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平等的萬年變遷——來自「兩個世界」的證據

財富不平等的萬年變遷——來自「兩個世界」的證據

來自專欄 輟耕錄

定量研究的進展和跨國合作的深化,催生了許多放在過去,實屬難以想像的「大工程」研究。比方說,包括Kohler、Bowles在內的一干學者,已開始著手探索不平等程度在過去萬年間的變遷!他們計算了下圖所示60餘個不同類型遺址的財富不平等程度,比較了「舊世界」歐亞大陸和「新世界」美洲大陸的差異,並探討了其影響因素。階段性成果發表於Nature。

圖1 作為樣本的遺址在世界範圍內的分布。原點是狩獵採集社會,星號是原始農業社會,三角形是農業社會

在進行跨地域、時間及文化的比較時,指標的選取至關重要。文章選擇以房屋面積的基尼係數反映當時當地的財富不平等:根據已有研究,房屋大小與財富多寡密切相關;此外,房屋面積這一變數相對容易獲取,解讀也比較簡明。將這些基尼係數在時間軸上畫出來,結果如下:歐亞大陸遺址的基尼係數顯著高於美洲大陸;此外,二者在時間趨勢上也有明顯差異

圖2 橫軸是遺址時間,範圍由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2000年。藍線代表歐亞大陸遺址,紅線代表美洲大陸遺址

怎麼解釋這一差異?數據上看,馴化植物出現前,無論是新世界還是舊世界,財富基尼係數都停留在0.2的低水平;馴化植物出現後的2000年內,兩塊大陸的基尼係數都上升至0.3[1]。之後,歐亞大陸的貧富差距繼續上升,達到0.5的平均水平;美洲大陸的差距陷於停滯。文章認為:是否馴化役用動物,是現階段對兩個世界不平等狀況「分流」的最佳解釋[2]。

圖3 左邊:社會類型與基尼係數;右邊:社會規模與基尼係數

文章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也頗值得一敘。比方說,與之前學者的印象相符:狩獵採集社會的不平等程度相對較低,農業社會的不平等程度相對較高[3]。此外,財富基尼係數與社會規模之間,也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儘管對於如此宏大的問題,藉助60多個樣本[4],最多也只能下初步的結論,這種整合各學科成果來回答「大問題」的「大工程」,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1] 關於這一變化,James Scott的新著或許會帶來不少啟發:Scott, J. C. (2017). 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 原文2-3頁有對這一解釋的細緻討論。值得指出的是,文章沒有拒斥其它解釋:軍事技術發展經濟專業化與長距離貿易等因素,都有可能解釋為何兩塊大陸上,財富分配格局的演化會走上不同的方向。

[3] 可能的原因是:在這兩類社會中,「財產」跨代繼承的可能性有差異。狩獵採集社會中,個人的體格、社會的關係等,比起有型的財富更重要。相對來說,這一類財富更難繼承;農業社會中,有型的財產地位更為重要,而這一類財富,跨代繼承相對容易。這只是解釋之一,相反的邏輯也是成立的:正是對產權的呼喚,才導致許多地區採取了農業生產方式。關於這一點,請見Bowles, S., & Choi, J. K. The Neolithic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 of private property.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 樣本的選擇是可能干擾文章結果的因素之一。期待作者團隊在之後的研究中,納入在更廣的地域內、有更強代表性的樣本。

參考文獻:Kohler, T. A., Smith, M. E., Bogaard, A., Feinman, G. M., Peterson, C. E., Betzenhauser, A., ... & Ellyson, L. J. (2017). Greater post-Neolithic wealth disparities in Eurasia than in North America and Mesoamerica. Nature, 551(7682), 619.

Kohler, T. A., Smith, M. E., Bogaard, A., Feinman, G. M., Peterson, C. E., Betzenhauser, A., ... & Ellyson, L. J. (2018). Corrigendum: Greater post-Neolithic wealth disparities in Eurasia than in North America and Mesoamerica. Nature, 555(7694), 126.

推薦閱讀:

TAG:經濟史 | 考古學 | 貧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