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大媽米爾德雷德的兩種救贖
來自專欄 書情影事
看《三塊廣告牌》到臨近結尾,我才咂摸點意思出來,感覺它說的是個救贖故事。當時,主人公米爾德雷德大媽與前警員迪克遜駕車去愛達荷,準備去殺掉一姦殺嫌疑犯。在路上, 米大媽對迪克遜說:「你確定要幹掉那傢伙?」「不是很確定。你呢?」「也不是很確定。」米大媽最後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在路上決定。」影片於是嘎然而止。這是個疑似開放式結局,因觀眾都很清楚:放過「那傢伙」,是他倆的不二選擇。
這個結局事關一場救贖。如是,米大媽和迪克遜便賓士在救贖的路上。那麼,他們是如何踏上這條路的呢?
事情的緣起是三塊廣告牌。7個月前,米大媽的女兒安吉拉死於姦殺,7個月過去了,案子依然未破。米大媽坐不住了,租下小鎮公路旁的三塊廣告牌,在上面分別寫上「強姦致死」、「兇手至今逍遙法外」和「你在幹什麼?威洛比局長」。後來,她解釋自己的用意:提醒警方集中精力辦案。
案子未破,卻非警方不作為。威洛比是公認的好警察局長,他親自登門,向米大媽解釋:抓到的人里,DNA比對都不匹配;將DNA樣本發到全國,也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慣犯;還有,女兒從離家到後來案發,找不到一個目擊證人。這案子怎麼破?米大媽卻振振有詞:你可以對鎮上所有男人抽血測試;如果嫌犯是碰巧經過的,就測試這個國家的所有男人!威洛比大搖其頭:No,No!我們的公民權益法案是不允許這樣的。
這種近似中國「醫鬧」的行為,讓米大媽的「有理」變成「無理」,鎮上所有人都不支持她,其中以神父態度最為鮮明。老人登門拜訪,好言相勸:我知道你為女兒的事很難過,但全鎮人都反對你的廣告牌。神父聲稱做過民意調查:關於安吉拉的遭遇,每個人都支持你;關於廣告牌,沒人認同你!鑒於這是個小鎮,鎮上可能就一座教堂,而居民多是信徒,神父的話應該可信。
米大媽仍要「釘死」警方。有一場戲是米大媽坐在床上,看著穿在腳上的拖鞋,模擬自己的心理對話:「是的,我要釘死他們。」「你要釘死誰?」「釘死那些天殺的混蛋們!」其時已發生許多事情:威洛比因身患癌症選擇自殺,迪克遜為替局長「雪恨」而大打出手、將廣告公司職員威爾比扔出窗外,還有人放火燒了廣告牌……米大媽如此不依不饒、如此「認死理」,僅是秋菊「要個說法」般地要個案件結果嗎?
影片中,米大媽總是一身工裝、頭髮蓬亂、整一個「油膩大媽」樣。跟她約會的小矮人,受到傷害後數落她:你是個擠都擠不出笑容的廣告牌女人,嘴裡從來都吐不出一句好話。她確實稱得上「毒舌」,還動輒對人施暴。但不這樣她又能如何?女兒被姦殺至今破不了案,丈夫離異並找了個19歲的女友……如果說,這些都不足以令她傷痛欲絕的話,她心裡有個最大的痛點:女兒的慘死,是與她有關係的!
關於此,影片有一段回憶:當時,女兒要出去,問米大媽借車。米大媽不肯借,母女倆爭吵起來。米大媽說:「你可以步行去」。女兒說:「我是可以步行去,我希望我在路上被強姦!」米大媽說:「是嗎?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強姦!」話就這麼衝口而出,卻一語成讖。可以想像,女兒真被姦殺後,米大媽內心是多麼痛苦,有多麼深的自責!
而減輕痛苦與自責的最好辦法,莫過於找到兇手,並繩之以法。這便有了廣告牌,及後面的諸多故事。可以說,廣告牌是米大媽設計的一種救贖。這一點,前夫看得很明白。得知廣告牌的事情後,他專程來找米大媽,對後者說:廣告牌也不能讓她再活過來啊。由此可看出,米大媽執著於廣告牌、執著於破案,其實是自我救贖。米大媽的執著,已至於偏狹和充滿戾氣,因懷疑警員燒了廣告牌,便在深夜縱火燒警察局。
但執著並不解決問題。威洛比自殺前給米大媽留下一封信,告訴她:雖然我們很在意你的案子,但總有一些案子始終無法找到突破口。也許幾年之後,一些人在酒吧或審訊室,聽到其他人在吹牛,然後發現線索。但那也是以後了。順便說一句:在美國,是沒有「命案必破」的要求的。
米大媽的救贖之路在此遇阻。怎麼辦?迪克遜開始發揮作用了。這是個弔兒郎當的警員,因為父親早死,與寡母相依為命,有著與米大媽幾乎相同的心境,甚至可將他看作另一個米大媽。他經常找黑人的茬子,審訊時經常動粗,如前所述,還將威爾比胖揍一頓,然後擲出窗外,並因此被逐出警察隊伍。
這麼個糟糕透頂的警員卻在改變。原因有兩個:一是局長威洛比的信,告訴他有成為好警員的潛質,前提是放下怨恨。迪克遜聽信了威洛比的話,米大媽放火時,他正在局裡閱讀局長的信。為保護安吉拉的案卷,將它包裹在衣服里,從熊熊大火中衝出……一是被燒傷後,恰與被他傷害的威爾比同居一病房,好心的廣告公司職員原諒了他,將一杯橙汁放在他身邊。放下橙汁是一個動作,在我看來,它說的就是「放下」。
而放下,是可以傳遞的,當米大媽看見迪克遜從大火中搶救出的文件竟是女兒的案卷時,當迪克遜不計前嫌、與她一起去追殺疑似姦殺女兒的嫌犯時;放下,也是可以由頓悟得到的,當米大媽聽見前夫的小女朋友說「憤怒只會引起更大的憤怒」時,當她告訴迪克遜警局的火是自己放的、而後者表示早已知道並說「除了你還有誰」時……米大媽在救贖路上發生轉折:之前是執著,之後是放下。在兩種救贖中,米大媽最終選擇了後一種。於是,我們看到通往愛達荷公路上的那一幕。
這是個美國故事,說的卻是東方哲理——放下,因而得救贖。
不是嗎?
推薦閱讀:
※《金錢世界》
※色戒的影片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一代宗師》帶給你怎樣的觀影感受?
※【轉】五十度黑,願有情人幹了個爽
※電影《烽火芳菲》拍攝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