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3)

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3)

前文曾說中醫是另類科學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當然,大家會感到莫明其妙了:「中國傳統科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科學怎麼不只西方科學一個體系?」在這一樓就為大家介紹中國傳統科技的具體內容。另外,許多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抱怨中醫難學,覺得中醫概念模糊,陰陽到底是什麼物質?氣到底指的是什麼?物質?能量?臟腑功能?概念不明確,根本就學不了。其實中醫很好學,他們覺得難學的原因很簡單,從小就接受西方科學教育,在中學裡就接受物理、化學、生物的理科教育,很少接觸中國的傳統,頂多是學一下語文,河圖洛書、周易一點也沒接觸過,思想體系已經被西方科學佔據了,根本理解不了與西方科學不同的學術體系的術語,無法將它們與西方科學的概念相對應。出於讓這些人了解中醫的思維方式,提供中國傳統科技的語言環境的目的,我也要介紹中國傳統科技的具體內容。

目錄

中國傳統科技是另類科學的理證

中國傳統科技的特點

中國傳統科技基礎知識

破解對中國傳統科技的誤解

中國傳統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中國傳統科技復興方法

中國傳統科技是另類科學的理證

說到「中國傳統科技」這個詞,許多人肯定都很陌生,長期以來,我們接受的都是西方科學教育,對中國傳統科技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有中國傳統科技這一回事,提起國學,只知道有包含儒學經典在內的經史子集、唐詩宋詞、琴棋書畫等人文國學內容,卻不知道國學還有另一半同樣輝煌-自然國學即中國傳統科技,反倒是認為中國古人除了四大發明就對世界沒有什麼貢獻了,反覆強調弘揚傳統文化,也只是提到人文國學內容,根本想不到弘揚-自然國學,恢復中國傳統科技民族特色;普遍認為文化是多元的,而科學只有西方科學一個體系,是一元的,真理只有一個,不分東西方,沒有其他種類科學;對民族科技妄自菲薄,把精力集中在解決李約瑟難題而非李約瑟猜想(李約瑟猜想指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發揮現代科技創新功能)上,認為民族科技觀落後導致科技落後於西方,認為民族缺乏科學精神、對科學的重視、「中國古人缺乏創新精神」;更有甚者在一些學者的影響下,認為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只有技術,沒有科學」,把中醫、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統統歸為偽科學、迷信……看來,我們現在有必要普及一下中國傳統科技的相關知識了。

中國傳統科技是一套有著悠久歷史的科技體系,而且科學形態與西方科學迥異,自成體系。當然,有人會說根本不存在什麼與西方科學迥異,自成體系的科學體系,因為許多人認為真理是確定的,所以科技只有一種,是一元的,這是混淆了真理與探尋真理的方法、真理的表達形式的概念。真理是確定的,但是探尋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會得到不同的探尋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達形式。把西方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表達真理的形式作為衡量「科學性」的標準,認為不符合西方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表達真理的形式的學術體系是「偽科學」,是以偏概全、荒謬無稽的,必將扼殺大量有價值的科學技術、成為阻礙科學發展的鎖鏈。

用一個比喻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就像一個圖書館裡的所有圖書,不同的科學體系採用不同的標準將這些圖書進行分類,得到的結果自然也有不同,我們對圖書用A/B/C等英文字母進行編號,在甲分類方式圖書ABC屬於同一個類別,而在乙分類方式中圖書ABC分屬於三個不同類別,而乙分類方式中圖書DEF屬於同一個類別,在甲分類方式中同樣分屬於三個不同類別,兩種分類方式得到的類別相互交叉,但你能根據乙分類方式得到的結果來評判甲,僅僅因為甲的結果和乙不同就斷定甲分類方式是錯的嗎?當然不能!兩種分類方式依據的標準不同,根本無法相互比較。

就像這樣,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概念可以分屬於西方科學的幾個概念,就像某種分類方式中的一個類別含有的所有圖書可以分屬於另一個分類方式的若干類別一樣,但你也不能用西方科學的標準來評判中國傳統,因為兩種分類方式依據的標準不同,根本無法相互比較。

如中國傳統科技的「氣」是對所有相對彌散的存在形式的統稱,包括西方科學物質中的氣體,也包括西方科學的能量、信息、場(如電場、磁場),還包括西方科學某些暗物質、暗能量,以及一些西方科學未發現的存在形式,而西方科學的物質,也分屬於中國傳統科技的「氣」和「質」(氣體屬於氣,液體固體屬於質),就像你不能用一種圖書分類標準評判另一種圖書分類方式得到的結果一樣,你不能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判中國傳統科技。而你現在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覺得「氣」無法準確對應西方科學的某個概念,便把它打為玄學迷信,不是很可笑嗎?這難道不和用足球標準評判籃球一樣荒謬嗎?比如說,水在零度以下凝固為冰,因為寒冷時運動變化緩慢,符合陰氣的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的象(從微觀上來說,分子熱運動減輕,從宏觀來說,物體運動速度變慢,擴散速度變慢,如一塊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變慢),所以可以說,水在陰氣的作用下凝聚為冰,而現在你卻按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說科學沒有陰氣的概念,說在科學體系外另創概念是偽科學迷信,這不是很荒誕無稽嗎?這不是很霸道嗎?。再比如說,有些病由細菌病毒感染產生,細菌病毒運動特徵符合風邪的來去疾速,善動不居,輕揚開泄、動搖,且無孔不入善行而數變、變幻無常(「善行」,指風性善動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徵)的特徵,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些是由風邪導致的病(風邪應該歸屬 中國傳統科技「氣」的概念,指的是擁有這些特徵的氣,絕不是指單個細菌病毒),而你現在卻說現代醫學沒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中醫連細菌病毒都不知道,是偽科學、時代落後的產物,這不是很可笑嗎?可正是在這個思路引導下,某些人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連傷寒細菌都沒有發現,他們卻忽視了《傷寒雜病論》將風邪與其他邪氣混合使用,可以同時表示含有細菌病毒等病原體(風邪)和它們的性質(寒邪、暑邪等),風為百病之長,通過病原體這種風邪的運動,病原體附帶的其他性質這種邪氣就可以傳播出去,也沒注意《傷寒雜病論》里的「傷寒」並不單指傷寒病,而是廣泛地指代一切外感病;再比如說瘧疾,他們說中醫不知道瘧原蟲,實際上中醫的風邪就可以包含瘧原蟲,因為瘧原蟲的宏觀特徵符合風邪的特徵:游移不定、病位游移、行無定處,中醫藥大學教材創造了「瘧邪」這個詞,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一個學術體系只要有充足的證據、嚴謹的邏輯推理而不是憑空猜想,就能被稱為科學,而充足的證據不等於實驗,不等於實驗能否進行以及其重複性,實驗只是證據的眾多形式的一種,有些東西只需對現象的觀察、嚴謹的邏輯推理就可以確定是對的,根本就不需要通過實驗證明,有的甚至無法用實驗證明,對於兩個不可分割的東西,你是無法將它們拆開來創設人工實驗環境、控制變數的,比如陰陽五行等取象比類的「象」與「象」所在的事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需對現象的觀察分析就可以證明,你怎麼把它們分離進行實驗?再比如歷史上現象的原因,你怎麼通過實驗探尋?如果實驗能進行以及其有重複性才能算科學,那麼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就是偽科學了。進行實驗還有個弊端,那就是容易背離自然條件從而得到與事實不符的結論,比如母蟋蟀雜交後吃公蟋蟀這個錯誤結論就是因為實驗室的環境不夠自然得出的。而且,有些結果是要在多個因素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的,進行實驗時,往往容易把它們拆開,這就拆掉了它們的相互作用,也就得出了它們與實驗結果無關的錯誤結論,比如中醫方劑就是需要多種藥物相互作用化學反應才能生效,而把方劑拆成單味葯研究,就會拆掉它們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就得出了方劑無效的錯誤結論。充足的證據、嚴謹的邏輯推理也不等於一定要符合已有科學的概念公式定理,已有科學的概念公式定理未必是對的,西方科學經常是今天說一個,明天又推翻了。另外,充足的證據、嚴謹的邏輯推理也不等於一定得是西方科學能解釋的,即所謂「有科學依據」,難道西方科學不能解釋就是錯的?這真是強盜邏輯!同樣,充足的證據、嚴謹的邏輯推理也不等於符合業內院士專家權威的言論,業內院士專家權威的言論就等於真理?他們就不會犯錯誤?沒聽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真是搞笑。

當然,有人試圖用「科學無國界」來說明沒有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體系,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科學研究的成果,應該由全世界共同享用,和「藝術無國界」一個意思,不是說沒有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體系。

可以說,中國傳統科技和西方科技想表述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它們切入的途徑、闡述的角度不同,你當然只能以它們陳述對象為標準比較,不能以切入的途徑、闡述的角度不同就判定。

中國傳統科技的特點

中醫、風水等中國傳統科技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經常調用西方科學的概念來證明自己的一些原理,如風水經常把自己的氣解釋成磁場,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即丟失了自己的獨立於西方科學的特色,又經常犯科學概念的錯誤,更給那些認為中醫、風水等中國傳統科技是偽科學迷信的人留下了話柄。

現在對中國傳統科技的研究,多是以西方科學的角度進行的,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可避免地歪曲曲解了中國傳統科技。用西方科技思想方法解讀中國傳統科技,中國傳統科技自身思想方法如取象比類、陰陽五行幾乎隻字未提;研究時採取西方科學分類的方法,忽視了中國傳統科技自身的學科結構特點,中國傳統科技發達的河圖洛書、周易、術數都被打為「偽科學」而「一勞永逸」了;一味強調科技史是人征服自然的歷史,卻忽視了中國傳統科技的天人合一;發掘中國傳統科技的成果只是為了證明古人勤勞,我們也能取得輝煌的科技成果,卻忽視了對中國傳統科技自身特點的價值。所以,研究中國傳統科技,不能忽略其自身特點。

那中國傳統科技又有什麼特點呢?

一、注重對萬事萬物按照某種需要進行分類, 把一個整體按照某種需要從宏觀上分成幾個部分,按照某種宏觀上的性質定義一個事物,而不是找出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這點也就使中國傳統科技富有「整體論」特徵。

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體現了還原論特點,無論是古希臘的土水火氣四元素說還是德莫克里克的原子論,都是為了找尋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而中國傳統科技則截然相反,注重按照某種宏觀上的性質分類、定義一個事物,如陰陽五行、元氣(關於五行為什麼是分類而不是元素,後文有介紹),這迥異於西方還原論科學找蛋白質、胰島素、細胞、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夸克的尋找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的行為。

當然,有人認為五行是五種元素,與古希臘的土水火氣四元素說類似,都是科技不發達時期的錯誤觀點,應該摒棄,以陰陽五行為重要特徵的中國傳統科技並不是什麼另類科學,西方古代也有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也有類似中醫的西方傳統醫學,其實不然。說這種話的人,是被西方哲學影響了。如果五行真是五種元素,那濕氣不應該屬水嗎?怎麼會屬土?因為濕氣沒有水「潤下」的性質。還有黑色為什麼屬水?水不是透明的嗎?這還是與水的取象有關。其實,五行只是取象比類,五行之「象」 與陰陽屬性一樣,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而不是五種元素,五行與古希臘的土水火氣四元素說區別正在於此。沒有一本流傳下來的古書說五行是五種元素,描述五行時都是強調五行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

當然,有人會用春秋時期史伯提出的:「土雜金木水火,以生百物」來反駁我,其實那句話是指金木水火都需要在土的作用下才能成熟,正如河圖生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火木金土都需要加上土數五才能成熟。還有人會問:「古人不是說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嗎?比如說」那古人還說陰陽交而生萬物呢,陰陽也是元素了?本來五行就是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某一行就是對含有該性質的事物的統稱,那麼當然可以說五行構成萬事萬物了,關鍵在於,古人並沒有說陰陽五行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研究五行也不是為了找尋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古人更強調的是五行的性質。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論據:《天工開物》把鉛銅汞硫看作基本物質,把它們反應得到的物質看作派生出的物質,然而,《天工開物》非但不排斥五行,還大肆運用五行,這更說明五行不是五種元素。

當然,中國傳統科技在遇到實際需要的時候,也會研究到非常精細、微觀的層面,但它並不是基於「還原到最簡單的單元元素才能說明整體的運行規律」的思想,它只是出於這個層面的實際需要研究這個層面,在研究宏觀方面的規律時,依然用取象比類等直接從宏觀上分類的研究方法,而不會用已研究得出的非常精細、微觀的知識來詳細分析得出宏觀層面的規律。

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都是從實際需要出發的,都有實際用途,最明顯的分類是取象比類及由取象比類衍生出的分類。什麼是取象比類?就是在研究萬事萬物在相互聯繫作用時,從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組事物取出自身狀態、運動變化的性質「象」,然後「比類」將萬事萬物按照自身性質分別歸屬到原來取出的性質所在的項目,來研究它們的相互作用。正如《周易繫辭傳》所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比如陰陽,從日月中取出活躍變化從而活動作用範圍廣大與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兩種象,然後將萬事萬物歸入陰陽兩項;再比如五行,正如《尚書洪範》所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為研究萬事萬物的相生相剋,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中,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再比如八卦,根據天地人三才(人位為觀察研究起始點,可以理解為陰陽相交的位置,天位為相對人位屬陽的位置,地位為相對人位屬陰的位置)陰陽排布規律性質,將萬事萬物按照自身性質劃入八卦,比如說運動員符合震卦震動奮起之象,故運動員屬震卦。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六十四卦是取象比類產生的最基本的分類,任何整體都可以分出陰陽五行。

西方科學的特點是這樣的:今天創立一個理論,明天又將它推翻了,永遠都要往前學,因此十九世紀的解剖學著作不能用作現在的教科書,探尋萬物原理也不可能從老祖宗那裡找答案,而中國傳統科技的《易經》等由取象比類產生的事物卻非但不會被推翻,而且亘古彌新,永遠都能用作指導。因為西方科學力圖尋找最簡單的成分來描述宇宙規律,而整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很難全部掌握枚舉,對於一個複雜整體內部有哪些組成成分、各組成成分構成什麼樣的結構、各組成成分的功能效用以及正體內各種作用發生機制具體過程,還原論束手無策,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並不能完全準確說明宇宙規律,比如西醫至今也不知道腺垂體結節部有什麼功能,再比如對於大多數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西醫也不能完整地了解,因為大多數蛋白質分子的結構非常複雜,不是還原論一下就能弄清楚的。再比如關於闌尾,容易忽略一些起重要影響的部分,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經常是今天發現了某些部分規律,明天又發現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的部分規律推翻了今天的結論,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來也會相當麻煩,而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標準都是萬事萬物、整個整體通用的,分類後就把萬事萬物、整個整體與分類標準有關的部分全都考慮了,如取象比類直接取出萬事萬物、整個整體共有的「象」,把萬事萬物、整個整體與「象」有關的部分全都考慮了,不論再發現什麼,這個分類標準、象都是通用的,相關部分已經全部考慮了,自然日後無論怎樣細化都不會被推翻。打個比方:南北朝時北齊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時勇毅聰慧,老爹高歡有一天想試試六個兒子的才幹,拿出一團亂絲讓幾個兒子理清,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說「亂者須斬」,頗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學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亂絲的諸子,得出結論很累,又經常犯錯被推翻,中國傳統科技則如同快刀斬亂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遠不會被推翻。

實驗需要人為創設一些條件來控制一些變數,把研究對象和外界環境分離開來,模擬一些環境,僅適用探尋觀察難以確定原理、影響因素簡單且與其他事物分離互不作用干擾的研究對象的自然原理,並不適合探尋系統複雜、多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分離後會拆掉它們的相互作用,到時候反而認為都沒有關係,對中藥的研究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與外界相依存不可分割(這就決定無法將它們分離開進行實驗證明)的研究對象的自然原理,

某個作用不一定只有一個部位發揮,可能是多個部位各自獨立發揮,還可能是多個部位共同作用,缺一不可,而西方科學一經過把某個部位切除,發現這個部位與這個作用有關,就斷定這個作用就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

某些事物發揮作用的時候需要經過整個整體或者自然環境的其他部分間接轉化出作用,而西方科學在研究該事物作用的時候,認為只有兩種情況:①該事物直接發揮作用;②該事物沒有作用。於是他們要把該事物和其他事物分離開探究是否有作用,說是要排除無關變數的影響,接著,他們發現這種事物單獨無法發揮作用,就斷定這種事物沒有作用,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這種事物需要在其它事物的幫助下發揮作用。比如說他們在研究中藥時,斷定中藥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與其他事物是獨立的,於是,他們要把中藥和身體其他部分分離開,排除後者作為無關變數的干擾,於是,他們只憑某味葯體外實驗無用即斷定其無用,說中醫沒用騙人,卻忽視了它在體內的轉化及間接作用,如只憑一些清熱解毒藥物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很高,在體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就斷定其無抑菌用,卻忽視了它需要經過人體這個整體間接轉化出作用:有些中藥被微生物轉化出的代謝產物,對另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一些清熱解毒藥物,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很高,在體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其在體內作用是由微生物轉化而來

也正因如此,他們會得出「母螳螂在交配後會吃了公螳螂」這樣的錯誤結論。他們開始進行實驗的時候,實驗環境極其不自然,實驗室給母螳螂帶來的壓力太大,母螳螂心情不好,當然會反應過激,吃掉公螳螂;後來,布林莫爾學院的學生Michele Doughty做的實驗顯示,母螳螂在交配時非但不會吃掉公螳螂,還會向公螳螂大獻殷勤,在交配之前用自己的觸角輕撫對方

這是為什麼?西方科學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總是要人工創設一些與自然環境不同的環境條件,以排除自然環境某些因素的干擾,可是他們不知道,許多事物正是要在自然環境的幫助下才能發揮作用的,分離了自然環境,它們就無法發揮作用;另外,在研究實驗對象的特徵時,他們也會把實驗對象與自然環境分隔開,認為這樣可以排除自然界因素對實驗對象的干擾,然而他們不知道,實驗對象的許多反應都要依託自然環境完成或者直接由自然環境引發,分離了自然環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實驗對象,使實驗對象出現一些反常舉動,而我們還把這些當作是實驗對象在自然環境下作出的反應

無論之後有什麼新發現,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都不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被推翻,而只會隨著實際需要分得越來越細、發現更多事物的存在形式。就比如《傷寒雜病論》,不正是隨著治療東漢末年傷寒的需要,將六經辨證分得比《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更細,講了許多內經沒有的內容嗎?再比如對風向的分類由風的4 個方位發展到了8 個方位,叫作八風。李淳風在觀測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風向明確定為24個。李淳風還根據樹木受風影響而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創製了八級風力標準,即:「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和根。」這是對風的進一步分類,可見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都不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被推翻,而只會隨著實際需要分得越來越細、發現更多事物的存在形式。

有人肯定會質疑:「不還原到最簡單的部份怎樣說明整體的運行規律?」首先,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標準都是萬事萬物、整個整體通用的,沒有個例例外;其次,整體內其他性質並不影響這種性質的相互聯繫作用,即使對含有這種性質的部分有影響,對這種性質各個類別影響是相同的,不影響這種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繫作用,所以,不還原到最簡單的部份同樣可以說明整體的運行規律。

用一個說明讓大家更具體地理解:我們把一個整體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間可以單獨發揮作用,可以一起發揮同一個作用,可以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作用,可以分級傳遞發揮某種作用,還可以發揮相反的作用,但不管怎麼發揮作用,作用都含有與分類標準、象有關的方面,發揮作用時該方面一定遵循分類標準、象,其他方面與這個分類標準、象沒有關係,不影響該方面分類標準、象如何發揮作用,各環節疊加後,自然整體也在與分類標準、象有關的方面一定遵循分類標準、象。就像蓋斯定律,不管反應過程多複雜,反應過程每個環節都遵循能量守恆定律,所以反應總過程也遵循能量守恆定律,只需要從宏觀上考慮初末狀態的能量差。

比如一個人從山底登到山頂,不管他在登山時採用了什麼途徑,他從開始到最終高度的變化只與山底和山頂高度差有關,與他經過的途徑無關。為什麼?因為不管他經過哪條途徑,它都遵循一條規律:他在登山過程中上升了多少高度,它在空間中的位置就增高了多少,要達到山頂,他在空間中的高度就必須和山頂高度一樣

再比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部分,不管是甲傳遞乙,乙再傳遞給丙然後一直傳遞給癸發揮作用還是十個部分同時對作用對象發揮作用,還是十個部分發揮相反的作用,它們在任何環節發揮作用時都遵循這個分類標準、象,各環節的作用疊加後,自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發揮作用總體的過程也遵循這個分類標準、象,這樣,我們根本就不用考慮一個整體內各部分之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只需要考慮各部分之間作用在這個分類標準、象方面的宏觀上的疊加。

另一方面,還原論也會拆掉事物的善惡、臻於至道的性質。

就拿中藥來說,對於一味中藥而言,它在自然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臻於至道的性質,它作用於人體,也會使人的身心遠離邪妄、臻於至道,它本身並無所謂收斂與發散,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它會有不同的體現,真正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自身祥和福氣,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比如說桑螵蛸既有收攝的作用:固攝精氣,又有發散的作用:利小便水道。為什麼它會出現看似矛盾的作用?實際上,它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收斂與發散,它只是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它利小便是利下焦虛滯的小便,通過使下焦功能恢復正常;固攝精氣是防止精氣外散消耗。總之,它只是使人的身體各部分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再比如說大椎穴既能夠解表散寒,又能夠清熱解毒;杜仲既能夠升高血壓,又能夠降低血壓

但是採取還原論,就會拆掉中藥的這種臻於至道的性質,把中藥的作用看成不加好壞的一味地作用,實際上,中藥是有善惡,分君子和小人的,中藥的「君子」體現在中藥本身臻於至道,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中藥的「小人」體現為中藥本身並不成熟,某種性質過於強烈,不加好壞地一味作用,比如說金石這種比較簡單的個體,它們是無情之類,處於發展的開始階段,才發展了一點,很不成熟,不懂事,離臻於至道還很遠,會「任性」,不論作用對象好壞一味作用,因為任著自己的藥性,所以偏性強大,毒烈之氣過強,只能用來以毒攻毒(有情之類比無情之類更加臻於至道)。

二、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純理論推導、建立公理化體系

相比於西方科技注重純理論推導、建立公理化體系,中國傳統科技是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就比如九章算術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建立公理化體系,該書的格式為:先提一個實際問題,再寫出解題過程,最後總結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這與古希臘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注重純理論推導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天文學一為占星術(姑且不論占星術是不是迷信),二為觀象授時,通過制訂曆法,指導農業生產順應天象氣候的變化。

當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推導並不是說不去探索未知現象的原因,探索未知現象的原因也是實際需要之一。比如北齊的張子信就曾試圖對五星運動不均勻性現象作出理論上的說明;唐代的竇叔蒙也探索過潮汐形成的原因,並認為與月亮有關;沈括也探索過透光鑒「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等現象原因,奉使河北時,發現「邊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並認為「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徐霞客也曾探索過不少地理現象的原因,如認為天台山「嶺角山花盛開,(山)頂上反不吐色」是因為「高寒所勒」。不過這種探尋未知現象原因並不是純理論推導,它是有未知現象這種實際問題再進行研究,而不是自己沒遇到什麼問題就單純思考有什麼原理、理論,思考怎樣建立公理化體系。

三、學科結構特點規律

河圖洛書、天干地支、陰陽五行(陰陽是從日月中取出活躍變化從而活動作用範圍廣大與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兩種象,然後將萬事萬物歸入陰陽兩項)、氣和質(精是氣和質積厚或純度高的精華部分)、形和神以及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科技的基礎。中國傳統科技的學科分類是以實際需要為依據的,象數、術數、算學、樂律學、天文學、地理學、中醫學(包括獸醫)、農學、工業技藝器用為中國傳統科技各學科。中國傳統科技還有一條重要定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關於陰陽五行等中國傳統科技的基礎後文會有詳細介紹

西方科學一個學科有一個學科的符號,比如物理學有物理學的符號,化學有化學的符號,軍事學有軍事學的符號,互不相通,而中國傳統科技各學科符號則是互相通用的,那就是前文所說的河圖洛書、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六十四卦、氣和質。

四、有人文性,體現在兩方面:①在運用技術時注重順應自然規律,注重天人合一,著重於巧妙利用事物自然本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達到人類自己的目的,而非為人類的利益隨心所欲地支配控制事物、破環事物自然本性,不像西方科技那樣改造、征服自然,造成環境污染;②認為萬事萬物有善惡,有合於大道的程度深淺方面的性質,也就是前文所說的事物臻於至道的性質

中國傳統科技認為人與天地自然相對應,如《晉書》「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黃帝內經》「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多處指出人體與自然界對應,並且中國傳統科技認為人類行動要合乎天地自然規律,如《黃帝內經》「法於陰陽」,並指出養生要順應四時規律,否則分別會傷肝、心、肺、腎; 《禮記》指出「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要求人類行動順應春夏秋冬的特點,,「 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 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 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 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は、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 。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民其大疫,風 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指出了立春要順應春季生髮之機,春季作其它季節該做的事情會有災禍;甚至處決犯人都要秋後問斬,以順應秋季肅殺之機。《周易·繫辭傳》曰:「尚象制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認為制器要符合象、道,可見中國傳統科技認為制器要符合自然規律(象、道雖然不完全等於自然規律,但是與自然規律有關)《晉書》「《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夫神道廣大,妙本於陰陽;形器精微,義先於律呂。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紀其盈虛,察五行之聲,鑄金均其清濁,所以遂八風而宣九德,和大樂而成政道。」可見中國傳統科技認為制樂律要符合陰陽、四時之變、五行之聲、八風、九德等自然規律。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荀子會說『制天命而用之』?」通讀全文,你就會知道,他是反對在政治上盲目信天命、天意,而且,他的意思是讓你利用自然規律辦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強行違背自然規律。

下面講一下中國傳統科技運用技術時注重順應自然規律的具體實例。比如四時之禁,《禮記》《秦律》就規定砍伐樹木、捕狩魚獸要講究時令,幼樹小苗不能砍伐,小魚幼獸不能捕狩,樹苗生長季節、魚獸繁殖季節不能砍伐和捕狩等。

都江堰巧妙利用水的自然本性,採取分水流的方法,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用水壩引水,使水變患為利,灌溉了良田、使四川從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變成了「天府之國」,相比水壩給魚類繁殖帶來的影響、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物力消耗,都江堰是很優越的。

再比如福壽溝,這條位於江西贛州,修建於北宋時期,工程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彝主持的溝,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它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並繼續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那麼,福壽溝是怎樣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來發揮自身強大作用的呢?首先,福壽溝巧借外力,因勢利導。它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內,免去了西方科技使用抽水機的麻煩。其次,福壽溝與城內三大池塘、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有調蓄、養魚、溉圃和污水處理利用的綜合效益,按生態工程來說,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循環鏈。

這裡,我得提一下風水學。我們先不管風水學是不是迷信,至少我們得肯定一點:風水學的設計理念對環境保護有巨大作用。風水學的設計理念講究建築與天地自然陰陽五行八卦的和諧,要求建築順應自然規律,這樣就使得自然規律不被破壞、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所以,對於風水術,不能一棍子打死。

有人認為環境污染是科技發達、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產物,而我要說:「不!」如果在運用技術時注重順應自然規律,注重天人合一,著重於巧妙利用事物自然本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達到人類自己的目的,而非為人類的利益隨心所欲地支配控制事物、破環事物自然本性,即使科技再發達,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現在人們保護自然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認為大自然是為人類服務的,保護環境只是為了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結果「污染-治理-更為嚴重的污染」

有人說,科技帶來的污染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被解決,實際上,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真正能根除環境污染的,是對待環境的態度、處理環境問題的思路的糾正,而不是技術的進步。當技術進步時,之前的環境問題確實能夠解決,但如果不順從自然規律,就會因為技術的升級帶來更大的傷害,造成更嚴重的污染,不管技術水平處於哪個等級,都無法改變「違背自然規律就會給自然造成傷害」這個事實,而且技術越先進,造成的傷害越大。

對於一味中藥而言,它在自然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臻於至道的性質,它作用於人體,也會使人的身心遠離邪妄、臻於至道,它本身並無所謂收斂與發散,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它會有不同的體現,真正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自身祥和福氣,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比如說桑螵蛸既有收攝的作用:固攝精氣,又有發散的作用:利小便水道。為什麼它會出現看似矛盾的作用?實際上,它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收斂與發散,它只是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它利小便是利下焦虛滯的小便,通過使下焦功能恢復正常;固攝精氣是防止精氣外散消耗。總之,它只是使人的身體各部分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再比如說大椎穴既能夠解表散寒,又能夠清熱解毒;杜仲既能夠升高血壓,又能夠降低血壓

採取還原論,還會拆掉中藥的這種臻於至道的性質,把中藥的作用看成不加好壞的一味地作用,實際上,中藥是有善惡,分君子和小人的,中藥的「君子」體現在中藥本身臻於至道,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中藥的「小人」體現為中藥本身並不成熟,某種性質過於強烈,不加好壞地一味作用,比如說金石這種比較簡單的個體,它們是無情之類,處於發展的開始階段,才發展了一點,很不成熟,不懂事,離臻於至道還很遠,會「任性」,不論作用對象好壞一味作用,因為任著自己的藥性,所以偏性強大,毒烈之氣過強,只能用來以毒攻毒(有情之類比無情之類更加臻於至道)。

五、不敢質疑儒家經典,但會質疑前人的錯誤。

有人說中國古人迷信權威,不敢質疑先人的錯誤,其實不然。不錯,受漢武帝獨尊儒術影響,中國古人不敢質疑儒家經典的錯誤(除了宋朝人和晚明的李贄),比如徐霞客質疑儒家經典《尚書禹貢》的岷山導江提出「江源金沙說」, 就被清代學者胡渭罵成「岷山導江,《經》有明文,其可以麗水為正源乎?霞客不足道」,但對於非儒家經典的先人言論,中國古人是敢質疑它的錯誤的,如《夢溪筆談》「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自祖亘以機衡考驗天極不動外,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余受詔典領歷官,雜考星曆,以機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復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游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歷三月,極星方游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 漢代以前,人們都以為北辰星處在北天的正中位置,所以稱之為「極星」。自從祖暅用璣衡加以觀測驗證,才發現北天極點不動的位置,實在北極星所在天區的盡頭,其視覺定位距北極星還有一度多。熙寧年間,沈括受命提舉司天監,掌領曆法官的職事,曾雜考星象曆法,用渾天儀觀測考求北極星的位置。夜初時分,北極星在窺管中,不多時候就游出於窺管之外了。以此知道窺管太小,不能容納北極星遊動轉行的範圍,於是漸漸擴展窺管來觀測它。如此歷時共三個月,才使得北極星完全在窺管中遊動,始終看得見而不會再隱去。然後知道北天極點不動的位置,距離北極星最遠還有三度多;此外,《夢溪筆談》雲「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誤尤多,醫不可以不知也」, 沈括糾正《神農本草經》的記載多達幾十處;沈括還指出「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並質疑海市蜃樓是「蛟蜃之氣所為」。劉徽也指出過九章算術的錯誤,《後漢書》也否認《漢書》中認為條支是日落處的說法,指出條支西部還有大秦(羅馬)。李淳風根據《尚書·堯典》的矛盾質疑過歲差,並在制定曆法時廢除了歲差(歲差的確存在,但這反應李淳風不迷信古人)可見,中國祖先不缺乏質疑前人錯誤的精神。

六、概念並非模糊不清的, 而且古人分析問題是有嚴密邏輯的。

許多人認為中國傳統科技概念模糊不清,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無法與西方科學概念對應。然而,無法與西方科學概念對應就是模糊嗎?不同學術體系有著不同特點,評判標準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評判標準評判京劇嗎?同理,你也不能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判中國傳統科技。

當然,有人會借用前文的取象比類說中國傳統科技概念模糊,其實取象比類與類比推理是有區別的,取象比類是研究各事物在互相聯繫發揮作用時的相互關係,而不是類比推理,不是根據兩個事物某方面性質相似推測它們另一方面性質相似。有人會質疑:「你從一組事物觀察到這組象這樣聯繫作用,你就能保證這組象在其它事物中也這樣聯繫作用?」那我想問你:「你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一些氫氣能和氧氣化合,你就能保證世界上所有的氫氣都能和氧氣化合?」

我們來介紹中國傳統科技的基礎

陰陽,從日月中取出活躍變化從而活動作用範圍廣大與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兩種象,然後將萬事萬物歸入陰陽兩項

陰陽並非完全對稱

陽附陰而生(因為陰氣穩靜恆定,能保證一個事物穩定存在),陰附陽而長(因為陽氣活動作用範圍廣大),陽氣推動宇宙前進,時間向後發展,陰氣使宇宙的變化有規律,不至於發生陽氣導致的毫無規律的變化,同時防止瞬變的持續發生導致的「獨陽不長」(瞬間就變化了一個正數,持續一個正數時間變化量將達到無窮大)陽氣推動萬物變動,宇宙前進,時間向後發展,陰氣減緩萬物變動,宇宙前進,相對正常運行的事物來說,陽氣作用後它運作速度加快,彷彿進入未來,陰氣作用後它運作速度減慢,彷彿回到過去,所以陽以順為進,陰以逆為進,所以陰為先,陽為後,八卦最下面的爻陰最重,為初爻,之後隨著陽氣加重,依次為二爻,三爻,爻的陰陽和處於爻位的陰陽是不同方面的陰陽,爻是處於爻位的陰陽所處的範圍,如寒氣居天陽位可以象三爻為陰(三爻為天位,寒屬陰)

分子熱運動強,陽氣就強

陰陽是有不同方面、不同層級的,不同方面、不同層級的陰陽不能混為一談。

陰陽的取象是有適用範圍的,陰陽確實有尊卑的象徵,但不應該和人類社會的尊卑貴賤相聯繫,它只能指空間位置的高低,不同方面、不同層級的陰陽不能混為一談,不能類比推理到人類社會,陰靜陽動只是指它們的天然屬性,不能因為這個就說女人只能在家裡呆著,它並不適用於人權;陰確實有服從順從的特性,但這一點只適用於公共管理,並不能用於強加在某個人身上、侵犯人權,更不適用於父母打罵命令逼迫子女

我們把某些陰陽看作一個事物,促使這些事物互相之間活躍變化穩靜恆定的是更高級別的陰陽,最高級別的陰陽推動宇宙前進,時間向後發展,使宇宙的變化有規律,比如地球轉動這種陰陽使春夏秋冬方面的陰陽交替變化,那麼與地球轉動有關的陰陽是比春夏秋冬方面的陰陽更高級別的陰陽

把有質量的東西含有的陰氣傳播出去的是所在陰陽方面比該陰氣所在陰陽方面更高級別的陽氣,所以是更高級別的陽氣把黑洞的陰氣以光速傳播到空間,引力波的陰氣也是靠不同方面更高級別的陽氣以光速傳播到空間,形成一種波的

所以未來並不是可以完全準確預知的,就算有一個看上去無法改變的不好的事情,如果你的願力強大、合適的行動強大,那麼有確定方向的陽氣就更強大,就能通過陽氣瞬變作用的積累改變未來本來要發生的不好的事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陽氣能夠使事物改變變化,所以陽氣越強,未來越不確定(可以理解成使未來要發生的事改變變化),陰氣使事物維持原狀、恆定不變,所以陰氣越強,未來越確定(可以理解成使未來要發生的事恆定不變),但是再強的陽氣都不能改變過去的事情、發生過的事,因為

聚為陰、散為陽原因:當許多部分聚合在一起時,它們之間差別就小,可以說某部分一些性質相對其他部分就是確定的,如果它們在沒有外力作用下自然分散,那就說明它們之間差別較大,某部分一些性質相對其他部分就是變化的、不確定的,就如分子熱運動,各分子的動量差別很大,溫度越高,陽氣越大,差別越明顯;溫度越低,陰氣越強,差別越小

許多人看到「氣」時,便會認為它是氣體,實際上「氣」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重要概念,絕不等同於氣體,那麼「氣」究竟是指什麼呢?一些學中醫的人看到肝氣、腎氣等概念後,便認為「氣」就是指臟腑功能,如肝氣不足就是指肝功能出現了問題,那麼元氣、陰氣、陽氣你怎麼解釋?五臟六腑之氣確實與臟腑功能有關,但不等於臟腑功能,它是對五臟六腑所變化產生的一切無形的東西的總稱,不僅僅是臟腑功能,還有具有的某些物質、能量、信息等,比如脾氣不足時,脾所變化出的無形的東西減少了,當然包括脾的功能,但還有關於脾的其他無形的東西,不只是脾的功能

有人指出,「氣」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這已經很接近真相了,但依然不夠準確

許多研究中國傳統科技的人只看出「氣」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重要概念,卻沒看出「質」也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重要概念,他們只認為「質」是「形質」的意思,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其實,氣和質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種重要分類,這種分類依據的標準,是彌散與聚合、自身特徵強弱,氣是對所有相對彌散的存在形式的統稱,有些存在形式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本身無法單獨存在,把它當作獨立存在的存在形式來看時,就相當於是彌散的,如聲音、信息,它們給人的感覺類似於彌散的感覺,質是對所有相對聚合的存在形式的統稱。氣和質的絕對界限:彌散的東西容易變化,當它密度容易隨空間範圍改變而改變時,就是氣,反之就是質。再比如電場等物質,雖然不能算實物彌散得到的東西,但是它不具備實物形態,讓人看不見摸不著,類似彌散的感覺,也可以稱為氣。氣相對於質是彌散的,自身相對分散,特性也就分散而減弱了,就相對於質難以感知,因為越是分散,就越接近於虛無(比如一群人分散到一個大空間內,比這些人集中到一個小空間內難以感知這些人的存在,因為人群密度相對小,相對更像是沒有人的狀態),質為陰,氣為陽,氣和質又可分為陰氣陽氣陰質陽質,陰陽是相對的,陰可以再分出陰陽,陽也可以。精則是氣和質積厚或純度高的精華部分,比如精銅就是純銅。氣在陰氣作用下聚而為質,質在陽氣作用下散而為氣。氣可以脫離質而單獨存在,也可以滲入質裡面,質也可以擁有以及在陽氣作用推動下向外散發自身特有的氣。氣和質廣泛運用於中國傳統科技各個方面,比如《易緯乾鑿度》「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本草綱目》「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天工開物》「俟潮滅頂衝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沖燈即滅,取滷水煎煉。」蘇軾《格物粗談○果品》「紅柿摘下未熟,每籃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氣即發,並無澀味」(如果按西方科學講,這是乙烯在發揮作用,但不能把氣的概念簡單等同於乙烯)。《晉書·天文志上》:「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mào)精絕,故蒼蒼然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宣夜說認為天沒有質(與氣相對的概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行止依賴氣(不能理解為氣體)。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也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如《列子·天瑞篇》所說:「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三國時代宣夜說學者楊泉又進一步說:「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他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他說:「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物理論》)中醫對氣的概念也有闡述,如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有時候也把氣和形作為一對反義詞,氣聚而為形,形散而為氣。

形和神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對重要概念。形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形體,神是事物形體所蘊含的特點規律及事物的功用體現,形為陰,神為陽,如《天工開物》「 西川有火井,事甚奇。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剝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有形和神兩方面性質,只是有的形方面性質強,有的神方面性質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重要定律。出自《周易·乾·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平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這個原理很好證明。一個東西會向外界散發自身特有的氣,使周圍環境自身特性相對遠離自身的地方增強,這種從自身施向外界的作用會使外界遠處的同類受感而吸引過來,異類受感而遠離,但如果處於非正常、失去平衡的狀態則相反,因為一個整體內一個部分的某些性質需要與該整體內其他部分接觸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作用來維持,這種性質也會向外界散發自身特有的氣,當自身難以維持時,它會將其他部分感召過來(與前文所述同理),產生「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作用,正所謂「獨陽不長,孤陰不生」「 火旺得水, 方成相濟」「 木旺得金, 方成棟樑」,比如電荷相互作用,這種性質也會就是自身失去平衡的相互作用(電中性才算平衡狀態,正負電需要接觸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作用來維持某些性質)。萬事萬物正是憑共有的部分同氣相求而相互聯繫作用影響轉化的,這為取象比類奠定了基礎。

一個整體內一個部分的某些性質需要與該整體內其他具有另一些方面不同性質的部分接觸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作用來維持,各部分接觸到一定程度以上時,這些性質就得到了維持,不同的部分因為各自其他性質的不同相互排斥,如果其他性質相同就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沒有接觸到這個程度時才會因為維持這些性質的需要相互吸引,這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所以,當正負電荷接觸到一定程度以上時,肯定會產生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的現象,只是現在觀察到的是它們分離得太大的情況,所以表現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中國傳統科技的宇宙演化理論體系如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最原始的氣-元氣化為元陰元陽,之後陰陽交而生萬物;宇宙形成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太易(未見氣)、太初(氣之始)、太始(形之始,指彌散在空間中的氣逐漸聚合,有了形狀)、太素(質之始)。此外,元精是元氣的精華,元神先於元氣產生。道家認為,道先產生元神,再化生元氣,元氣積厚而生元精-元氣的精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即以上過程的逆轉,重返於道。

推薦閱讀:

夏天養脾胃,秋冬少受罪!中醫教你6招調養脾胃
陰陽五行學說跟玄幻沒有任何關係,談談古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洋蔥降血脂、肝臟脂肪,日名醫力推這洋蔥食譜還防骨松
遴選北京部分好中醫及相應評測

TAG:中醫 | 中醫學 | 中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