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對於伊利來說,昨天就是歷史,因為昨天和歷史驚人的相似。
昨天,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同時發表了一篇《網路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 ——鄒光祥、劉成昆涉嫌誹謗罪案件追蹤》,幾名自媒體人傳播不實信息造謠伊利的犯罪行為屬實。
伊利被造謠、股價暴跌、伊利報案、伊利受到漫天質疑、案情告破、造謠分子認罪伏法……
每一次的結局都是好的,謠言告破,真相大白。
每一次的過程卻不那麼輕鬆,沒有人願意再來一次。
本該如釋重負的伊利,很有可能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一兩個月來的經歷,是那麼似曾相識。
相似之處一:兩次造謠的形式都是所謂的虛假信息爆料,而且,無論是發帖還是發自媒體,都屬非權威途徑。
2011年6月13日,一個《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掏盡》的虛假舉報信在網路上流傳,後在網路、微博上大肆傳播,造成伊利股份股價大幅下挫至跌停。
2018年3月26日,一則「伊利董事長潘剛被帶走調查」的謠言在某自媒體上散布出來,當天伊利市值蒸發了130多億。
相似之處二:兩次的謠言都是經過層層傳遞後散布出來,均引發股市劇烈震蕩,投資者損失慘重。
2011年的謠言案中,由張三林捏造的虛假「舉報材料」,經過李希曉、張海軍等人的層層傳遞之後,達到姜林那裡,並支付其費用,最終由姜林對虛假材料進行了「加工策劃」,並散布到網路上,使得該次事件迅速引起極大關注。虛假消息迅速引起投資者高度關注,引發伊利股份股票跌停。
2018年的謠言案中,發文明言「伊利董事長被帶走」的鄒光祥從劉成昆在公眾號「天祿財經」上連載的小說《出烏蘭記》看出劉成昆所影射的內容,又從劉成昆那裡獲得更多的所謂「內幕」。劉成昆也表示材料有信息源。謠言傳出後,市值當日蒸發130多億,後又慘遭跌停。
伊利也公開表示,十幾年來,一直有人在背後造謠伊利,給企業經營帶來巨大幹擾,但遺憾的是,兩次謠言的幕後源頭至今都沒有被繩之以法。
相似之處三:兩次謠言案的實施者都與鄭俊懷關係不一般。
2011年,謠言主要實施者張三林是鄭俊懷僱傭的外部人士,對外以總裁助理的身份出現。伊利方面指出,在此期間,張三林對伊利高管及其家人進行了長期的非法調查,為後來的一些列謠言提供了大量虛假材料。向來不曾對下屬慷慨的鄭為張三林報銷買車費用,還讓伊利每年為張的公司付一筆贊助費(詳見《反擊鄭俊懷證據鏈上溯至2002年 伊利執行總裁吁監察委介入》
2018年,謠言的主要實施者劉成昆,「天祿財經」的作者,專註於吹捧鄭俊懷及其掌管的紅星乳業。在天祿君的筆下,鄭俊懷成了「乳業教父」、「傳奇人物」。在這個公眾號上還有很多文字記載了二人之間的親密來往,一起吃飯時,開的都是「我比張學良少了個趙四小姐」這種尺度的玩笑。
試問有誰能么長時間不斷地利用相似手段給伊利使絆子,當事方此前都跟鄭密切聯繫,足以引人深思。4月初,伊利闢謠之後,伊利公開指認兩起謠言幕後黑手均為鄭俊懷所為,也進一步佐證了這種推測。
可以確定的是,只要鄭俊懷還在,謠言就會像演戲一次次返場。畢竟,鐵打的主公,流水的替死小嘍啰!
這次的伊利謠言案可謂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關注,權威媒體的追蹤報道更讓我們相信,案件會得到徹底、公正的審判。眾目睽睽之下,這次幕後黑手恐怕再也難以上演「金蟬脫殼」了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認為老太太的撒幣行為不構成犯罪?
※請問契約和法律的關係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契約可以大於法律?法律是否是建立在一個大的契約之上的?
※警察依法配槍執勤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順豐速度太慢可以投訴嗎?
※國內軟體盜版流行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