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天才付雲皓:那些年少成名的人,為何大多都消失了?
來自專欄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奧數天才付雲皓:那些年少成名的人,為何大多都消失了?
作者:蔣小志(富書籤約作者)
01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然而,在多數人的印象里,年少成名的人,後來卻都不見了蹤影。
若不是一篇名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人物報道,恐怕又一位昔日天才會消失在大眾眼中。
報道里的主人公付雲皓,曾經在2002年和2003年連續獲得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滿分金牌,奧數教育權威曾評價他:「他是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
IMO數學競賽,有「數學世界盃」之稱。
有網友說:「這個比賽,不要說是世界冠軍,就是很多參賽時排不上名的人,現在都成了數學界的知名教授。」
據統計,2000年以後的14位菲爾茲獎(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中,至少有8位有IMO的獲獎記錄。
由此可見,天才之名,他當之無愧。
憑藉出色的競賽成績,他被保送到了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然而,最終卻因為大學四年頹廢了一陣子,導致數門課程亮起了紅燈,最後只得去一所二流大學任教。
讓人惋惜感慨的同時,我們也充滿疑問,那些年少成名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2
新浪新聞曾採訪過六位曾經的高考狀元,採訪報道中說,他們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遊戲主播,有的在北京成家有娃有房有車,有的還是單身、租房、坐地鐵騎單車上班......
我們驚人的發現,那些年的高考狀元,後來混得好不好,與年少的名氣並沒有多大必然關係。
先來看看下面兩份名單: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岩、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前一份名單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的落第秀才。那些當初聲名鵲起的狀元,在歷史長河中反而不見了蹤影。
成名不易,守名更難。
奧數天才付雲皓,年少成名,卻在大學裡不小心迷失了自己。在大學裡,因為好奇,他迷上了數學之外的東西,也包括一些讓人沉迷的東西,比如《星際爭霸》、《魔獸世界》。
有的東西,一旦接觸,便難以自拔。聖人面對誘惑時尚且難做到寵辱不驚,更何況我們呢。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人一旦選擇墮落,哪怕是短暫的幾年,上帝就會收回你的成績和力量。
後來,由於掛科超過限制,付雲皓只好從北大肆業。
最後,他在資深奧數名師朱華偉的幫助下,獲得了廣州大學的數學教育與數學奧林匹克碩士學位。
年少成名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到現在卻成為了帶有諷刺意味的詞語。許多人一聽到年少成名,彷彿就很期待以後他一落千丈的樣子。
《傷仲永》里的文學天才仲永,出名後到處表演,荒廢了學業,最終泯然眾人矣;小時候刻苦讀書,以鑿壁借光出名的匡衡,長大後卻成為了貪官,最終元帝將他爵位剝奪,貶為貧民;
從小懂得尊老愛幼讓梨的孔融,先是因為言論獲罪,讓被讓梨的兄長頂包,後又因為恃才傲物被曹操處以極刑。
許許多多年少成名的人,雖也有久負盛名一說,可更多的是,泯然於眾甚至身敗名裂。
03
為什麼年少成名的人,後來大多都過得不怎樣?
創業少年茅侃侃,14歲時就在《大眾軟體上發表文章》,並開始自主研發設計軟體。2004年開始創業,2006年與李想、高燃一起,作為80後創業者代表,登上央視經濟頻道,被捧為「創業偶像」。
然而,此後事業屢屢受挫,最終於2018年1月25日,他在家中自殺離世。
古人曾說,人生三大不幸:一是少年得志,二是飛來橫財,三是出身帝王家。為什麼少年得志也是不幸?因為少年得志,沒經歷過波折,就容易栽跟頭,受重挫後,又往往內心脆弱無法接受,以至於釀出悲劇。
天才的光環帶來了太多的關注,獲得榮譽的同時,他們也不得不面臨空前絕後的壓力。
壓力一旦超出承受範圍,就會加速悲劇的誕生。
年少成名的人,雖然在某些方面頗有建樹,可心智往往不夠成熟。
至今還記得那個「汶川抗震小英雄「雷楚年的故事。在地震發生後,他冒險回教室救出七名同學。在父母要求和他一起回家時,他說「我要和同學們待在一起,他們還沒有找到家人。「
之後,他去了彭州市抗震救災指揮中心,成了一名最小的救災志願者。輾轉於各個醫院和安置點,尋找老師和同學,並告訴他們的家人。
而這個時候,他只有15歲。
2008年,雷楚年入選「感動中國」人物,並擔任了北京奧運會聖火在成都傳遞的火炬手。
然而,年紀輕輕的他,由於獲得太多虛浮的名譽,使他迷失了心智。後來,他開始利用自己的名聲,四處詐騙,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人人愛的小雷鋒,最後卻身敗名裂。少年英雄最缺乏的從來不是榮譽,而是能平衡榮譽和內心需求的認知。
付雲皓沒能拿到北大的畢業證,他說他沒能想到會到這種地步。他的同學說:「他的認識就是歪曲的認識,沒有理解社會的現實殘酷。」
年少成名帶來的,多的是心境上的問題,比如一些年少輕狂。付雲皓的班主任,也曾和他做過交流,可班主任卻覺得他身上的傲性太大。
豆瓣評分8.6的《天才》里的愛因斯坦,年少時就被譽為天才,當然也有著天才的壞毛病:性格孤傲。
在德國上學時,他還「懟」老師道:「我在思考宇宙的秘密……」
孤傲、輕狂,是天才最容易犯的錯誤。
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說到底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問題。付雲皓之前被北大退學事件,其實還與他父母對他的過分保護有關。
在得知兒子大學掛科後,付媽媽向班主任解釋道:「他主要是靠數學競賽來上大學的,別的課程相對來說肯定會花的時間少一些。」並且還有意提到,「因為他那個數學太突出了,別的老師可能就會遷就。」
正是從小周邊的環境都捧他為天才,才導致了他大學裡自傲的姿態。年少成名的幾率本來就不大,最終能保持名氣的又能有幾個呢?
9歲出書,如今依然揚名在外的青年作家蔣方舟曾說道:
「早熟,太了解別人想聽什麼,太了解討好和諂媚的姿態。現實,太了解討好他人能帶來的好處。習慣了媒體化的誇張表達,很難與人進行真正日常的對話。」
即便她已經算得上不負眾望,可她仍然覺得,年少成名會帶來不少的煩惱。
那麼,年少成名,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04
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說道:
「我可能還是會讓我的孩子像我這樣成長,雖然有很多承擔壓力,承擔這個不屬於自己年齡東西的負擔,但我還是願意他像我這樣成長。」
對此,高曉松老師回應道:「一個人願意他的孩子像他一樣成長,說明她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自信和感恩。」
年少能成名的人,本來就屬於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相對而言,他們已經領先了其他孩子的第一步。
雖然會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最終必然會脫穎而出,他也會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著自信和感恩。
張一山在接受《新青年》採訪時說,所謂年少成名,也需誠惶誠恐。長大,恐怕是最可怕的事。他說:「並不害怕過去的標籤,只怕在標籤中止步不前。」
能夠在名聲中繼續向前的人,才是名聲帶來的真正意義。
年少時,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虛榮心。那種想要出名帶來的慾望,一定程度上能激發我們的興趣和努力。
但出名也分很多種,當今社會,我們很容易把受人關注和受人敬佩所混淆。於是,很多人渴望去當網紅,甚至用搞怪的方式爭相露面。
這其實是對年少成名的錯誤認知。
俞敏洪曾談到他對「出名要趁早」這件事的看法,他說我們需要關注這幾個要點:
第一,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關心我們什麼時候出名。因為一個人的出名需要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只要你在公司裡面或者在社會上做了貢獻,或者你的才華通過某種渠道凸顯了,漸漸地,你的名氣就會大起來。
第二,如果說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功,成為世界上頂天立地的名人,毫無疑問,打磨自己的才華才是最核心的途徑。
出名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你還是那個你,了不起的應該是你身上的潛力。最終將潛力能發揮出來,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所以,一個人內在的才華,遠遠比外表的虛榮重要。
05
出名不一定要趁早,但出道可以趁早。越早地接觸自己所要追求的領域,才能越早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早一點出道,最差不過大器晚成。
村上春樹29歲才開始寫作;陳忠實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才憑藉《白鹿原》獲得成功;吳秀波42歲才因為《黎明之前》而成名;黃渤,32歲,才因為《瘋狂的石頭》而一舉成名;孫紅雷,38歲,才憑藉《潛伏》獲得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只要能做成真正有意義的大事,晚一點,真的沒關係。
比起年少成名而言,大器晚成更能帶來震撼。
年少成名需要一定的天賦和運氣,離我們大多數人比較遙遠。而大器晚成之人,每一個都是腳踏實地,歷經磨練,最終才脫穎而出。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里說到:「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10年,每天3小時,無論你是誰。」
而此次因為這篇人物稿而發聲的付雲皓,或許已經找到了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成長之路。
就像之前那位一鳴驚人的數學家張益唐一樣,哪怕他只是美國一個普通大學的講師,甚至有十年的時間找不到學術職位。
但只要沒有忘記自己努力的方向,即便有那麼一段日子過得很糟糕,未來也一樣能贏得漂亮。
作者簡介:蔣小志,富書籤約作者,擁有著一流夢想二流能力的三流創作者。把雞湯倒掉,雞骨頭給我,肉都留給你們,簡書、微博@蔣小志jxz。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