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真正的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01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鋼琴教師》。

電影中的母親想要將女兒培養成傑出的鋼琴家,於是從小就向她灌輸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母親從靈魂到肉體,各個方面都禁錮住了女兒。

影片一開始因為女主不聽母親的話而吵架、撕衣服,接著平息。

母親摸著被女兒打過的頭,說真的很疼,然後女兒很愧疚地向母親道歉,兩個人抱在一起痛哭。

女主一直生活在母親的控制下,她的人性也在潛移默化地被扭曲。

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影片中,現實生活里也絕對不少。

02

前段時間就發生了一起北大高材生控訴父母的新聞。

這位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研究生期間留美的高材生,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

並且寫下了一封萬字書信,講述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種種經歷。

並羅列父母的「罪狀」,聲稱自己今天的一些個性缺陷,全都是父母當年的不當管教所致。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整篇文章圍繞著兩個字展開,那就是「控制」,以愛之名的控制。

很多網友看完以後,紛紛表示理解,都說被喚起了多年的心理陰影。

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不捨得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

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

因此他們的孩子總是會不惜一切代價,遠離父母的掌控。

武志紅曾提出: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巨嬰,有非常強烈的共生心理

他們不允許孩子離開自己,一旦離開,就無法正常生活,茶飯不思。

他們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欲。

例如,父母覺得考公務員好,考公務員就是好;父母覺得你冷,你就是冷。

哪怕你不冷,也得冷,所以中國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他們甚至全能到自認為能夠代替你的感官。

在中國人的血脈中,從來缺乏人際關係的界限感。

骨子裡不主張獨立人格,每個人都是龐大社會體系中的一個「環節」。

很難清楚地分辨自己與他人,無法分清楚,我是我,你是你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224:非愛行為》中提到:控制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過度的控制欲,就是一種典型的「非愛行為」。

03

昨天看了一期「圓桌派」,嘉賓周軼君在節目里提到自己的母親。

她認為最偉大的母愛就是放手,感激父母給了自己自由。

她說起自己當記者這幾年走南闖北,去了很多地方。

作為國際記者避免不了去到戰亂國家,而父母對這一切依然是支持的,雖然一直在忍受。

「這讓我很是感動,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而我就特愛往外跑。

但我媽倒也一直支持我飛得更高看得更遠,比起身邊有幾個被父母硬生生拉回家的來說,幸運百倍。」

龍應台曾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成熟的親情,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是一場體面的退出,只有分離,才能成長

《奇葩說》有一期辯論話題是這樣的: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這期的嘉賓雷軍一直堅定地站在了「不該」這方。

無論對方辯手怎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去說服他,他都沒有動搖,一直在強調:

每個人對完美都有不同的定義。

父母幫孩子定製完美的人生,只會把孩子變成父母想要而不是Ta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04

《歡樂頌》里就有這樣對比鮮明的父母。

關雎爾的媽媽,就是個捨不得放手的媽媽。

畢業時,媽媽在老家給她找好工作,結果關關沒去,自己在上海租房找工作。

媽媽放假專程到上海,給她洗床單、打掃衛生;怕關關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媽媽又發動一切資源為她找對象、相親……

媽媽對關關可謂是操碎了心,可她並不領情。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提出「過度保護」的家庭相處模式。

體現在父母總是過份擔心、過度焦慮,什麼事都要代替子女去做。

就像關關母親對她的「包辦一切」。

在這種家庭模式下生長的孩子,獨立自主、價值感和安全感被完完全全地抽走,成為「巨嬰」。

他們精神上受到的創傷也遠大於在自由成長下的孩子。

因此,要學會劃分清楚我和別人的界限,這樣作為一個個體的角色和價值就會充分體現出來

紀伯倫有一首詩,是這麼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即使是親情,也需要空間和距離。

適度放手,體面退出,才能讓愛回歸它本來的樣子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本文原創首發於精讀微信公眾號(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更多終身學習者,更快成長,請關注精讀公號。


推薦閱讀:

哲學課--談死亡和愛
我是如何愛上你的(三)——平淡是真與求同存異
愛上渣男怎麼辦?女人們千萬別犯傻
「有個道理我一直到50歲才懂。」
十二

TAG: | 家庭關係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