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KTV起源歷程
來自專欄 嘚瑟窩
KTV起源於日本,從早期在酒館裡的3人(走唱樂隊)發展到(卡拉OK),卡拉就是日語(空)的意思,而(ok)就是英語(ORCHESTRA)(交響樂隊)的前兩字發音,日本人造字把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成為(卡拉OK)就是無人樂隊的意思,後來傳到台灣,把卡拉ok裝在房間里然後取名為KTV,(K)為卡拉OK的第一字,(TV)為MTV(音樂電視)的後兩字組合成KTV。
20世紀90年代,是大連ktv最風行的時候,但這也經過一連串的演變。在初期,我記得我小時候,曾見過有人會推著一台卡拉OK作流動式的生意,它帶有兩個麥克風和一個錢箱,不放進錢去,機器就不會播放伴奏音樂,麥克風也不起作用。這和日本一開始推出卡拉OK的情形很像。後來仿效日本的場地設計由開放式轉而成為包廂式的這一段時間內,由於屬高價格、高享受,所以除了商業聚會、洽商之外,一般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都選擇購置一台卡拉OK。可是近幾年來,家庭卡拉OK機被束之高閣,城市裡的卡拉OK廳發展到量販式。
隨著當時哈日族的風潮開始盛行時,這股OK風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吹進台灣,被正式譯為卡拉OK。香港、大陸內地包括東南亞基本上延承了台灣的風格,以KTV的形式為主。一開始,台灣完全仿效日本的開放式空間設計,但是效果並不好。台灣商人將原有的包廂式小視聽中心與之結合起來,經改良後,出現了以包廂為主的KTV。即可以欣賞畫面,又能引吭高歌;互不干涉,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卡拉OK不單單只是提供唱歌的地方,如今的卡拉OK似乎是一個貶意詞。1996年以後,隨著酒吧、D廳等更豐富的娛樂方式的介入,卡拉OK失去了原來一統天下的地位,娛樂場所的門牌上已經少見這四個字了。但卡拉OK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它不斷地變換著經營模式,以KTV、CLUB、酒店包間、量販式KTV的面目一而再再而三地鹹魚翻身,以往單純的唱歌之地衍生出了餐飲娛樂商務交際等多條龍服務。
原文:
大連KTV起源歷程-嘚瑟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相聲的卡拉 OK?
※如果跟KTV公主談戀愛,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對於普通人,有哪些歌曲是通過簡單練習就可以在KTV唱好的?
※事出無奈去做「包房公主」類的服務員會不會讓自己變壞?
TAG:K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