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是件很重要的事,請重視,為孩子。(上)

第三章 教育是件很重要的事,請重視,為孩子。(上)

來自專欄 我的因與果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開篇複製粘貼了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一段節選,沒有被文章中的豪情所感染,只有些許悲嘆。

批鬥一下現在的中國教育,我一個小市民眼中不完整的中國教育。也許大人物們看到的比我高深,但不一定比我清楚細節,也許大人物們看到的比我長遠,但不一定有切身的體驗。

或許多數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學習是每個獨立個體自己的事情,學的好與不好與他人無關,好孩子在什麼條件下都是好樣的,而不好的孩子就算給他放到最好的條件里也無濟於事。

所以,個體本身固然是根本,但起碼還有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決定了獨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發展方向。

先說說家庭,之前在網上看過一篇報道名為:清華附小的研究報告。小學生,每個人都通過統計學、大數據分析等等的各種定理,研究蘇軾的各種學科理論。很多人都不相信,說這一定是父母替做的作業。但是請注意,清華附小的這些學生是什麼出身,大多數都是清華教師的孩子。所以還在很小的時候,這些孩子就被父母教育告訴他們,統計學是怎麼一回事,當你想研究一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從哪些個方面入手,收集什麼樣的科學數據!所以,這些清華附小的孩子,做出這樣的作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一個著名的家族,讓大家了解家庭對於一個孩子教育成長的重要影響。

錢氏家族,起源於唐朝。最出名的先祖名叫錢鏐,其人為五代十國時期越國的開國君主,他在唐末時期,幫助中央政府平定了一場叛亂。其後錢氏家族大興,從錢鏐起錢氏家族重視教育,崇拜知識分子,告誡子孫一定要掌握知識文化。現如今錢氏家族著名的學者有錢玄同先生、錢穆先生、錢鍾書先生、錢偉長先生、錢三強先生、錢學森先生等。超級知識分子家族,令人敬仰。

所以不要小看家庭環境給一個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帶來的巨大影響。

以前小時候不知道為何上學,也不知道學習有何用途,等年紀漸長明白為何而學的時候,又錯過了受教育的最佳時間。

也許是中國北方的相對落後以及貧窮,我們這代人的北方普遍家長(這裡的普遍應該是95%以上),都強烈要求孩子必須上大學。也許是他們上學的年代,上了大學的現在都是要麼有錢,要麼有權的人,也就是成為了高端階層者。而那個時候由於歷史等原因大多數五幾年到六幾年出生的人,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於是這部分家長就拼了命的有一種補償心理。希望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當年未完成的夙願。

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慮具體情況而去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長,這種做法實際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則,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強迫性格或患上強迫症,導致成年後做事情猶豫不決,個別孩子還會變得極具控制欲,不利於以後與他人的正常相處和交往。

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剝奪了他們決定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利,使孩子缺乏規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而這些孩子一旦滿足了父母的要求後,往往會因為失去目標而變得迷茫,一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厭學,畢業後「啃老」、不願意工作的情況大都與此有著密切聯繫。

拿我自己當例子,我的成長過程不具有普及性,我不是在做研究,我只想解釋我如今的人生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汽車廠雙職工家庭,父親是個汽車廠附屬單位的後勤幹部,母親是一名普通廠子的員工。像我這樣的個體是我們這代人的主流多數的一個單體。

父母他們那一代人,一般家裡都是多個子女,那時候的經濟與社會資源也不允許家裡的孩子接受高等的教育,很多人上完小學或者初中就忙於生活或者是說忙於生存。那個時候雖然中國已經比較穩定,但由於國家的積弱不振,所以人們被教育程度在我父母的年代還是很低的。

那時候的好單位就是每個人的理想,好單位代表「鐵飯碗」,成為這樣一個不會失業的國有企業員工,那時候就是人上人了。

母親的生活條件從小就不錯,母親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姥爺,算是一名部隊領導,那時候部隊是個好單位,幾乎可以說是最好的工作了。姥爺是新中國第一批的汽車兵,新中國成立那年姥爺十六歲,據說十八歲去參軍,二十歲去當的汽車兵,然後就和汽車打了一輩子的交到。退休以前,姥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車(輛)船(舶)處,駐中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軍事代表辦公室工作,退休時姥爺的軍銜是副師級,退休後升半級享受正師級待遇。

姥爺姥姥一共只有三個孩子,母親、小姨和老舅。因為孩子相對算少,而姥爺的工作待遇又很好。於是母親姐們幾人的學歷是高中畢業,在那時候絕對算是高學歷了。

這裡又要說另外一點,那個年代的老人,真是不佔國家一分一毫的利益。據說媽媽他們年少的時候姥爺的單位分配房位置是,長春桂林路的房子,而我有記憶以後姥爺先後又在汽車廠住過幾處,都是汽車廠的又大位置又好的房子。這些房子都是很好位置的房子,就說桂林路的房子如果現在出手一平米均價兩萬左右估計是能的,長春高端別墅的價格也就這個價格,而且那時候這些房子是單位福利分房,幾乎不要錢。而後來姥爺居然主動退回了,除了自住的其他大概三四套,可以花很少甚至都不需要花錢就能在房改時變為私產的房產。

姥爺這樣,作為一個正派的軍人,沒有什麼私心,教育出的母親也是這樣。

母親的性格有些,我覺得這麼說吧,大大咧咧,不走心,而且脾氣急躁,有時候說話做事十分的傷人,完全不懂教育孩子。我至今都覺得,我能活著長大成人十分幸運,慶幸我的生命力頑強,沒有自我毀滅。

好吧,這些聽起來比較傷人。如果讓我母親知道我這麼說,心裡一定不好受。但是,這就是事實。我從不否認父母對我的愛,或者說幾乎百分之百的父母都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的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沒有上限的一切。但僅僅付出愛和一切,和會不會教育孩子並無關係。

所以其實我最開始的世界觀是被迫建立的,我有印象中是從認知錶盤開始。可以說我對數字方面比較有天賦,而對語言上有閱讀障礙,閱讀障礙容後聊。

錶盤是什麼梗呢,從識開始,我比同齡的孩子早,但是我到五六歲的時候都沒法理解,為什麼表上的刻度分成十二個單位,我很早就知道了十進位的數學規則,於是下午一點又叫十三點我就被這種不知為何十二進位的時間計量方式搞蒙了。記得那是個休息日,中午過後,母親又教我認時間,其實很簡單就是她指一個時間,讓我換算成二十四小時制的時間。也就是她指六點,我立刻得告訴她這是十八點。但那時的我滿腦子都是十進位,她指五點我告訴她說這是十五點,於是錯了又錯,幾次過後母親也不和我解釋為什麼。我只記得那天我從下午一點半鐘左右,一直在家門口外罰站到晚上六七點鐘,期間被給過幾次機會,她稍微消氣了把我叫進屋裡再問,我再錯,然後被一頓吼罵,再罰站。那天晚上我沒有吃到晚飯。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被處罰的這麼嚴重,我只陳述事實經歷。可能媽媽覺得我太笨了,這些基本常識都學不會。可那是年幼的我是很委屈和被傷害的。

媽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自己認定的事情絕不輕易妥協。前面說過公交車上解釋人類有性繁殖的過程被狠狠的收拾了一頓,這還算可以理解。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更無厘頭不明所以的原因被處罰,完全沒法解釋和理解。比如,媽媽用我的某樣東西然後沒給我,或者我用媽媽東西但是我給她了,之後這樣東西找不到了,就全是我的鍋。這種情況發生不止一次,於是我養成了這樣的一種習慣,媽媽向我要東西用,我習慣性說一句:這個東西(例如指甲刀,充電器)我給你了啊,記得還我!又或者我用完媽媽的東西還給她的時候說一句:這個(銀行卡或者鑰匙什麼的)我給你了啊,收好,沒了別找我。

不是事情小題大做,是真的受不了她發飆時候的樣子,腦補畫面都很嚇人:又沒,又沒,啥東西你用過就找不著,那麼大人了,東西就不能放的有點規矩,放特定的地方?一用就找不著。從小就沒養成好習慣,就是沒教育好。

我心說:就是你們教育的!

類似這種鍋有我的過錯時,但是大多數呢,跟我全無關係。最鬧心的是每次當最後證明不是我的過錯,媽媽從來就是過後不提,也就是她錯這事就過去了。而一旦是我的過錯,就過不去了,一定會被揪住被責罵好幾天。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不患寡而患不均。憑什麼啊?就因為我是兒子,兒子沒人權啊!

說到人權,好像還真是幾乎沒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被家長偷開日記的經歷,反正我記得我寫過一年的日記,但後來因為實在是藏不住日記本只好停寫。

日記都是小事,在我上大學之前我沒有自己決定穿衣的權力,除了上學的時候穿校服,每次和家長出門,無論是上街還是走親訪友的時候,我穿衣戴帽都是由媽媽決定的。小時候無數次我從媽媽給我買的衣服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一身衣服穿好以後,媽媽看看我,如果滿意就即刻出發,但大部分時候是不滿意的,然後必須穿她覺得合適或喜歡的衣服。實話直說,我們家也不是什麼富家貴胄,絕不存在應酬或者是不體面的說法,所以我一直對我自己連穿衣服自由都沒有的這件事情非常的抵觸,甚至說是憤恨她的獨裁。

還有一點請注意,是媽媽給我買的衣服,我也沒有自己挑選衣服的權力。我的全部衣服都是媽媽決定的,我有建議權,但是沒有決定權,我上學的時候除了校服之外百分之九十五的衣服都是黑色和藏(深)藍色的,就是那種很深的藍色,除非在太陽明媚的白天基本上稍微遠一點的人看到都會誤認為也是黑色的藍色。一直到我上了大學以後,我忘了誰和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別成天穿深色的衣服,顯得特別老,而且你一個學平面廣告專業的,不能多搭配點鮮艷的顏色么?

也是上了大學後,有一定的經濟自由程度了。於是我才漸漸的改變自己的穿衣風格,畢竟可以自己決定買一些衣服了么!

我那一代的中國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誤區,自己的孩子沒問題,什麼都是好的,健康的。也就是說心理疾病或者說神經疾病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又或者說是這些都不算什麼,孩子就應該這樣,只要不缺胳膊少腿,沒有明顯的智力方面的障礙,就是俗稱的只要不是傻子、殘廢和小兒麻痹(類似癱瘓)就是健康的孩子。

其實我是有點輕微的多動症,我知道這個知識的時候也挺早的。應該是我上初中的時候,不得不說我雖然因為多動症導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我對知識的攝取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還是很強烈的。所以好多知識我都知道點,但又博而不精,也就是半瓶子咣當的樣子。

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多動症的資料,現在搜索一下特別方便我就不湊字數了,但是有一點我必須複製粘貼一下。

多動症的患病率國外報道在 5%~10% 之間,國內調查在 10% 以上,男孩多於女孩,早產兒及剖宮產兒患多動症的幾率較高,大約在 60% 以上。

我是剖腹產出生,所以我得個多動症不奇怪啊。

可是當我告訴我媽媽說,我其實有可能有點輕微多動症的時候,不用說換來的又是一頓打罵。現在好多大醫院的兒科或者是神經科都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檢查是否自己的孩子有多動症的表現,及時治療。可在我們那個年代,別人和孩子的家長說你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啊?就意味著這個人問孩子的家長,你孩子是不是有病啊?潛台詞就是說,這病是遺傳的,你不是你也有病?就像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說:你是不是有病啊?

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這種說法是很不禮貌的,幾乎就是肯定一個人是有病的一種表達,等同於直接罵人一樣。而我和我媽媽說我有點輕微的多動症,就等於我對她說:媽媽,你(我遺傳的你)有病!

其實想想當時被揍一頓是活該,可當時的我只是陳述一件事實,或者是我認為的事實,在我得到的知識信息體系中,多動症是可以通過外界干預得到康復的,我是想改變或者是接受治療,但沒有被理喻。

總而言之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來自於家庭的教育是缺失的,幾乎都是這種簡單粗暴的被對待,母親的認知中我和她發生相駁,則她是對的。不用解釋,因為她是媽媽;必須服從,因為她是媽媽;不能反駁,因為她是媽媽。我從不否認媽媽爸爸對我的愛,無私的愛,偉大的愛,可是媽媽真的不會教育孩子。這可能是那個年代大部分父母缺失的一項能力,僅與時代有關,無關其他。

推薦閱讀:

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形式
「雅安實踐」探路城市為兒童設計
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該如何因材施教?
帶著儀式感長大的孩子更幸福
生了二胎,老二說話比老大晚好多,怎麼辦?

TAG:兒童教育 | 小兒多動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