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 | 為什麼音樂使你快樂
來自專欄 腦與智能
如果你剛剛吃了一頓美味的大餐,一定會感受到「酒足飯飽」帶來的滿足感,因為食物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基本需求之一。
然而,如果你聽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看了一場振奮人心的電影,或者參觀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書畫展,同樣會引起「快樂、幸福、滿足」等情緒反應。
音樂、電影和書畫展並不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但我們在享受藝術的過程中卻有著強烈的情緒體驗,這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欣賞美妙的音樂時,大腦的聽覺皮層會被激活,同樣被激活的還有額葉皮層和紋狀體(striatum)。
紋狀體是大腦中的 「獎賞中樞」,被冠以「快樂物質」名號的多巴胺就是由紋狀體分泌的。
儘管如此,我們仍不清楚這些腦區之間的作用關係,即哪個區域引起了紋狀體的活動。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組實驗,發現左側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引起了紋狀體的活動,進而使我們感到快樂。
該研究共招募了17名受試者,每名受試者提供了5首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同時,實驗者另外選取了10首能夠引發積極情緒的歌曲。
在實驗中,受試者會依次聽到這15首歌曲。
在收聽每首歌曲時,受試者需要對這段音樂所帶來的情緒體驗進行評價(評價包括:無感覺(neutral),略開心(low pleasure),很開心(high pleasure)和掃興(chill))。
每段音樂播放結束後,受試者還會被問到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這首歌曲。
實驗過程中會實時測量受試者的皮膚電活動(皮膚電活動可以表徵受試者對音樂的享受程度)。
該研究採用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來興奮或是抑制受試者左側DLPFC的活動。
因此,每位受試者接受了3次實驗,分別是:
- 興奮DLPFC的間歇性刺激(iTBS)
- 抑制DLPFC的持續性刺激(cTBS)
- 作為對照實驗的偽刺激
為了避免TMS後效應的影響,3次實驗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少於24小時。
實驗結果表明,相比於抑制DLPFC,使得DLPFC興奮會顯著的提升受試者對音樂積極情緒體驗的評價(下圖a)和皮膚電活動(下圖b),受試者也願意花更多的錢來購買這首歌曲(下圖c)。
綜上,DLPFC的活動會影響我們對音樂的積極情緒體驗,因此,DLPFC-紋狀體神經迴路在音樂的審美加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Ernest Mas-Herrero et al., Modulating musical reward sensitivity up and down with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Nature human behavior. 20
本文為原創編譯,轉載須獲取授權,謝謝!
微信公眾號:腦與智能
推薦閱讀:
※林俊傑出道15周年:你的野心,要配得上你的努力
※盧山:一個不會說「我滴孩來」的吃貨,不是一個好吉他手
※1900琴師海計劃(14):資深鋼琴教師Weasley Song
※單曲循環,致迷致幻——《催眠》 王菲
※18年過去了,周杰倫還在青春里《等你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