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大賽之文遺書丨春日大社—兩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
最年輕的文化遺產
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為中國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始建於19世紀中期的小島也與「開平碉樓與村落」一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只有百餘年歷史的文化遺產。
然而,日本奈良卻有一處寺廟,距離最近一次建成僅僅兩年時間,卻依然獲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就是「古都奈良的文化財」中著名的「春日大社」。
春日大社(かすがたいしゃ)是一座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奈良公園內的神社。舊稱春日神社。神社始建於和銅二年(710年)。社內供奉的神明包括武瓮槌命、經津主命、天兒屋根命和比賣神。
神社最近一次重建即「式年造替」開始於2007年,並於2016年11月才舉行「本墊遷座祭」。20年一次的「式年造替」是改建祭神所坐鎮的神殿,以及放著祭神用品的御神寶。
春日大社第60次
「式年造替」
柱礎與掘立柱
所謂「式年造替」制度還要從唐式(即中式)建築與和式建築的區別說起。
日本傳統佛教寺院大量使用唐式建築技巧,因此如唐招提寺、東大寺(同屬「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組成部分),歷時一千二百餘年屹立至今。
唐招提寺及其內部結構
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藝就是「柱礎」。柱礎是中國建築構件一種,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古代中國人民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古代中國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唐式建築的「柱礎」與和式建築的「掘立柱」
然而,日本神道教信仰的「神社」以傳統和氏工藝建造,採用「掘立柱」。「掘立柱」指的是不採用基石,柱子直接深埋土中的一種建造方式。「掘立柱」最大的缺點就是柱子的壽命問題。長年埋於地下,難免要受害蟲的侵襲。一般二十餘年建築就會腐朽倒塌。
科學續命
因此日本和式建築有了「式年造替」制度。標準的「式年造替」有兩塊比鄰的用地,一地營造一地休閑。每隔20年在基地旁邊把原有建築物依照原樣新建一次。休閑地只保留有砂地,種植樹木,去除圍合。日本神社至今還保留著「式年造替」的傳統,神社裡的神明每隔20年搬一次家。搬家的時侯,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
「式年造替」制度使得日本神社建築的結構、外觀、造型上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築風格,因此縱然和氏建築只有二十年壽命,春日大社依然可以延續至今。
2016年剛剛完結的春日大社「式年造替」,是歷史上的第60次再造。因此,雖然每次春日大社只有20年壽命,但是通過非遺技藝對建築的永續傳承,千百年來,朱紅柱子、白牆以及那天然扁柏製成的屋頂見證著永恆,正殿和社殿堂以其20年一輪,亘古不變的雄偉姿態屹立在原始森林之中。通過秉承每隔20年翻新一次社殿這一「式年造替」的制度,來修復社殿,重新打造社中物品,舉行更為莊嚴的傳統儀式,日本的地方傳統才得以延綿不絕地繼承下來。
「式年造替」
進行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
的突出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第六項為:
標準(vi):奈良的佛教寺廟和神道教遺址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出這些宗教持續的精神力量和影響力。
這正是非遺在文化遺產傳承中的獨特價值所在。
推薦閱讀:
※莊周是什麼時代的人?春秋戰國嗎?
※古代冷兵器時代為什麼很少用毒箭?
※你知道粟裕是哪一戰出名的嗎?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2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