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模式
成年個體的親密關係,應該一分為二看作是兩個階段:吸引階段和長期相處階段。而在這兩個階段下,親密關係的雙方,彼此的情緒,行為,互動模式,情感寄託,對於未來的預期,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成年個體的親密關係,本身就是個動態變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結構下的雙方,本身也是有微妙複雜的變化的(比如吸引階段和長期相處階段,個體的心境就不同),而且還有彼此互動的影響(就好比遇到了迴避的伴侶,很容易自己變得焦慮起來)。對於親密關係的自知自覺程度比較高,或者是自身感受體驗比較敏感的,一般能夠意識到兩個階段,自我和對方的變化,兩人相處的變化。
雖然這兩個階段,是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中。可是親密關係的雙方個體,仍舊是彼此本身啊,並不是因為彼此在兩個階段下的反應不同,而認為對方變了。
這個背後的理論解釋,可以從偏執分離時期未能成功度過,或者再次進去某些特定的場景或者環境刺激下之後,又激發了個體重新開啟了偏執分離的狀態。這個狀態的表現就是,不能夠成熟完整地看待伴侶。通讀地解讀這種表現就是「你變了,變得不是之前那麼愛我的你了,現在你對我只有傷害!」很簡單,單方面看待對方身上讓自己難以忍受的地方,而神奇地莫名其妙地忽視了伴侶身上一直持續不斷地提供著,對於我的從來沒有變化的價值(比如顏值、關愛、吸引等)。進而只能片段地刻意強調對方讓自己難以忍受的點,並且不斷地提示自己,指責對方,直至形成彼此攻擊或者攻擊逃避或者共同逃避的互動模式,直至這種模式成長為參天大樹,作為回報,提供模式成長的土壤——雙方的親密關係,也將會在這棵樹木成長的過程中,被消耗和抵消掉。
可是,這裡面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就是在長期相處中,彼此的互動模式,是在吸引階段就開始形成的。形成道德過程是,兩個伴侶彼此的原來經歷帶來的經驗技巧。這裡面的問題就出現了,很好玩的是如果前期的經驗積累是良好的話,很大程度上,他們能夠形成良好健康的互動模式。那如果很不湊巧,之前他們之前的經歷是一段並不完美或者成熟的,那麼很大程度上,他們自己建立的親密關係在長期維持階段下,也是彼此傷害或者消耗的模式。那麼,這一切就是看天了?哈哈,很不幸,就是這樣子。或者,很多可能性就是看天了。這種現象的例證就是,某些心理問題或者在親密問題種,個體的應對態度,會出現隔代遺傳。而對於個體來說,這種機制自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伴隨個體的一生。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解釋答案也很簡答,同樣的選擇,往往結果都是一樣的。
彼此吸引在長期關係相處種,往往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反而為了這個吸引階段的情緒體驗,在長期相處的階段種,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勇氣和改變。打個比方,我們參加了鐵人兩項比賽。前半程是,陸地自行車,後半程是游泳。在陸地上,自行車可以讓我們很快地通過,它幫助我們走得很快。可是到了海邊,比賽規則是,我們不能丟棄自行車,我們需要背著自行車,在海水裡拚命的游泳。其中,自行車就是彼此最初的吸引力,陸地就是吸引階段。海洋是長期相處階段,拚命游泳是雙方的相處投入。
這麼看來,最重要的並不是吸引,而是互動模式。
事實上,正是如此。我相信,無論任何的依戀類型,在最初的吸引階段,吸引力是具備的。即便說,一個個體是索然無趣而默默無聞的,可是基於吸引的方式多種多樣,個體仍然具備吸引力,無非是雙方的頻率是否同一波段。即便沒有任何吸引手段,可是性本身就個體生存的最大動力,換句話說,在吸引力階段,有生物天然屬性,幫助個體來實現。
可是在長期相處階段種,並沒有持續的動力來保證一對一強鏈接的動力,來幫助我們應對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起碼,沒有先天天然屬性來幫助個體。甚至說,一對一的鏈接方式,這種模式就是後天出現的。毋庸置疑,對於個體本身的生存天然屬性來說,一對一的鏈接模式,本身就是BUG不斷。所以,需要個體雙方高明的操作應對技巧來處理,可是,這個能力卻很少人來講。
每個年代,都有不斷地輿論和口號,比如改變世界之類的,可是卻沒有人大聲說出我要自己有一個自己良好的體驗,比如親密關係的體驗。這裡面有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改變世界,往往個體是沒有機會擁有的;而個體親密關係體驗,確實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換句話說,這就好像一群大猩猩不去尋找食物,而天天喊著要去月亮上種香蕉。
潛意識下的思維,具有隱蔽性。互動模式也具有強烈的隱蔽性。之前我講的非語言交流,互動模式可以歸為是非語言交流的一種。因為本身不具備具體化的形象,所以個體就難以覺察。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眼睛看到五顏六色,耳朵可以聽到音樂噪音,鼻子可以聞到芬芳刺鼻,可是假如有一種東西,我們沒法通過我們的五官去觀察覺察到它,那麼我們就很難認識到它,很難明白它,很難改變它。換句話說,它影響我們很容易。它就包括可是不止於,互動模式。
最後,我教大家在這方面提高技巧和觀察力,並不是要大家在親密關係種操縱對方,而是幫助大家擁有更好的體驗。
推薦閱讀: