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

來自專欄 歷史教學京師初中歷史教學與研究?

mp.weixin.qq.com圖標

《歷史教學》2018年第3期

朱漢國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已經正式頒布。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較2003年版課程標準的一個重大變化,即是在課程目標上由「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發展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當下,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學科教育界最熱的辭彙之一。根據知網轉載文章統計,自2016年以來,知網轉載的有關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文章達470多篇。學人們根據自己的認識,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了種種解讀。但究竟該如何認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理解歷史學科諸素養內容? 仍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本文試結合新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1. 如何認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1]

那麼, 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認識和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它是指學生在接受某一學科教育過程中,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或價值觀在內的,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 而是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與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 可以說,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

在這裡有三個關鍵詞非常重要: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內涵的三個重要要素,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目標。這三個維度目標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華東師大崔元漷教授曾舉駕駛素養為例來說明。上駕校絕不是背一點駕駛知識,必須學會駕駛。但一個合格的駕駛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駕駛素養,其駕駛素養包含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個目標。駕駛員的關鍵能力是安全駕駛;必備品格是禮貌行車;價值觀念是尊重生命。每個學科所養成的核心素養內容雖有所不同,但這三個維度是一致的。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在歷史課程學習中的具體體現。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做了明確界定:「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

那麼,歷史學科而言,學生學習歷史後應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具有什麼樣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呢?這應該是我們在認識和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必須明確的。

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價值觀念

一般來說,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是人們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今天,我們應確立什麼的價值觀念,這涉及高中歷史教育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也涉及到我們認識歷史、解釋歷史的價值取向問題。毫無疑問,我們今天的高中歷史教育,必須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高中歷史教育要培養的價值觀念。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在我們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解釋歷史、評判歷史的過程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觀為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揚善去惡。 如評價一個國家發展與否,當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價值目標;評價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當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價值取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當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價值準則。

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必備品格?

高中歷史教育培養的必備品格包含政治思想品質、道德人格和史學品格三方面。

高中歷史是一門意識形態鮮明的課程,它須貫徹黨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我們要求高中學生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在政治思想上必須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優秀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高中歷史是人文學科,培養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是應有的教育目標。因此,在道德人格上,必須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健全人格。

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史學課程,必須讓學生領悟具有歷史學特徵的學術品格,我們可稱之為史學品格。它包含史學中求真的精神、貫通的意識和批判思維。

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

關於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學術界有不同的認知。我國台灣地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用了「核心能力」來表述歷史課程的目標。期望通過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具備下列四種核心能力:「1、表達歷史時序的能力:(1)能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並認識幾種主要的歷史分期方式。(2)能認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並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2、理解歷史的能力:(1)能就歷史文本,掌握其內容與歷史意義。(2)能設身處地了解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3)能從歷史脈絡中,理解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3、解釋歷史的能力:(1)能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提出解釋。(2)能對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評價。(3)能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4、運用史料的能力:(1)能根據主題,進行史料搜集的工作。(2)能辨別史料作為解釋證據的適切性。(3)能應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或書寫自己的歷史敘述。」[3]

我認為台灣地區歷史課綱表述的「核心能力」有值得參考之處,但還不夠全面。關鍵能力應包括掌握一定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認識歷史、解釋歷史和探究歷史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應包括下述幾方面:

1、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認識並說明歷史事物的能力;2、準確掌握歷史時序,將歷史事物置於特定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的能力;3、收集、辨析並能運用史料的能力;4、解釋歷史的能力,包括能運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思維方法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科學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的能力;發現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的能力。簡言之,關鍵能力,就是能運用科學的史學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關於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提出,尤其是對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定義,即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育人目標的新要求,是高中歷史教育落實黨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它將有效地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根本轉型。

  1. 如何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分解為五個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如何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它與我們上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中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什麼關係?

我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中的三個維度目標與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目標是不同表述而已,是核心素養的綜述與分述之關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目標是高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程後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關鍵成就;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是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途徑、目標的具體化和細化。我們通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個方面的培養,最後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此需強調的是,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有其各自的作用和意義。

1、關於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我們認識歷史、解釋歷史, 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唯物史觀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包括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辨證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 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 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4]

新版課程標準在此實際上從兩個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認識層面,通過歷史課程學習,要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二是運用層面上的要求,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就認識層面,應了解唯物史觀哪些理論與方法呢?唯物史觀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揭示了社會結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唯物史觀既重視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能動的反作用。唯物史觀還論述了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唯物史觀還強調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這樣的思想認識,是以往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所未曾達到的,使人們認識歷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歷史學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應當說明的是,我們不會苛求高中生必須全面系統地去掌握唯物史觀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是要求高中學生應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至少應了解以下觀點和方法: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第四,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法;第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六,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

誠然,我們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並不是讓學生去背誦這些觀點和方法,而是要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和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並能夠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

2、關於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為何要培養時空觀念?應該說這是最具歷史學科特徵的觀念之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其構成都有三個基本要素:人、時間、空間。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5]

新版課程標準的上述五點要求,既有認識層面要求,要求學生如何認識歷史;又有運用層面要求,要求學生能夠做什麼。

從認識層面上講,時空觀念,包括兩個基本觀念:

一是時序觀念,就是要將歷史事物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觀察和認識,觀察和認識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辨明它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有什麼新特點,尋找前一過程轉變為後一過程的原因。史學產生之後,人們就把時間脈絡認同為歷史的基本特徵。人類社會在時間長河中由於各個階段的特徵不同,也呈現出一些具有特定時間內涵的時代指稱,如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遼宋金元史、明清史、民國史等,如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這種劃分由此也具有特定的時間內涵和歷史意義。我們所說的歷史上的發展、變化、延續、曲折、倒退等,可以說都是在歷史的時序觀念下對歷史的認識。

二是空間觀念,就是要了解歷史所發生的地點、區域、範圍等,這涉及到歷史上人類活動的場所和舞台。通過具體的空間定位,進而觀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總的特點。隨著人們視野的拓展,日益發展歷史的演進存在著空間上的多樣性和多維性。這種多樣性又隨著人類的各種制度建構而表現不同的形式,比如國家、區域和世界等空間概念。從歷史地理的角度進行認識,還可以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本身存在的橫向或縱向的聯繫,以及個別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聯繫。

從運用層面上講,時空觀念要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還要能運用時空觀念來分析和解釋歷史。 通過歷史學習,要使學生能夠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能夠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和地理因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理解歷史上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的意義,並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進而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和分析。

3、關於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 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史料實證,拿史料說話,這是對歷史敘述或歷史解釋一種最樸實的描述。因此,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史料實證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樑,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6]

新版課程標準在此實際提出了三層要求:一是要認識史料的重要性,並知道什麼是史料?二是能收集並辨析史料;三是能運用史料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如何認識史料?史料指的是能夠記錄或反映過去發生、存在過的事情的文字記載和一切物品,或者說,過去遺留下來的所有文字記載和物品都可以作為了解、認識歷史的資料。史料的類型劃分有多種,我們常見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幾類:文獻史料,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筆記、書信與日記、地方史志、報刊、碑銘與簡牘、族譜、契約、賬簿等;實物史料,包括器物、歷史建築物、遺址遺迹;口述史料,包括回憶錄與其他口述史記錄、神話、傳說等。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等;音像史料,主要包括能反映不同歷史內容的錄音、錄像及紀實性影視作品等。

如何收集並辨析史料?學習收集資料和辨析史料,是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習收集資料,就是要儘可能全面地搜集有關的歷史史料。搜集史料的途徑很多,可從圖書館、檔案館去找;可從田野中去找;可從網路中去找。 對搜集到的史料還需進行整理和辨析。以往的史料,特別是文字史料往往有記錄失實的地方,還有很多史料在不同的時代被改變史料的「原生態」,流傳過程中佚失、零散了,都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和辨析。對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工作,是歷史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種專門技藝和方法。

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收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於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 史料實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史料進行解釋歷史的過程。史料實證的一些原則,實際上也是解釋歷史的原則:如(1)論從史出。所謂論從史出,指的是理論、概念、對歷史的闡釋、評價等都應該是從史料中總結出來的。 (2)孤證不立,堅持多種類型史料互證。 (3)擺事實,講道理。不僅要通過史料講述「是什麼」,還要在此基礎上講述「為什麼」。 ( 4)注意挖掘史料背後的社會背景含義和特定情景,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總之,史料實證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也反映了史學的品格。培養學生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基本方法,養成求真、求實的史學品格。

4. 關於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 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解釋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作出解釋;能夠客觀評判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7]

新版課程標準關於歷史解釋的要求,歸結起來,實際上是兩點:一是認識歷史與歷史解釋;二是學會歷史解釋。

認識歷史和歷史解釋,涉及兩個關鍵詞: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解釋?

什麼是歷史?歷史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應該說,歷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客觀的,也有主觀性。一切過去的事情,或已發生的事情,都已成為歷史。如辛亥革命,如五四運動。它是客觀存在的,誰也改變不了。但把這些發生的事情下來,或敘述出來,也是歷史。如金沖及的《辛亥革命史》,如彭明的《五四運動史》。但無論是金先生的辛亥革命史,還是彭先生的五四運動史,他們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主觀認識。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大多是人們所記述的歷史,包括歷史教科書。這樣的歷史,即具有客觀和主觀的兩重性。

什麼是歷史解釋?一般地說,一切歷史敘述都是歷史解釋。金沖及先生的《辛亥革命史》,就是金先生對辛亥革命的解釋。章開沅先生也寫過一本辛亥革命史。張先生的書就是他對辛亥革命的解釋。這樣的事例,告訴我們兩個認識:第一,所有的歷史敘述都包含史實和解釋兩部分;第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敘述會有不同的解釋。人們在解釋歷史時,由於個人所處的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地位、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差異,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對歷史的認識往往各不相同,會得出各種各樣,甚至截然相左的結論。史家的主觀認識和客觀的歷史之間,即歷史認識的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內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即使同一史觀的歷史學家,也會因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寫出內容不同的歷史作品。這兩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來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所在。

學會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是檢驗學生有否具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歷史學科諸素養中關於運用的要求,都可視為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中要求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是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素養中要求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是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中關於實證過程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歷史解釋的過程。 歷史解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要有時空觀念,要有實證精神。所以歷史解釋是我們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也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所在。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其重要意義在於使學生能夠將對史事的記憶提升到歷史認識的高度,更好地感悟、體驗、明了歷史上發生的各類情況,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內因與外因、偶然與必然、局部與全局等方面的關聯;能夠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思維方法分析歷史事物;能夠科學地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能夠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能夠發現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 。

5. 關於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一般說來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前途和命運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即是家國情懷的一種反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也都體現了家國情懷的境界。可以說,家國情懷體現了我們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家國情懷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 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8]

從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家國情懷素養要求來看,對學生的要求可概括為五個方面: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第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養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第三,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應當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諸素養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是歷史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徵;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途徑;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體現了諸素養中的價值目標。普通高中歷史教育旨在通過諸素養的培育,以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達致立德樹人的要求。

作者簡介:朱漢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考試內容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和歷史教育。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2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4頁。 ↑
  3. 台灣地區《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2011年5月27日。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6頁。 ↑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6頁。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6頁。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6頁。 ↑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6-7頁。 ↑

推薦閱讀:

漢武帝為何逼死了衛子夫?
空手套白狼實戰教學——《戰國策》東周策(二)
讀史筆記——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杜蘭特《歷史的教訓》
蕩寇風雲中歷史人物資料有關內容?
哈爾濱十大著名歷史建築是什麼?

TAG:歷史學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