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上的語音技能市場,能否對標手機上的應用市場?
來自專欄 hanniman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智能音箱上的語音技能市場,能否對標手機上的應用市場?下面是一些個人觀點,拋磚引玉,感興趣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交流。
(另外,知乎的排版效果不夠好,推薦大家可以看我在公眾號上發布的鏈接,可點擊這裡 )
一、從產業角色結構來說,是類似的——都可以抽象成「開發者-商店-消費者」
只不過,所謂「商店」,可以由不同的主體來研發(手機廠商、操作系統、第三方、運營商等等),或者說,商店只是結果,背後的本質是,在行業不同發展階段,核心節點會有所變化。
比如,移動互聯網,早期時候,第三方手機應用商店非常強勢,比如91、豌豆莢等,但到了後期,手機廠商發現自己做完全可以,慢慢就徒弟超過師父了。
而在智能音箱上,現在看起來是硬體廠商及其OS佔主導地位(不論亞馬遜Echo還是小米音箱,雖然可以剝離Alexa或小愛同學,但現在交集還太大),為什麼反過來了?
二、在產品技術成熟度不夠的情況下,目前行業在強推新品類
類比移動互聯網來說,就是在強推黑莓,但iPhone還沒出生;目前的智能音箱,可能還是偽新品類,或小眾新品類(正如黑莓,也能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進而生存一段時間)。
1、品類
手機本身的價值是通訊(打電話),消費者購買手機的需求和邏輯,本身已經成立了,手機app是附加價值(即,用戶不會因為某個app而去買某款手機)。
智能音箱(特別是500元以上價位的智能音箱),是新的品類,用戶購買的邏輯還沒有完全成立。從用戶粘性角度來說——特別是各家廠商都希望通過智能音箱來拿到AI時代的第一張船票的話——目前的智能音箱都還沒有成功。包括那些靠補貼而帶來了幾百萬銷售量的音箱,不解決本質問題。
當然,這裡有個特例,就是小米音箱,因為其價格優勢及feature定位,其目前其針對的品類是低端藍牙音箱。對於那些本身就需要低價低端藍牙音箱的用戶來說,同樣的價格,多了一些AI體驗功能,為什麼不試試呢?
也就是說,品類(含價格)會決定產品當前的銷量。小米音箱,有可能成為爆款,未來還有機會進化成真正好的新品類。
2、交互標準+硬體標準+OS標準
一般來說,只有「交互標準+硬體標準+OS標準」都相對成熟了,才會有真正劃時代的產品出現(iPhone)。
在移動互聯網起勢的那幾年,雖然app交互和界面設計上是百家爭鳴,但是基本的GUI標準是相對清晰的,並且硬體方面也相對可用(這裡包括價格因素,和供應鏈相關),所以能夠有較好的app產品體驗、開發效率以及可接受價格。
但智能音箱/AI領域,目前各方面的標準還遠沒有成熟可用,有較大的局限性。(當然,之前也分享過,技術現階段的局限性,反而是AI產品經理們發揮自己價值的機會和切入角度)
整體的,個人感覺,嚴格來說,現在甚至都不能算智能音箱(AI爆款2C產品)的早期,而應該說是「孕育期」。類比來說,iPhone一代出了,才是真正的智能手機品類的早期。
三、2C方向 AI app的未來趨勢
本質上,現在的AI 2C應用,主要只是移動互聯網的價值批了一層AI的外衣,因為還是頭部/高頻場景主導。
這也和我個人的幾個AI認知相關——
1、(相比移動互聯網)AI的核心差異化價值,不是在頭部/高頻/剛需場景,而是在長尾場景(被充分挖掘)。甚至一旦用戶主動開口說「我要XXX」,你(AI的開發者)就已經輸了。
長尾,意味著細分——
2、未來的產業角色結構可能是「開發者-細分領域AI大腦(助理)-用戶」
現在(智能音箱上)的核心結點是廠商或通用skill平台,未來可能會是小眾細分領域的技能平台,可理解為細分領域AI大腦(助理)。【當然,長期來說,可能又回歸到廠商自己做(主導)】
比如廚房場景,有一個超強的AI助理「小廚」,卧室場景,有一個超強的AI助理「小卧」等等,會有很多個細分場景的AI大腦(助理),他們可能打通各個硬體品牌給用戶提供AI服務(不排除單個細分場景,會由1個超級硬體品牌來壟斷)。
我很期待的一個(拐點)現象/徵兆是:某一天,能有垂直場景或行業的AI app/skill,對其特定的小眾群體的用戶體驗、粘性和口碑超級好;這種skill,將有發展成為該垂直領域AI大腦(助理)的機會。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可能形態,「用戶即開發者」。不僅是可以自定義一些欄位內容,比如家庭成員名字、AI(機器人)名字,家庭地址等,甚至還可以自定義一些交互流程(skill)。類比來說,寵物狗被用戶買走之前,都是拉布拉多、柯基等,但被養到家裡後,慢慢就不一樣了,成為了這家的拉布拉多「小萌」、「小新」之類的。即,AI產品出廠後,並沒有完成,還需要用戶完成「最後一公里」。
如何做到呢?很關鍵的一點是——
3、AI的核心差異化方向,不是效率最優,而是情感最優。並且,人的決策,更容易受到感性影響,而非理性。(註:人類不尋求實現決策的最優化,而是採取令人滿意的結果就夠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Herb Simon)
一旦有團隊能夠真正的做出有「情感粘性」的AI體驗(skill),能夠把「情感的識別和表達」做到足夠可用,進而能影響人的決策,那麼能可能讓AI產生10、100倍於移動互聯網的價值影響。
多說一點,情感表達,僅靠語言文字遠遠不夠,長期來說,更需要的是「多模態交互」(梅拉比安模型,感情表達=內容7%+語調語氣38%+表情肢體語言55%),至少現在來說,文字+圖像是短期內可以結合研究的領域。
4、盈利模式
未來AI盈利能力真正爆發的時候,很可能是基於情感AI帶來的推薦決策能力的釋放。
1)不是中心化-流量分發模式的展示推薦廣告(這種模式不會馬上結束,但到時的佔比可能會下降),而是細分長尾場景-AI大腦(助理)的互動引導廣告。
某種意義上說,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用戶主動根據需求(頭部需求、顯意識需求)來找app;而AI時代,是AI通過用戶互動,識別和激發用戶的潛意識需求,來推薦長尾服務價值。
2)因為對該垂直場景滲透、理解深度夠深,所以可能實現大家一直在幻想做的事——重構垂直領域內的價值鏈,讓自己成為核心結點;這時合作分成的價值,要比移動互聯網時期各個語音助手上簡單的「賣機票-分成」模式更為深入。
最後總結下,針對文章開頭的問題「智能音箱上的語音技能市場,能否對標手機上的應用市場?」,個人目前看法是:
從產業角色結構來說,是類似的——都可以抽象成「開發者-商店-消費者」,但問題背後本質是,基於AI和移動互聯網的關鍵區別(長尾、細分領域AI大腦/助理、情感最優等),需要等到時機成熟,才能出現AI 2C 爆款品類(類比iPhone),到時,AI語音技能市場的發展空間價值,可能比手機應用市場大10倍以上。
註:本文5月3日首發於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 --黃釗hanniman建立的、行業內第一個「AI產品經理成長交流社區」,通過每天乾貨分享、每月線下交流、每季職位內推等方式,幫助大家完成「AI產品經理成長的實操路徑」,詳情可見 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 。
---------------------
作者:黃釗hanniman,圖靈機器人-人才戰略官,前騰訊產品經理,5年AI實戰經驗,8年互聯網背景,微信公眾號/知乎/在行ID「hanniman」,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分享人工智慧相關原創乾貨,200頁PPT《人工智慧產品經理的新起點》被業內廣泛好評,下載量1萬+。
推薦閱讀:
※即將發貨的HomePod,我勸你先別找代購
※音箱再進化,索尼智能無線音箱LF-S80D上手測評
※都想做智能音箱,誰來提供音箱里的內容?
※科技巨頭組隊圍剿亞馬遜,智能音箱為何成戰場?
※智能音箱領域成紅海,各家都在拼產品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