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微觀經濟學供需關係平衡角度解釋國產車與進口合資車之間的關係》

《淺談從微觀經濟學供需關係平衡角度解釋國產車與進口合資車之間的關係》

用來討論市場價格的時候,微觀經濟學上常用的一種工具,叫做供需關係,也就是經濟上常說的需求曲線(Demand curve)和供給曲線(Supply curve)。

具體如何實現,且如何使用,我這裡就不過多的解釋。如果真的對經濟學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或者購買相關書籍閱讀學習。

供需關係解釋一個基本問題是:自由競爭從來不保證低價,自由競爭,只能保證價格合理。

那麼這個合理,是在哪兒合理,就是在這個平衡(Equilibrium point)點位E上,也就是供需平衡的位置。

這個位置是市場決定的,而且是自由競爭的市場。

簡單地說,價格最後回位於一個P*Q(價格*數量)的最大值的位置,也就是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的頂點,這一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利益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

從這裡你就能看出一個問題,我希望價格越低越好,最好是在C點的位置,但是實際上市場給出的價格是在E點的位置。也就是說自由供需的市場,並沒有給出一個低價格,而是給出了「合理」的價格。

而這個「合理」和消費者本身意願沒有直接關係,是消費者購買能力決定的。

換句話說,此時的市場價格,是可以保證那些「買得起車的人」的價格,而不是給「所有需要車的人」的價格。

而這裡的買得起,一方面取決於買車願意掏出多少錢,另一方面取決於賣車的人,願意賣多少錢。

所以這裡強調一點:自由市場的市場價格,從來不是低價的,而是合理的。而所謂的合理價格,並不是我們消費者想要看到的價格。

因此,以開放自由市場就能獲得廉價汽車的論調,是愚蠢的。

接下來用供需關係解釋三個問題:

一,改革開放之前只有國產車的年代,為什麼汽車價格居高不下,而且還買不到車。

我們國家的汽車生產成本高昂,產量低下,這就會導致供給曲線提升形成新的供給曲線S1。

進而形成新的供需平衡點E1。

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統購統銷」,也就是我們的政府當時利用行政手段排除市場因素,將價格儘可能的壓低,因為無論是國家發展,還是民生需要,都在需要採購大量機動車。因此人為的壓低市場售價,擠壓企業盈利,使得價格剛好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同事儘可能的促進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成了必然選擇。

這不得不說是符合當時國情的不得已的辦法,但是這也就造成了下面的新的供需關係圖。

但是價格人為的壓低了,也就導致能夠接受這個價格且想要購買汽車的人增多了。但是另一方面企業卻沒有獲得更多的利潤來資本積累,刺激生產。所以需求的E3和實際能供給的E2產生了一個供需差距D1。

而如何調控供需差距里的供需關係,就需要「看得見的手」,也就是公權力來調節市場,規定在E3的需求量里,誰優先滿足只能供給的E2供給量,來填補D1的供需差距,進而造成了「那個年代只有國產車。不僅質量差,價格高,還買不到。」的情況。

但是這裡我認為,那個年代的內外部環境之下,這樣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國產車與合資車並存,確實不難買車了,但是無論合資車還是國產車價格高。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各種合資車和進口車進入大陸市場,汽車生產產量和成本一增一減,我國政府也不再人為壓低市場汽車售價。供給曲線不斷下降,所以D1就逐漸消失了,而S1逐漸回歸S,供需平衡點的價格也就不斷下降。所以買車變得越來越容易了,這是一個過程。

但是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出於對於國產汽車的保護和購買私家車這種行為的「錯誤」認識,使得對消費者徵稅成了必然選擇。進而,也就導致了如下的供需關係。

在對消費者徵稅之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下降,使得需求曲線跟著下降,形成新的需求曲線D1(注意區別於供需差距的D1)與不變的供給曲線形成了新的供需平衡點E4。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收到的錢要減少很多,也就是減少了合資車和進口車在大陸的盈利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減弱了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能力。

而此時價格,如果不考慮稅率所對應的本來應該的需求數量,要遠遠超過現在市場上實際的需求數量E5,進而產生了新的供需差距D2。

但是這裡注意一點,這個E5的需求量和D2供需差距實際上並不存在,因為加稅以後,確確實實很多人消費不起,消滅了實際的市場需求,但是如果只考慮當時的汽車價格,尤其是海外汽車市場的售價。我們心理上,自然會有一個D2。

這就是這個問題:「假如沒有國產車,合資車和進口車會更便宜?」這個問題的實際由來。

所以並不是因為國產車的存在,才導致合資車與進口車價格高昂,而是因為成功地維持了進口車和合資車的價格高昂,才能夠孕育出國產車這一結果。

這個問題,是題主搞錯了因果關係。

所以論證國產車存在的必要,和對價格的影響,也就成了論證題主的問題所在。

所以我們就要導出第三個問題,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核心問題。

第三個問題:今天的國產車是如何影響市場價格的?

上面我們說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最終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售價,會穩定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也就是所謂供需平衡點E。

但是問題是,這個E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價格么?

如果價格在C點,國家層面上講,更多人有車,存進產業升級,提高生產力。從個人角度講,購買價格更低,產品選擇更多。

那麼,如何能讓價格穩定在C上,但是還不破壞市場供需平能和企業的資本積累呢?

調整兩條供需曲線的位置,就成了左右市場規模和價格核心因素。

我們不能碰需求,比如讓大家都不要買車,以至於車都賣不出去,導致汽車價格暴跌。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我們只能人為的提高汽車市場的供給,使得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得到如下新的供需關係圖:

看到了么?

價格降低了,市場擴大了,更多的人買得起車了。

可能有人問,但是你這樣豈不是和改革開放之前的情況差不多?車企又一次被壓縮了利潤空間,怎麼更新換代呢?

但是這其實是兩個情況,這種情況下,只會損害進口汽車和合資企業的盈利空間,但是不會損害國產汽車的盈利空間。因為我們的國產汽車在同等技術條件下,更大的盈利空間和市場優勢。

相對於進口車輛,國產車在市場反應,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上面的佔有很大優勢。

相對於合資車輛,國產車在市場反應,利潤分成,管理成本上有很大優勢,但是總體沒有進口車輛優勢大。(所以中國企業崛起的今天,首先沒落的是進口車,但是合資車還很活躍)

這些優勢,都是市場因素,而不是人為因素。

而實際的市場實際,可以進一步的佐證我上面所說的。

中國汽車市場中,中國國產車在技術條件能夠與國外廠商對等的領域中,比如十萬以下的中小型乘用車量,貨運車輛,特種工程與作業車輛中,中國國產車的價格往往是大大低於國外同類型車輛的市場售價的。而同類型的合資車或者進口車輛,都被拉低到同等價位,甚至低於國外市場同類型車輛的價格,以至於無法維持盈利而推出了中國市場。

換句話說,今天中國市場上依舊存在的合資車,之所以依舊存在,而且價格高於國外市場。就是因為尚沒有國產車能夠與之對標,如果有,你看賣多少錢?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Kcar,是日本銷量最大,價格最便宜,而且盈利最微薄的車型。但是同樣的車型,我們的五菱宏光,不僅車型更大,馬力更足,價格卻更便宜……

所以很多人說汽車市場是自由競爭,其實從這個角度講,汽車市場才是壟斷市場,正因為國外廠商壟斷了中國某些車型市場,所以才導致了中國人不得不用外國人的價格,甚至高於外國人的價格來購買他們的汽車。

換句話說,如果說國外市場都在E的位置上,那麼國產車的存在就是把價格拖到了C的位置上,使得我們有更加廉價和多樣的選擇。

所以我們今天很多人說國內車貴,國外車便宜。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國產車還沒有成功的進到那個子市場中。如果進去了,就會迫使合資車和進口車以低於他們本國市場的價格賣給我們。

所以他們消失了……因為不賺錢。

我們明明能用比別的國家更加便宜的價格買車,為什麼不呢?

中國車企加油!

(備註:本文章是針對在《假如沒有國產車,合資車和進口車會更便宜?》問題中本人回答下,很多讀者不清楚為什麼國產產品一定會導致進口商品降價乃至最後消失的同意解釋)

假如沒有國產車,合資車和進口車會更便宜??

www.zhihu.com圖標

(另有《從博弈樹角度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國產車,進口車和合資車價格一定會比國外要高出很多》草擬中,如需要,可以留言mark)

推薦閱讀:

不光夠用還得像樣 18萬必買的合資品牌SUV
跟合資品牌「剛正面」10萬左右自主緊湊級轎車推薦

TAG:汽車市場 | 汽車行業 | 合資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