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消金黃金時代:混戰、洗牌與整合

夾縫中的消金黃金時代:混戰、洗牌與整合

洞見消費金融: 隨著2017年年報漸次出爐,行業內振都在振臂高呼屬於消費金融公司的「黃金時代」終於到來,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新金融行業面臨整改、規模和增速受限,消費金融公司在激烈的市場混戰中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窗口期。但不管是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還是可預見的行業趨勢,消費金融公司們發展的黃金時期並不會持續太久。

來源:馨金融

作者:洪偌馨

2018年5月5日,廈門市人民政府官網顯示,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獲准成立。

據媒體報道,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其中,台灣「中國信託銀行」出資1.7億元,佔比34%;廈門金圓集團出資1.65億元,佔比33%;國美控股出資1.65億元,佔比33%。

截至目前,至少有24家已經獲得批複(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另外,還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正在籌建和待批複中,例如,二三四五、江蘇銀行與凱基銀行及海瀾之家擬發起設立的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甘肅銀行與奧馬電器等擬發起設立的隴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

作為2018年首家獲准籌建的消費金融公司,金美信加入消費金融戰場的時間點非常微妙。

一方面,隨著2017年年報漸次出爐,行業內振都在振臂高呼屬於消費金融公司的「黃金時代」終於到來,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新金融行業面臨整改、規模和增速受限,消費金融公司在激烈的市場混戰中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窗口期。

甚至有人預言,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消金公司在未來將成為市場上僅次於商業銀行信用卡的消費金融玩家。

但另一方面,但不管是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還是可預見的行業趨勢,消費金融公司們發展的黃金時期並不會持續太久。

商業銀行將零售業務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客群的逐漸下沉以及與流量巨頭們的攜手合作,都可能迅速終結消費金融公司的黃金時代。

夾縫中的黃金時代

2010年,首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成立。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市場需求沒有被充分激發,銀行信用卡是市場上的主要玩家,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在線下小規模拓展業務;2013年之後,互聯網消費金融逐漸興起,新興的互金公司快速生長、搶佔市場,同時一些商業銀行也迅速反應過來,開始搶食。

身處市場夾縫中的消費金融公司,在高速發展的競爭者中間,存在感一直很弱。

但是,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化讓消費金融公司重獲了新的發展機會。

過去幾年,消費金融市場大爆發喚醒了用戶意識、培養了用戶習慣,用戶的需求一旦被激發,就不可能倒退。與此同時,從最初的校園貸到後來的現金貸,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將處於灰色地帶的消費金融提供商們一批批驅逐出戰場。

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有資格留在賽場上的競爭對手卻越來越少,這本身就是持牌金融機構們的最大機會。

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年消費金融市場的混戰階段,激烈的行業競爭也帶動了消金公司整體能力的發展,除了資金成本優勢以外,他們在自建場景、渠道合作、精準營銷、風險控制以及用戶體驗方面的能力也正在逐漸向銀行和互聯網巨頭靠攏。

從結果來看,隨著消費金融公司的2017年財報數據披露,沒有意外,大部分公司的業績都非常亮眼。

中銀、招聯、捷信消費金融三家凈利潤突破10億,穩坐前三席位;馬上消費金融利潤同比增長近88倍,增速登頂;營收方面,捷信成為唯一一家規模破百億的消費金融公司,而招聯、中銀、馬上三家營收規模都在40億左右。

(單位:億元)

另外,蘇寧、華融、中郵消費金融等在2017年實現扭虧,前一年深陷巨額虧損的北銀消費金融雖然沒能扭轉局面,但是虧損額度大幅下降。

混戰、洗牌與整合

當然,這個機會窗口也並不是無限期敞開。

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依然激烈,儘管受監管整治的影響,一些P2P、現金貸平台、新金融巨頭等在規模和增速上都有所收縮和放緩。但流量巨頭的強勢介入,以及商業銀行的發力都讓消費金融公司沒有太多喘息的機會。

以商業銀行為例,這一年多信用卡業務的大幅增長就已經說明銀行消費金融這一塊正在積極發力。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銀行零售業務的下沉,它們與消費金融公司的客群重合度越來越高。考慮到前者在客戶、品牌、以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未來必然會給消費金融公司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

事實上,如果翻看一下日、韓、美等國的消費金融發展史便不難發現,這些國家也同樣經歷了消費金融市場崛起、信用卡發卡量暴增、以及多方入局混戰的階段。

以美國為例,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消費金融市場的黃金時代,其背後的原因與當今中國的情況多有相似,比如,社會經濟穩定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大眾消費觀念轉變、信息技術的革新,以及法律法規的完善。

還有可以對標的一點是,當時,隨著美國放寬金融管制,資產證券化、槓桿交易等金融工具的發展為消費金融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流動性支持。以信用卡、學生貸款、汽車貸款為標的的ABS在那期間也出現了爆髮式的增長。

有了那麼多利好因素,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消費金融市場自然也是「百花齊放」。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公司、運營商(如AT&T)、零售商(如Sears)等等數千家機構都進入到這個領域當中。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消費金融市場的大混戰最終誰留下了?

經過多年不斷的洗牌和整合,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已經離場。今天來看,美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中的巨頭除了商業銀行,還有幾家獨立的消費金融機構,如Capital One、AmEx(美國運通)、Discover。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Capital One為例,關於它發展模式的分析文章有很多,簡單總結就是:獨特的品牌營銷和產品定位、穩定而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以及對次級客群的定價和風控能力。

反觀中國市場,除銀行外,消費金融公司在資金成本上的優勢明顯超過其它市場參與者。但除了少數幾家公司,如招聯、馬上、捷信等在獲客、風控以及品牌上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外,大多數消費金融公司的展業還是靠合作機構。

自身缺少對於獲客、風控等核心環節的把控能力,僅僅憑藉資金優勢獲利的模式顯得愈發艱難,比如,深陷虧損的北銀消費金融公司。

經過了前兩年的多方混戰,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也逐步進入到洗牌和整合的階段。

商業銀行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消費金融公司也在加大火力。而其它非持牌機構的角色也愈發清晰,要麼做純粹的導流平台,例如,滴滴的滴水貸,要麼做技術(包括獲客、風控等核心環節)提供方,例如品鈦和新加坡大華銀行的合作。

消費金融公司們到底如何在這個短暫的窗口期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起核心優勢與護城河,可能是比眼下的營收與利潤增長更值得關心的事。


推薦閱讀:

六點一氪 | 消費金融一周資訊
盈利遭疑、重度監管、轉型困難,上市股東套現後的趣店還能剩下什麼?
消費金融回歸場景化,玖富萬卡聯姻銀聯能否搶佔先機?
3C消金洗牌,捷信穩坐第一?
車抵貸江湖:90%的單子靠飛單,日常「吃雞」和同行聯絡感情

TAG:消費金融 | 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