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的曆法,一年只有十個月,隱藏著天文史上的一個爭議
來自專欄 終極相關性
經過多方考證,上古時代存在一種曆法,一年用十個月來表示。
關於這個古曆法的考證,有考古學的,有歷史學家,也有中醫古籍等相關資料支持。
其中一種傳說是在伏羲時代,到了女媧時代,才做調整;
也有的說法是這種十個月的曆法在黃帝時代還是廣泛應用,一直到了唐堯時期才做調整。
整體上,這個過程是由太陽曆紀年調整為太陽曆和農曆共同紀年的過程。
通過觀察月亮運行規律,制定了更加精準的太陰曆,採用地支紀年,一年定為十二個月,彌補了舊的太陽曆法產生的5天誤差,重測四時,設置觀察站、定四極,立五根石柱,代表東西南北中方位,用五色土作標記,易於觀察辨識。
這裡面隱藏這個一個很大的秘密,就是在上古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天上是沒有月亮的。
東方早期的神話故事,有大量關於太陽的描述,幾乎沒有關於月亮的描述,直到黃帝,后羿,嫦娥往後的神話故事中,才大量出現關於月亮的神話記載。
同樣,瑪雅人流行的《編年史》中,大洪水之前,也沒有關於月亮的的記錄。
距今大約4000年前左右,亞里山大里亞大圖書館的第一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到:「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寫這份文獻時,曾參照了很多遠古時遺留下來的手稿和抄本,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量古代文獻被毀壞,或者遺失。
這段時間的曆法,太陰曆的數據是缺少的。
在此之後也有。這個時間點,就是地球發洪水的時間點。
不管遠古時期,關於月亮到底有沒有出現在現在的天空上,按照現在的軌跡,但是這種以十個月為一年的曆法的確在中國存在過。
中國上古時期的這種曆法,以太陽曆為基準,一年的開始在冬至,春節也是冬至。冬至日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正月初一。
一年十個月,一個月有36天,過了十個月,就是360天,然後剩下五天就用來過年,然後重新開始新的一年,這是有誤差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約為365.25天。
上古時期,一年的時間具體是這樣安排的,十個月份,用十個符號表示。
這十個符號就是用十天干來標記了,在商朝時期,關於天乾的崇拜痕迹還很明顯,很多商朝的皇帝以天干為名字,比如: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紂(帝辛)。
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季,即風季、暑季、濕季、燥季、寒季,分別對應的是木、火、土、金、水。再配於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成十月,以記為一年。後來結合太陰曆(農曆),才把五季十干紀年法改換為四季十二支紀年法。
大致分成這樣,
其中:
歸納一下,上古時期存在過一種以十個月,太陽周期的曆法,一年有十個月,一個月有36天,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知道二十四節氣,一年分五季。
當時的節氣測定不是很準確,一直到後來採用定四極和置閏的方法,定為四季之後,準確度大為提高。
直到漢武帝時期,對曆法進一步修正,誤差很小。
到了現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和農曆的綜合日曆系統,在日常生活工作生產過程中,都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推薦閱讀:
※我們當前處於元會運世的什麼階段
※伏羲曆法中,對一年八分點更完善的八卦排序
※藏曆節氣的劃分
※十二星座日期是按陽曆(公曆)還是陰曆(農曆)來劃分的?
※無中生有的事情你再重複一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